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彩瓷有不少品种,其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厚彩。厚彩没有统一的名称,广彩行内有的称之为澳门彩或厚粉彩,而广州广彩行业习惯称厚彩。这种厚彩不仅与传统的粉彩不同,亦因地而异。澳门生产的厚彩瓷器,主要采用国外进口颜料,以传统广彩开展彩绘生产;而广州生产的厚彩,则采用国产颜料,自己研制调配的厚彩料。厚彩的特点是色料可以堆厚。凸出胎面,有立体感,兼有粉彩效果,采用厚彩颜料绘制大件器物,效果特别好。
一 缘起
1956年至1970年代,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是广州市内惟一的彩瓷生产厂,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生产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转产半导体收音机。文化大革命后期,广彩生产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为扶持村办企业,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协助广东省南海平洲夏北大队创办“永胜彩瓷厂”,当时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与永胜彩瓷厂采取“公对公”的合作关系,不计较经济利益,毫无保留地把全套广彩生产技术传授给永胜彩瓷厂,在人员、技术、设备以及颜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采用传帮带的方法对生产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两厂借地利之便(只有几公里的路程)合作无间,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经常派技术人员到永胜彩瓷厂指导工作,解决生产问题,夏北大队则选派青年村民到广州学艺。永胜彩瓷厂成立初期,全靠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提供的全套技术进行生产,自己没有什么创新产品。后来一个偶然机会促使永胜彩瓷厂与澳门的广彩艺人合作,共同开发了广州厚彩颜料,生产厚彩瓷器,并以中外合资形式供澳门出口。此后,永胜彩瓷厂成为专门生产厚彩的厂家,并维持至今。
1981年,澳门广彩老艺人陈满接到外商提供的厚彩瓷器样品,要求订货,因其人力不足,而且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成本太高,难以独立承接生产,陈满只好救助于广州同行。陈满原是1956年首批从澳门回广州恢复广彩生产的老艺人之一,文化大革命结合后他获准重返澳门与家人团聚,并与人合份在澳门绘制和销售广彩工艺品,同时亦会根据游客的喜好和需要,从国外进口厚彩颜料,制作少量产品销售。当外商拿着货板要求大批订货时,陈满因为没能力承接,于是找到永胜彩瓷厂,提出合作要求。永胜彩瓷厂是村办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灵活方便,经过协商,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同意共同研制厚彩颜料,开发厚彩产品,提供给澳门出口销售。
绘制厚彩瓷器关键在于颜料,当时厚彩的主要颜料需外国进口,而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一切进出口业务归外贸部门管理,进出口商品受到严格控制,未经批准以及没有外汇指标就不能进口外国颜料,即使能少量出口,成本也很高,产品价格根本无法承受,所以必须自配颜料才能够生产厚彩产品。于是陈满利用其海外关系之便,经常往返澳门、广州之间,根据外国厚彩颜料的特点,采用国产颜料进行搭配试验,经过半年多时间,终于调配成功厚彩颜料,开发出广彩新产品,并大规模生产。现任永胜彩瓷厂厂长梁伯根当时曾经参与该项工作。他17岁进入永胜彩瓷厂,后被派到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学习半年,随后又到枫溪陶瓷研究所学习工作了两个,掌握了彩瓷生产技术,20多年来一直在永彩瓷厂工作,生产厚彩瓷器。
由于历史的原因,粤、港、澳三地的广彩艺人彼此关系密切,互通行内信息。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得知澳门有一种称之为澳门彩的厚彩瓷器,其加工方法及颜料与传统广彩有所不同,是较受欢迎的外销商品后,亦于1981年左右开始研究厚彩颜料,由中国工艺大师赵国垣和赵兆伦师傅共同研制厚彩颜料新配方。他们根据厚彩颜料的特点,利用广彩颜料不同配方,进行筛选调配,经过近一年时间反反复复、断断续续试验,改进配方,终于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新一代厚彩颜料,结束了厚彩颜料靠进口的历史。
