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广州的发祥地,是“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 历经2200多年,广州城市中心一直在越秀区。越秀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越秀区中心花市的形成,更是历史赋予的、具有深厚底蕴的珍贵文化遗产。2007年6月底,广东省政府将“广州花市”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秀花市作为广州最早的年宵花市,也具有了更新的时代意义。
对于与越秀花市有关的广州花市发展史,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见解深刻:
“据清代《壬申续修南海县志》载,当时的花市设在‘藩署’(即现在省财政厅)前,是夜市,常年开业。”不过这时的花市不限于除夕。而岁暮迎春花市,则大致形成于清同治(1862)年间,即19世纪60年代。叶教授这样认为的依据,是据咸丰、同治年间的诗人徐澄溥的《岁暮杂诗》:“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
叶教授分析,这正好说明当时的花市,由“岁除尤盛”发展为“每届岁暮”,且规模越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终于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越秀花市趣闻录
迎春花市,对老广们来说,早已跟春节融为一体,哪怕是在把花看作是“封、资、修”的文革年代。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9年迎春花市被停办,直到1973年才恢复。花市被罢停了,广州的市民却不能没花过年。那时候,芳村悄然兴起了一个自发的、没有搭棚、没有装饰的“花墟”。成千上万的市民乘渡轮过去,每次渡轮都搭载满满的人,而且,每次工作人员都能在渡轮上捡到满满一筐被踩掉的鞋子。
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广州本地歌曲《行花街》,曲中唱着:“行花街咯喂,你今年梗上位;行花街咯喂,你今年冇闭翳;行花街咯喂,你科科考最威;行花街咯喂,你开心足一世;行花街咯喂,娶得一美妻;行花街咯喂,你先生变新贵;行花街咯喂,今年生番个仔!”从此歌可看出,花市,承载着广州市民对新年的期盼 — 没有去过除夕花市上挤挤,沾点喜气回来,对广州人来说,这春节就过得不完整。
谈起越秀花市,虽说新老广州人都有说不尽的话题,但是,那些老广州耳熟能详的花市轶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还是很新鲜。我们且来选看两则:
1.解放前,除夕响警报照样逛花市
解放前过年时,广州最热闹的去处是由“双门底”花市演变成的西湖路花市。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期,天天有日本飞机在头上乱飞,保不准啥时就扔下颗炸弹来,广州市民也还是喜欢来这个有名的越秀花市逛一逛,买他们的花。有一年除夕,突然响起了警报,但是人们并没有惊慌地四处逃跑,不少人仍然优哉游哉地继续挑花。
2.20世纪60年代的越秀花市充满“革命气息”
位于西湖路的越秀花市在那个时期总有很多新奇有趣的花卉新品种,这就引得广州市民都很喜欢到越秀花市。花市上无论是花卉,还是盆景年画等工艺品,总是比较“时尚”,而且每个时期的西湖路越秀花市都有不同的特色。比如,1966年的迎春花市上,别出心裁的园林工人、设计师和花农们把花市装扮得充满了革命气息,当时长2米、高1.7米的“狼牙山五壮士”、“中华儿女”、“非洲人民站起来”以及用花砌成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大字,光辉夺目。花市的牌楼上写着的大字是:“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二.越秀花市,21世纪的新亮点
1.在全国尚属首创的“网上花市”和“手机花市”
广州市首家“网上花市”,于2008年1月8日在越秀区政府网站正式对外发布。
这可又是越秀花市的一件新鲜事儿!
