位于中山四路的妙奇香酒家,创办于清光绪五年(1879),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其创办人袁迪,出身贫寒,自幼勤劳节俭。后以多年做工积蓄,和别人合股开办了妙奇香饭店。初时因本钱有限,规模不大。
有特色才能招徕食家。饭店以经营“太牢”(牛肉)食品及经济实惠小菜来吸引顾客,于是“妙奇香”的声誉日渐远播,在省港澳知名度颇高。1923年,袁迪积得一些钱,他出资购置了周围三间房子,增建了二楼,使营业面积扩大了五倍,招牌改为“妙奇香利记”。以后,在市内相继开了“妙奇奇”、“新奇奇”等多间“奇”字号分店,食客多以劳苦大众为主。
抗战期间,广州沦陷,百业凋零。由于生意不好,袁迪在香港忧郁病故。以后,他的长子和次子继续惨淡经营了几年,但仍入不敷出,无奈之下,只好“关门大吉”,其它分店也相继歇业。1944年,袁迪的儿子把总店“妙奇香”让给郑浚棠。郑接手后经营了一年河粉生意,第二年才恢复“妙奇香”店号,直到50年代公私合营。
合营之后,饭店重新装修,增设三楼,使之成为一家拥有七百多个座位的中型饭店。到了70年代初,已成为东山区几家有名的大饭店之一。
这间具有百年的老字号饭店,长期以来一直以专营“太牢”食品为招牌菜,如“挂炉牛肉”、“西湖牛肉羹”、“蚝油牛肉”等家常菜,很受大众欢迎。“奇香豆豉鸡”是饮誉全市的名菜,1956年曾参加广州市首届名菜美点展览会,后收入《名菜大全》一书。
妙奇香饭店在20年代曾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因为这家饭店背靠文德路和文明路,这两条街过去是专售古玩字画、古籍书刊的文化街,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又坐落在文明路的平山堂(即现广东省博物馆内),所以,当年妙奇香惠顾者又有相当多的玉器商人、书画家、骚人墨客、教授学者。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因查找资料,常身穿蓝布长衫,脚穿圆头布鞋到文德路的书铺找线装书,顺路到妙奇香饮茶、吃饭。据说,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的第一次交往就在这里。“饮茶粤海未能忘”,这是毛泽东追忆与柳亚子先生在妙奇香品茶会晤的往事。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也曾多次偕同夫人许广平及文学青年到这里饮茶吃饭,“豆豉蒸土鲮鱼”是鲁迅夫妇特别爱吃的一道菜,许广平在日记中还专门记下了此事。
传说,有一江西食客到妙奇香吃饭后,题下一副对联:“为钱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妙奇香的老板认为这副对联颇有情趣和生活哲理,便请人裱好挂在店内,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才被毁掉。
90年代后期,由于竞争激烈,经营困难,该饭店楼下一层已转为经营服装,而楼上的饮食生意效益也甚差,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日后,文德路文化街要恢复,这家有百年老字号的店铺也许会重获生机。
有特色才能招徕食家。饭店以经营“太牢”(牛肉)食品及经济实惠小菜来吸引顾客,于是“妙奇香”的声誉日渐远播,在省港澳知名度颇高。1923年,袁迪积得一些钱,他出资购置了周围三间房子,增建了二楼,使营业面积扩大了五倍,招牌改为“妙奇香利记”。以后,在市内相继开了“妙奇奇”、“新奇奇”等多间“奇”字号分店,食客多以劳苦大众为主。
抗战期间,广州沦陷,百业凋零。由于生意不好,袁迪在香港忧郁病故。以后,他的长子和次子继续惨淡经营了几年,但仍入不敷出,无奈之下,只好“关门大吉”,其它分店也相继歇业。1944年,袁迪的儿子把总店“妙奇香”让给郑浚棠。郑接手后经营了一年河粉生意,第二年才恢复“妙奇香”店号,直到50年代公私合营。
合营之后,饭店重新装修,增设三楼,使之成为一家拥有七百多个座位的中型饭店。到了70年代初,已成为东山区几家有名的大饭店之一。
这间具有百年的老字号饭店,长期以来一直以专营“太牢”食品为招牌菜,如“挂炉牛肉”、“西湖牛肉羹”、“蚝油牛肉”等家常菜,很受大众欢迎。“奇香豆豉鸡”是饮誉全市的名菜,1956年曾参加广州市首届名菜美点展览会,后收入《名菜大全》一书。
妙奇香饭店在20年代曾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因为这家饭店背靠文德路和文明路,这两条街过去是专售古玩字画、古籍书刊的文化街,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又坐落在文明路的平山堂(即现广东省博物馆内),所以,当年妙奇香惠顾者又有相当多的玉器商人、书画家、骚人墨客、教授学者。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因查找资料,常身穿蓝布长衫,脚穿圆头布鞋到文德路的书铺找线装书,顺路到妙奇香饮茶、吃饭。据说,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的第一次交往就在这里。“饮茶粤海未能忘”,这是毛泽东追忆与柳亚子先生在妙奇香品茶会晤的往事。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也曾多次偕同夫人许广平及文学青年到这里饮茶吃饭,“豆豉蒸土鲮鱼”是鲁迅夫妇特别爱吃的一道菜,许广平在日记中还专门记下了此事。
传说,有一江西食客到妙奇香吃饭后,题下一副对联:“为钱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妙奇香的老板认为这副对联颇有情趣和生活哲理,便请人裱好挂在店内,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才被毁掉。
90年代后期,由于竞争激烈,经营困难,该饭店楼下一层已转为经营服装,而楼上的饮食生意效益也甚差,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日后,文德路文化街要恢复,这家有百年老字号的店铺也许会重获生机。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东山名胜古迹》
作者:《东山名胜古迹》编委会编
索取号:K928.706.51/3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