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地方风格的形成
(一)
广彩虽然是为了适应出口贸易的需要和迎合欧洲人的爱好而兴起的工艺品,但是,人们仍能从历史的和现今的产品中看到广彩强烈的中国传统彩瓷风味和独特的地方风格。
广彩的地方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因为历史文献上很少有这方面的记录,故只能从现今保存下来的各历史时期的广彩传统产品(民间的“彩瓷饭货”、外商来样加工的“客货”、供皇室玩赏的“贡品”)中去寻找其变革的线索和情况。
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提供的藏品看,广彩地方风格的形成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二)
大约在17世纪初,广州彩瓷是多以单件的欣赏品为主的,彩绘精工,技术较高。这个时期的广彩,画面是由艺人随意创作的,或仿照西洋画,或来样加彩。产品一部分是进贡给皇宫贵族赏玩的“贡品”,一部分是外商来样加工订制的。所以广彩的初期可以说是“岁无定样”、“客货”、“皇宫项品”的时期。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两件乾隆年代的广彩……28公分直径的《品碗》和《凸珠琵琶瓶》可以说是广彩初期的“贡品”代表。
其中《品腕》的里外都是精工彩绘,中间开两幅斗方,内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清代官员的家庭生活。这件作品是采用了“双勾夹金”的技法来描绘草尾龙凤图案的。所谓“双勾夹金”技法,就是在两条黑线中间夹上一条金线,描绘时需要较高的技术,这种技法效果非常精致醒目。
《凸珠琵琶瓶》,开四幅斗方,内容亦是清代服装的人物。背景是花园、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和几个小孩正在戏逗雄鸡、西洋小狗,画面生动有趣。这件作品采用的加彩法是以红掺金的手法来描绘草尾纹,以浅绿色珐琅色料填满地,很富于艺术性。
又如广东省博物馆藏的广彩《琵琶瓶》和《五寸汉碟》可以说是广彩初期外商来样加工订制的“客货”产品代表。
《琵琶瓶》以散枝玫瑰花作地,用红色开两个斗方,里面写杯形图案,画工精细。其中玫瑰花是用洗染去写,叶是用双勾去写。
《五寸汉碟》是仿照西洋画的写法加彩的,以红、赭、金三色写外国中世纪城堡风景,笔法如钢笔素描,明暗分明。
“客货”中比较典型的是“法国甲胄纹样彩”瓷。1923年戴岳翻译一位曾在中国任久交官数十年的英国人波西尔写的《中国美术》一书,文中有一段关于“法国甲胄纹样”的叙述:“1685年至1719年的时候,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首相马沙允创办了中国公司,派人至广州订造法国甲胄纹样的彩瓷和其它物品。同在这个时期,英国、荷兰等国,也派人来订造这种装饰的瓷器,有在瓷器上彩绘珐琅彩料的,有在铜器上绘珐琅彩料的,由荷兰商船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运回欧洲。甲胄纹样瓷器有二(见原书第六十五图):都是镂通花甲胄纹样的盆、碟、镀金边,中间彩绘英国皇家徽号双狮图案,并有东印度公司的英文题辞,译文是:皇帝与议院之恩德。”甲胄纹多是麻色勾线,适当填上蓝色、红色、金色作衬托。所谓麻色,其实是行业上的叫法,它是用红、黑两种色配成的深赭石色,亦有人称它为“棕色调”。这种格调,一方面是受当时原料和技法的限制,另一方面亦是根据外商的要求而形成的,它是初期广彩的色彩特点,和后期广彩的大红大绿、填金织地的格调显得不大相同。法国甲胄纹样彩瓷是很名贵的,可惜现今在中国的博物馆内均无藏品,可能在英国伦敦博物院才有。
由于“客货”是专为外国人彩绘的瓷器,因此图案不但有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教堂、花园风景、帆船,还有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而写的维特与夏绿蒂的肖像,也有为外国商业公司作宣传,写上该公司商标的“号头”。笔法与色彩既有中国传统彩绘的风格和特点,又有西洋的调子,两者的结合,正是初期广彩的一个特点。
(三)
18世纪以后,广彩随着彩绘技术的发展及采用了“乳浊性颜料”,因而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色彩方面,从初期的麻、红、金、蓝逐渐增加了紫、淡青等色,一洗过去棕色调的格局,披上明快色调的新装。这个时期是广彩地方风格形成的中期。
乳浊性颜料就是在三彩、五彩透明的颜料上加上不透明的珐琅白色(包含铅、硅、钾、砷)。如行业上称为“鹤春色”的乳浊性颜料绿色是蓝、绿、白三色混合而成,粉绿是白、黄、绿三色配成,紫色是红、蓝二色混合(行业上称“茄色”),还有仿进口的玫瑰红,行业上称为“西洋红”。有了这些新的彩料,广彩更显多姿。
