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霞(1894-1942),名振渠,字乾调,号少霞,番禺沙湾北村人。他流传于世的名曲有《陌头柳色》、《将军试马》、《夜深沉》、《白头吟》等十余首。少霞自幼在音乐上受到远房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等人的影响,酷爱音乐,精通“十指琵琶”,同时亦擅于演奏二弦、南胡等乐器。他对粤曲颇有研究,古典文学修养亦较深,为人正派耿直,有学者之量,为乡人所尊重。
何少霞的祖父何惠岩是江苏省保应县知县,兄何振煊是广东徐闻县县长,故少霞其家庭富有而显赫,崇尚读书。少霞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诵读诗书,为人聪明好学,领略书中要义甚快,他后来常到翠林厅,跟何柳堂、何与年学音乐,接受能力极强。夜深人静,他看书倦了,便对着夜空星月,独自抱着琵琶演奏《夜深沉》、《陌头柳色》等曲,音声幽婉动听,令人沉醉。
民国七、八年左右,少霞离开家乡到广州教忠中学读书,读书之暇,他很喜欢演奏音乐,对音乐课的兴趣则特别浓厚。此时是五四运动前后,教育界中各种新思潮迭起,新音乐亦风行一时,而少霞不仅接受新思想,对新音乐亦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广州学习4年,毕业后回沙湾本善一女子小学教音乐课。他用简谱教学,这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他对学生悉心传授简谱和乐理,为沙湾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后期沙湾青年剧团很多是他的学生。少霞后来兼教历史,他对历史上那些清廉正直的人物,极为推崇,并引为楷模,这与他一贯不与社会上恶浊之风合流而保持其高尚品格极有关系。他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教学细致深刻,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受到家长的赞扬和学生的尊敬。
少霞教学之余,常到大厅、翠林等地与柳堂、与年研究音乐,共同创作。对《赛龙夺锦》,他就曾和柳堂、与年、陈鉴一起推敲过。该曲第三稿中很多花音,就是他经手整理的。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十多年,是少霞从事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将军试马》、《陌头柳色》、《桃李争春》、《吕宫戏水》等曲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由于他古典文学修养较深,与年经常和他一起研究唱词。而他自己写的粤曲唱词《一代艺人》(张月儿唱)、《游子悲秋》亦十分精炼独到。他为人非常谦逊,常向人请教。他对唱词认真雕琢,力求洗炼,从不拖泥带水。少霞不仅琵琶技法精深,演奏其他乐器如二弦、南胡亦十分娴熟。在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少霞与柳堂、与年、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麦少锋、李佳等人合作灌唱片,把《赛龙夺锦》、《雨打芭蕉》、《七星伴月》、《回文锦》、《饿马摇铃》等曲灌入唱片。在灌片中,少霞多用南胡、二弦参加演奏。
少霞在教忠中学毕业后,一直在沙湾教学。抗战前他的生活还算富裕,抗日战争爆发后,却急剧下降,一家八口就靠他教书的薪金每月两担谷过活。他还抽点大烟,生活更不好过了。民族灾难,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少霞无限感慨,发自肺腑写出了《白头吟》、《夜深沉》等悲愤乐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由于几年间营养缺乏,少霞身体越来越差,不幸又染上痢疾,肚泻不止,终于在1942年9月12日与世长辞。
少霞品行清廉,为人厚道,处于浊世而不染,深为乡人所敬重。他死后,沙湾中学附小为他举行追悼会,对他的高尚品格赞扬备至。少霞死后,他的家人便陆续离开故土到香港谋生,留在乡间的只有大女佩珊。她生活困难时连少霞遗下的珍贵琵琶也变卖了。
梁谋
何少霞的祖父何惠岩是江苏省保应县知县,兄何振煊是广东徐闻县县长,故少霞其家庭富有而显赫,崇尚读书。少霞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诵读诗书,为人聪明好学,领略书中要义甚快,他后来常到翠林厅,跟何柳堂、何与年学音乐,接受能力极强。夜深人静,他看书倦了,便对着夜空星月,独自抱着琵琶演奏《夜深沉》、《陌头柳色》等曲,音声幽婉动听,令人沉醉。
民国七、八年左右,少霞离开家乡到广州教忠中学读书,读书之暇,他很喜欢演奏音乐,对音乐课的兴趣则特别浓厚。此时是五四运动前后,教育界中各种新思潮迭起,新音乐亦风行一时,而少霞不仅接受新思想,对新音乐亦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广州学习4年,毕业后回沙湾本善一女子小学教音乐课。他用简谱教学,这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他对学生悉心传授简谱和乐理,为沙湾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后期沙湾青年剧团很多是他的学生。少霞后来兼教历史,他对历史上那些清廉正直的人物,极为推崇,并引为楷模,这与他一贯不与社会上恶浊之风合流而保持其高尚品格极有关系。他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教学细致深刻,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受到家长的赞扬和学生的尊敬。
少霞教学之余,常到大厅、翠林等地与柳堂、与年研究音乐,共同创作。对《赛龙夺锦》,他就曾和柳堂、与年、陈鉴一起推敲过。该曲第三稿中很多花音,就是他经手整理的。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十多年,是少霞从事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将军试马》、《陌头柳色》、《桃李争春》、《吕宫戏水》等曲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由于他古典文学修养较深,与年经常和他一起研究唱词。而他自己写的粤曲唱词《一代艺人》(张月儿唱)、《游子悲秋》亦十分精炼独到。他为人非常谦逊,常向人请教。他对唱词认真雕琢,力求洗炼,从不拖泥带水。少霞不仅琵琶技法精深,演奏其他乐器如二弦、南胡亦十分娴熟。在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少霞与柳堂、与年、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麦少锋、李佳等人合作灌唱片,把《赛龙夺锦》、《雨打芭蕉》、《七星伴月》、《回文锦》、《饿马摇铃》等曲灌入唱片。在灌片中,少霞多用南胡、二弦参加演奏。
少霞在教忠中学毕业后,一直在沙湾教学。抗战前他的生活还算富裕,抗日战争爆发后,却急剧下降,一家八口就靠他教书的薪金每月两担谷过活。他还抽点大烟,生活更不好过了。民族灾难,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少霞无限感慨,发自肺腑写出了《白头吟》、《夜深沉》等悲愤乐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由于几年间营养缺乏,少霞身体越来越差,不幸又染上痢疾,肚泻不止,终于在1942年9月12日与世长辞。
少霞品行清廉,为人厚道,处于浊世而不染,深为乡人所敬重。他死后,沙湾中学附小为他举行追悼会,对他的高尚品格赞扬备至。少霞死后,他的家人便陆续离开故土到香港谋生,留在乡间的只有大女佩珊。她生活困难时连少霞遗下的珍贵琵琶也变卖了。
梁谋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4月   摘自《文史纵横》第38期
作者: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K206.6/12/2011-1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