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虽然研制成功厚彩颜料,亦基本了解厚彩瓷生产的加工技术,但因当时该厂的出口任务繁重,产品供不应求,无暇顾及厚彩瓷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直到1991年的下半年,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以职工集资自筹资金形式,利用本厂闲置的旧仓库,成立“文苑彩瓷厂”,由老艺人李善发负责组织人员开发生产厚彩瓷器。文苑彩瓷厂正式投产之后,设计厚彩瓷花式品种近百个,生产工人近30人。1993年下半年,由于部分老艺人退休及部分技术骨干流失,导致产品质量以及销售额逐渐下降,至1995年底,文苑彩瓷厂终于停产。
二 厚彩工艺流程
厚彩的构图、纹饰和表现手法与传统广彩基本相同,但制作方法和颜料配方则有所差异。厚彩的颜料较厚并微凸(西红和大绿颜料除外),图案轮廓的黑色线条(除叶脉线条外)与颜色分离,线条与色块之间有凹进去的分界,厚彩工艺较适合绘制大型器物。厚彩的加工方法如下:
1、图案设计和制印
根据器型设计图案,然后把图案分割为若干份,制成胶印。
2、盖印
胶印均匀地蘸上瓷黑(配制厚彩瓷黑釉料需要加上适量的胶水或浆糊),按照器型不同部位的图案纹饰,印上相应的图案轮廓线条。如果盖印的线条不够完整,需手工补填线条。
3、填写大红、大绿色彩图案
图案中的瓷黑轮廓线与杂色颜料分离是厚彩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众多颜料中,只有大红与大绿这两种颜料能够覆盖瓷黑线条,而其他颜色则不能。因此,在盖好瓷黑图案线条之后,需要先把图案中的大红与大绿色彩填上。
4、涂松节水
用排笔在图案轮廓线条上轻轻涂一层松节水,瓷黑线吸收了松节水之后,让污烟能够沾贴其上形成保护层。
5、扫污烟
待瓷器表面上的松节水挥发之后,再涂一遍污烟(污烟与松节水适度调和),让污烟覆盖全部图案线条。由于瓷黑线吸收了松节水,污烟只会沾在瓷黑线上而不会粘在光滑的瓷面上。待污烟干透以后,再用排笔轻轻地把瓷面上的污烟清理干净,露出污烟覆盖的瓷黑线。
6、蘸火水填彩
填彩时,还需在上彩的部位涂上火水,让瓷黑线的污烟吸收了火水形成了保护层,彩料颜色不会沾在污烟瓷黑线上,而且会自然分享互不侵蚀,填彩时就不必小心翼翼,或担心彩料溢出界外,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彩绘效率提高数倍。
7、烘烧
经过750OC至800OC的高温烘烧之后,污烟在高温下自然挥发消失,露出瓷黑线和亮丽的色彩图案,整个工序完成。
三 广州厚彩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开始生产厚彩以来,专门生产厚彩的厂家并不多,主要有文苑彩瓷厂和永胜彩瓷厂两家。1980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广州出现了大大小小20多个私营广彩作坊或合资广彩企业,使广彩市场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彩瓷器产量大幅上升,广彩行业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广彩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这时广州市主要的广彩企业广州市织金彩工艺厂因一批老艺人的退休、病故,以及早期培养的中年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导致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而文苑彩瓷厂的生产经营一直属于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文苑彩瓷厂于1995年结束了生产,剩下永胜彩瓷厂坚持厚彩生产。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广州彩瓷行业的整体滑坡,永胜彩瓷厂亦逐渐缩小了生产规模,至今永胜彩瓷厂只剩下两间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工场和仓库,生产工人大约只有十多人。由于厚彩生产工序中采用的污烟、火水(煤油)、松节水等材料,挥发出不良气体及污染环境,很多人都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所以现在厚彩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花式品种和产量也大不如前。广州厚彩瓷属于广彩瓷系列,但其彩绘的釉料与加工方法又与传统广彩瓷有所区别,二十多年前它为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现在它也随着市场需求的起伏变化,艰难发展。