在这个时期,广彩的彩绘技法也有所发展。如广东省博物馆藏的《七寸平碟》,是采用芝麻地绘八宝如意边,中间用传统线条绘人物,再填色,行业上称这种技法为“折色人物”。这种技法后来又发展为“长行人物”,即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风景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头部用红、黑线表现,服装衣纹用颜色写,因为这种技法是清代同治年间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同治彩人物”。又如该馆藏的《满尺圆盆》和《葡萄花插》,前者采用“散花雀”技法,用散点花果、乌鸦、蝴蝶做装饰,后者是广彩开始采用“织金人物翎毛”的技法,即织金地、开斗方写花鸟人物。开斗方是十字开四幅斗方,斗方内两幅写人物,两幅写花鸟。斗方中间是圆心,往往填上金色,里面多写花、石、雀,或来样加工的外商的商标。这种构图方法,可以使花样在不同的品种和器形上适用,为后期广彩的地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
现在我们看到的装饰味较浓,大红大绿,以花卉时果纹样作地色的广州织金彩瓷,其形式和风格是广彩的成熟时期,这里称之为后期。
大约从19世纪开始,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广彩外销量日增,促进了生产。广彩的行会组织——“灵思堂”的工人这时已达3000多人,原来单件的产品已逐渐变为批量生产,欣赏瓷亦逐渐变为如茶具、餐具等配套的日用美术瓷。情况的不断变化,必然会促使广彩产品形式和风格的变化。
在图稿设计方面,因为要适应批量、整套地生产,广彩“岁无定样”的时代过去了,由艺人随意创作的绘画性的画面也减少了,而装饰性的纹样却增加了。即使是纹样设计,也由零碎、分散、单独的纹样变为连续图案或完整构图中的一部分。如中期时候已使用的“散花雀”和“织金人物羽毛”的技法,到后期已有所发展并成为固定的程式。
在彩绘的技法和色料方面,初期的广彩一方面是采用传统彩绘技法和工笔国画的笔法,另一方面则是吸收、模仿西洋油画、钢笔画的技法,还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写法。广彩发展到后期,因为要批量生产,写法必要统一,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便吸收了中国的一些民间写法和创造了如“鱼骨叶”一类的笔法,从而便逐渐形成了广彩行业上一些惯用的彩绘技法。同时,为加强装饰效果,便采用了西番莲、花果蝴蝶等纹样作满地装饰和大量采用了乳金(用足金薄乳配成的金粉,后来是化学金)涂上作地色,行业上称为“织金地”的装饰手法。这种装饰手法,逐渐成为一种程式,广彩的各种器型都可以采用。从此,广彩便有了“堆金如玉”的美誉,成为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高级手绘美术瓷。
(五)
有人认为,广彩瓷器,花花绿绿,织满金色,反映了南方的色彩;又有人在评论广彩瓷器时,一看见色彩金色不够多,画面不够花绿,便认为是脱离了传统,不具广彩风格;更有人一看见用西洋技法彩绘或画面是外国风景、人物,就认为是洋货。
其实,以上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他只看到广彩历史的一个阶段而没有看到历史的全部。一种工艺品,从其产生、发展到立足于世界,均必是:
1、在技艺上是独树一帜的,而不是满足于来样加工或仿制。
2、是不断钻研技艺,创出更多的花式品种跟上社会和贸易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把技艺和艺术形式一成不变地永远保存下来。
3、不断地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借鉴兄弟行业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而不是凡是传统的都是很好的,不敢超越半步。
从广彩几百年的历史看,其艺术形式和地方风格的形成是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技艺的提高、贸易的需要相联系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同时,它又是在继承传统彩绘艺术的基础上,既吸收了西洋画技法、色料,又采用民间艺术的图案纹样和兄弟行业的艺术特点,才逐步形成的。
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前辈艺人,正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努力,艰苦地奋斗,不断吸收古代的艺术营养和借鉴外国艺术特点,才把广彩发展成一个具有自己风格特色、有发展前途的大行业。今天,我们更应发扬这种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产实际和产品销售地区的需要,钻研改革,创出社会主义时代广彩的艺术风格,为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努力。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11月   摘自《赵国垣广彩论稿》

作者:李卓祺主编

索取号:K876.3/25

本馆校对:詹苹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