没错,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应该让爱花购花的市民尽享方便。那么,鼠标轻点之际,“花市任我行、逛花市啦、花市新闻告诉你、花市图片展、花市历史知多少、花市灌水吧”等栏目就跃然眼前,而通过新闻、图片和视频展现越秀的花市全貌,在“花市灌水吧”BBS讨论专栏灌水、“吹水”,则更吸引不少年轻爱花人。
这个网上花市一开张,网友和市民们就发现,进入北京路商圈和西湖路花市游览购物的市民会得到有关花市的介绍短信,还可以利用手机上网来浏览“网上花市”。
2009年的广州市越秀花市,还与无线电子商务碰撞出火花了:越秀区政府联手广州移动越秀分公司,将“传统花市”文化推向无线网络电子商务平台 — 市民只要使用手机即可订购到各种鲜花。继2008年春节“手机花市”的亮相,2009年的“手机花市”则利用中国移动现有的支付技术平台,通过手机支付,即可购买花束。这个“手机花市电子商务平台”创新项目,将花市与无线电子商务结合,在全国尚属首例。是的,在春节期间,市民只需用手机登录“手机花市”主题WAP网站,即可了解越秀花市的各种信息,更可以通过“手机花市”专栏购买心仪的年花。
2.雪灾之年作奉献:“东南西北一家亲,越秀花市暖人心”
21世纪的广州花市,已是万头攒动,这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爱花人组成的欢乐海洋。
但是2008年春节到来前夕,天降大雪,铁路运输受阻,大批回不了家的外来工滞留在广州。于是,越秀区政府和市民热情欢迎受大雪阻挡不能回老家的人或无法出游的市民留在广州过节逛花市,感受广州千年古都的传统民俗。而且,各花市新增了不少温暖留穗外来工的活动。据统计,广州成功劝留45万多外来工留穗过年,使在广州过春节的外来工达到了120万人。
本着高度为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广州人热情好客的民俗传统,越秀区委、区政府举行了一系列温暖外来工的活动。在西湖路举行题为“东西南北一家亲,越秀花市暖人心”的越秀迎春花市开幕式和文艺演出,喜气洋洋,吸引了大批观众。越秀区领导代表区委区政府接受了各界对留穗外来务工人员的物资捐赠并转赠给外来工们,还向2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赠送了年货和鲜花。
大雪无情人有情。越秀花市,不仅以其欢乐祥和的主题温暖了百年人心,而且还在这个新时代以其独具的文化魅力、温暖的人文关怀,感召了我们这份渴望回归民族文化、心灵家园的情愫。
3.越秀花市牌楼,年年都是这么靓
每年迎春花市的最大亮点是花市灯饰,既要考虑主、副牌楼设计的灯饰效果,又要考虑了花市档位、两侧建筑物(树)及花市路段上方的灯饰设计,使整个花市都能热热闹闹地亮起来。
这些灯饰,或在1000米长的花市两侧设置两排连成一体的数码灯管,灯光亮时就像流动的云水,具有动感的亮丽;或在每个棚顶的轮廓边缘上拉上流动的彩灯,在靠近江边沿街的树上挂上上万个灯笼,并在靠近房屋的一边安装射灯,让绚丽多彩的花市依托珠江两岸美丽的水上夜景,形成一个水上夜景与花街灯饰相映照的美丽景观……热烈地渲染出一幅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景象。
对于与越秀花市有关的广州花市发展史,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见解深刻:
“据清代《壬申续修南海县志》载,当时的花市设在‘藩署’(即现在省财政厅)前,是夜市,常年开业。”不过这时的花市不限于除夕。而岁暮迎春花市,则大致形成于清同治(1862)年间,即19世纪60年代。叶教授这样认为的依据,是据咸丰、同治年间的诗人徐澄溥的《岁暮杂诗》:“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
叶教授分析,这正好说明当时的花市,由“岁除尤盛”发展为“每届岁暮”,且规模越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终于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越秀花市趣闻录
迎春花市,对老广们来说,早已跟春节融为一体,哪怕是在把花看作是“封、资、修”的文革年代。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9年迎春花市被停办,直到1973年才恢复。花市被罢停了,广州的市民却不能没花过年。那时候,芳村悄然兴起了一个自发的、没有搭棚、没有装饰的“花墟”。成千上万的市民乘渡轮过去,每次渡轮都搭载满满的人,而且,每次工作人员都能在渡轮上捡到满满一筐被踩掉的鞋子。
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广州本地歌曲《行花街》,曲中唱着:“行花街咯喂,你今年梗上位;行花街咯喂,你今年冇闭翳;行花街咯喂,你科科考最威;行花街咯喂,你开心足一世;行花街咯喂,娶得一美妻;行花街咯喂,你先生变新贵;行花街咯喂,今年生番个仔!”从此歌可看出,花市,承载着广州市民对新年的期盼 — 没有去过除夕花市上挤挤,沾点喜气回来,对广州人来说,这春节就过得不完整。
谈起越秀花市,虽说新老广州人都有说不尽的话题,但是,那些老广州耳熟能详的花市轶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还是很新鲜。我们且来选看两则:
1.解放前,除夕响警报照样逛花市
解放前过年时,广州最热闹的去处是由“双门底”花市演变成的西湖路花市。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期,天天有日本飞机在头上乱飞,保不准啥时就扔下颗炸弹来,广州市民也还是喜欢来这个有名的越秀花市逛一逛,买他们的花。有一年除夕,突然响起了警报,但是人们并没有惊慌地四处逃跑,不少人仍然优哉游哉地继续挑花。
2.20世纪60年代的越秀花市充满“革命气息”
位于西湖路的越秀花市在那个时期总有很多新奇有趣的花卉新品种,这就引得广州市民都很喜欢到越秀花市。花市上无论是花卉,还是盆景年画等工艺品,总是比较“时尚”,而且每个时期的西湖路越秀花市都有不同的特色。比如,1966年的迎春花市上,别出心裁的园林工人、设计师和花农们把花市装扮得充满了革命气息,当时长2米、高1.7米的“狼牙山五壮士”、“中华儿女”、“非洲人民站起来”以及用花砌成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大字,光辉夺目。花市的牌楼上写着的大字是:“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二.越秀花市,21世纪的新亮点
1.在全国尚属首创的“网上花市”和“手机花市”
广州市首家“网上花市”,于2008年1月8日在越秀区政府网站正式对外发布。
这可又是越秀花市的一件新鲜事儿!