崔惠华
一 缘起
1956年至1970年代,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是广州市内惟一的彩瓷生产厂,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生产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转产半导体收音机。文化大革命后期,广彩生产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为扶持村办企业,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协助广东省南海平洲夏北大队创办“永胜彩瓷厂”,当时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与永胜彩瓷厂采取“公对公”的合作关系,不计较经济利益,毫无保留地把全套广彩生产技术传授给永胜彩瓷厂,在人员、技术、设备以及颜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采用传帮带的方法对生产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两厂借地利之便(只有几公里的路程)合作无间,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经常派技术人员到永胜彩瓷厂指导工作,解决生产问题,夏北大队则选派青年村民到广州学艺。永胜彩瓷厂成立初期,全靠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提供的全套技术进行生产,自己没有什么创新产品。后来一个偶然机会促使永胜彩瓷厂与澳门的广彩艺人合作,共同开发了广州厚彩颜料,生产厚彩瓷器,并以中外合资形式供澳门出口。此后,永胜彩瓷厂成为专门生产厚彩的厂家,并维持至今。
1981年,澳门广彩老艺人陈满接到外商提供的厚彩瓷器样品,要求订货,因其人力不足,而且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成本太高,难以独立承接生产,陈满只好救助于广州同行。陈满原是1956年首批从澳门回广州恢复广彩生产的老艺人之一,文化大革命结合后他获准重返澳门与家人团聚,并与人合份在澳门绘制和销售广彩工艺品,同时亦会根据游客的喜好和需要,从国外进口厚彩颜料,制作少量产品销售。当外商拿着货板要求大批订货时,陈满因为没能力承接,于是找到永胜彩瓷厂,提出合作要求。永胜彩瓷厂是村办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灵活方便,经过协商,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同意共同研制厚彩颜料,开发厚彩产品,提供给澳门出口销售。
绘制厚彩瓷器关键在于颜料,当时厚彩的主要颜料需外国进口,而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一切进出口业务归外贸部门管理,进出口商品受到严格控制,未经批准以及没有外汇指标就不能进口外国颜料,即使能少量出口,成本也很高,产品价格根本无法承受,所以必须自配颜料才能够生产厚彩产品。于是陈满利用其海外关系之便,经常往返澳门、广州之间,根据外国厚彩颜料的特点,采用国产颜料进行搭配试验,经过半年多时间,终于调配成功厚彩颜料,开发出广彩新产品,并大规模生产。现任永胜彩瓷厂厂长梁伯根当时曾经参与该项工作。他17岁进入永胜彩瓷厂,后被派到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学习半年,随后又到枫溪陶瓷研究所学习工作了两个,掌握了彩瓷生产技术,20多年来一直在永彩瓷厂工作,生产厚彩瓷器。
由于历史的原因,粤、港、澳三地的广彩艺人彼此关系密切,互通行内信息。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得知澳门有一种称之为澳门彩的厚彩瓷器,其加工方法及颜料与传统广彩有所不同,是较受欢迎的外销商品后,亦于1981年左右开始研究厚彩颜料,由中国工艺大师赵国垣和赵兆伦师傅共同研制厚彩颜料新配方。他们根据厚彩颜料的特点,利用广彩颜料不同配方,进行筛选调配,经过近一年时间反反复复、断断续续试验,改进配方,终于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新一代厚彩颜料,结束了厚彩颜料靠进口的历史。
