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
广州玉雕工艺,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人们历来饰玉为宝,认为玉器有瑞意吉祥、定惊辟邪和脱难消灾之功效。玉石质坚晶莹,经人工琢磨精雕成器后,具有光洁艳丽耐观和收藏保值的作用,不少称为传世珍品,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广州玉石雕刻制品,历来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丽典雅、玲珑通透美观、有着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而享誉中外。广州飞鹅岭青山岗出土一块直径9.1厘米的玉器(残玉环)一件,证明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广州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艺。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的玉器有玉衣、玉璧、玉环、玉佩锦、兽首衔璧、玉鱼、玉猴、印章及杯、灯、珠等20余种200件。唐宋时期,广州玉器造型多以装璜和古玩珍宝为主。现存广东民间工艺馆的唐代白玉凤首玺,玉质晶莹,雕工精细,造型古朴典雅,为玉佩精品,广州博物馆珍藏的宋代玉狮,雕刻精致逼真,造型新颖优美,亦为玉雕珍品。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1年),广州玉石工艺制品已成行成市,玉器工商业行会也相继创立。行会有行规和学徒制度,学徒三年满师后必须加入行会,才能从事玉器制作。本世纪初,全市从事玉石雕刻的手工业作坊达300多间,从业人员约万余人,堪称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市场。荔湾区华林街长寿路一带大小店铺、摊档鳞次栉彼,使广州玉石雕刻行业和销售市场出现空前繁荣,从而佐证了“荒年谷,丰年玉”、“盛世玉生辉,人们多佩玉”的俗谚。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6月   摘自《广府民俗》

作者:叶春生著

索取号:K892.465/9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