没错,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应该让爱花购花的市民尽享方便。那么,鼠标轻点之际,“花市任我行、逛花市啦、花市新闻告诉你、花市图片展、花市历史知多少、花市灌水吧”等栏目就跃然眼前,而通过新闻、图片和视频展现越秀的花市全貌,在“花市灌水吧”BBS讨论专栏灌水、“吹水”,则更吸引不少年轻爱花人。
这个网上花市一开张,网友和市民们就发现,进入北京路商圈和西湖路花市游览购物的市民会得到有关花市的介绍短信,还可以利用手机上网来浏览“网上花市”。
2009年的广州市越秀花市,还与无线电子商务碰撞出火花了:越秀区政府联手广州移动越秀分公司,将“传统花市”文化推向无线网络电子商务平台 — 市民只要使用手机即可订购到各种鲜花。继2008年春节“手机花市”的亮相,2009年的“手机花市”则利用中国移动现有的支付技术平台,通过手机支付,即可购买花束。这个“手机花市电子商务平台”创新项目,将花市与无线电子商务结合,在全国尚属首例。是的,在春节期间,市民只需用手机登录“手机花市”主题WAP网站,即可了解越秀花市的各种信息,更可以通过“手机花市”专栏购买心仪的年花。
2.雪灾之年作奉献:“东南西北一家亲,越秀花市暖人心”
21世纪的广州花市,已是万头攒动,这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爱花人组成的欢乐海洋。
但是2008年春节到来前夕,天降大雪,铁路运输受阻,大批回不了家的外来工滞留在广州。于是,越秀区政府和市民热情欢迎受大雪阻挡不能回老家的人或无法出游的市民留在广州过节逛花市,感受广州千年古都的传统民俗。而且,各花市新增了不少温暖留穗外来工的活动。据统计,广州成功劝留45万多外来工留穗过年,使在广州过春节的外来工达到了120万人。
本着高度为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广州人热情好客的民俗传统,越秀区委、区政府举行了一系列温暖外来工的活动。在西湖路举行题为“东西南北一家亲,越秀花市暖人心”的越秀迎春花市开幕式和文艺演出,喜气洋洋,吸引了大批观众。越秀区领导代表区委区政府接受了各界对留穗外来务工人员的物资捐赠并转赠给外来工们,还向2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赠送了年货和鲜花。
大雪无情人有情。越秀花市,不仅以其欢乐祥和的主题温暖了百年人心,而且还在这个新时代以其独具的文化魅力、温暖的人文关怀,感召了我们这份渴望回归民族文化、心灵家园的情愫。
3.越秀花市牌楼,年年都是这么靓
每年迎春花市的最大亮点是花市灯饰,既要考虑主、副牌楼设计的灯饰效果,又要考虑了花市档位、两侧建筑物(树)及花市路段上方的灯饰设计,使整个花市都能热热闹闹地亮起来。
这些灯饰,或在1000米长的花市两侧设置两排连成一体的数码灯管,灯光亮时就像流动的云水,具有动感的亮丽;或在每个棚顶的轮廓边缘上拉上流动的彩灯,在靠近江边沿街的树上挂上上万个灯笼,并在靠近房屋的一边安装射灯,让绚丽多彩的花市依托珠江两岸美丽的水上夜景,形成一个水上夜景与花街灯饰相映照的美丽景观……热烈地渲染出一幅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景象。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   摘自《千年花事》
作者:孙卫明著
索取号:S68/189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