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虽然研制成功厚彩颜料,亦基本了解厚彩瓷生产的加工技术,但因当时该厂的出口任务繁重,产品供不应求,无暇顾及厚彩瓷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直到1991年的下半年,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以职工集资自筹资金形式,利用本厂闲置的旧仓库,成立“文苑彩瓷厂”,由老艺人李善发负责组织人员开发生产厚彩瓷器。文苑彩瓷厂正式投产之后,设计厚彩瓷花式品种近百个,生产工人近30人。1993年下半年,由于部分老艺人退休及部分技术骨干流失,导致产品质量以及销售额逐渐下降,至1995年底,文苑彩瓷厂终于停产。
二 厚彩工艺流程
厚彩的构图、纹饰和表现手法与传统广彩基本相同,但制作方法和颜料配方则有所差异。厚彩的颜料较厚并微凸(西红和大绿颜料除外),图案轮廓的黑色线条(除叶脉线条外)与颜色分离,线条与色块之间有凹进去的分界,厚彩工艺较适合绘制大型器物。厚彩的加工方法如下:
1、图案设计和制印
根据器型设计图案,然后把图案分割为若干份,制成胶印。
2、盖印
胶印均匀地蘸上瓷黑(配制厚彩瓷黑釉料需要加上适量的胶水或浆糊),按照器型不同部位的图案纹饰,印上相应的图案轮廓线条。如果盖印的线条不够完整,需手工补填线条。
3、填写大红、大绿色彩图案
图案中的瓷黑轮廓线与杂色颜料分离是厚彩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众多颜料中,只有大红与大绿这两种颜料能够覆盖瓷黑线条,而其他颜色则不能。因此,在盖好瓷黑图案线条之后,需要先把图案中的大红与大绿色彩填上。
4、涂松节水
用排笔在图案轮廓线条上轻轻涂一层松节水,瓷黑线吸收了松节水之后,让污烟能够沾贴其上形成保护层。
5、扫污烟
待瓷器表面上的松节水挥发之后,再涂一遍污烟(污烟与松节水适度调和),让污烟覆盖全部图案线条。由于瓷黑线吸收了松节水,污烟只会沾在瓷黑线上而不会粘在光滑的瓷面上。待污烟干透以后,再用排笔轻轻地把瓷面上的污烟清理干净,露出污烟覆盖的瓷黑线。
6、蘸火水填彩
填彩时,还需在上彩的部位涂上火水,让瓷黑线的污烟吸收了火水形成了保护层,彩料颜色不会沾在污烟瓷黑线上,而且会自然分享互不侵蚀,填彩时就不必小心翼翼,或担心彩料溢出界外,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彩绘效率提高数倍。
7、烘烧
经过750OC至800OC的高温烘烧之后,污烟在高温下自然挥发消失,露出瓷黑线和亮丽的色彩图案,整个工序完成。
三 广州厚彩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开始生产厚彩以来,专门生产厚彩的厂家并不多,主要有文苑彩瓷厂和永胜彩瓷厂两家。1980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广州出现了大大小小20多个私营广彩作坊或合资广彩企业,使广彩市场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彩瓷器产量大幅上升,广彩行业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广彩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这时广州市主要的广彩企业广州市织金彩工艺厂因一批老艺人的退休、病故,以及早期培养的中年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导致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而文苑彩瓷厂的生产经营一直属于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文苑彩瓷厂于1995年结束了生产,剩下永胜彩瓷厂坚持厚彩生产。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广州彩瓷行业的整体滑坡,永胜彩瓷厂亦逐渐缩小了生产规模,至今永胜彩瓷厂只剩下两间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工场和仓库,生产工人大约只有十多人。由于厚彩生产工序中采用的污烟、火水(煤油)、松节水等材料,挥发出不良气体及污染环境,很多人都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所以现在厚彩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花式品种和产量也大不如前。广州厚彩瓷属于广彩瓷系列,但其彩绘的釉料与加工方法又与传统广彩瓷有所区别,二十多年前它为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现在它也随着市场需求的起伏变化,艰难发展。
崔惠华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12月   摘自《世纪嬗变》
作者:李卓祺主编
索取号:K876.3/24
本馆校对:詹苹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