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8月15日,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 --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按照旧俗,每逢这一天,家人必须团聚。《帝京景物略• 春场》说:“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谓团圆节也。”中秋佳节,吃饼赏月,借此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渴望团圆、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已成为普遍的风俗习惯。
从8月初开始,广州市内各大饼家、茶楼便大量推出中秋月饼应市,亲朋戚友互相赠送月饼果品,有些人还将月饼寄给海外亲友,一直到节日这天止。
中秋之夜,吃过丰盛的晚餐后,家家户户又忙于安排赏月的活动。有天台的人家,便设桌于天台上,没天台的,则设在阳台、天井上,摆上月饼、果品、茶水,边吃边赏月。月饼是必备的食品,据说是取其象月之意。其次则是水果类,有杨桃、香蕉、柚子、柿子、菱角、芋头等,其中以芋头和柚子为主要。柚子要等到兴致最浓时才开,这是象征开心;芋头则买小的,亦即芋头仔,于节前晒干后煮熟,在中秋月色下剥食,称为剥芋。清乾隆年间刊行的广东《乳源县志》上说,在中秋这天吃煮熟去皮的芋头,可去疥癞。可见中秋吃芋头这一习俗历史之悠长。中秋之夜,许多人家还喜欢炒田螺食。清末《羊城竹枝词》的“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香啖遍更香螺”,概括了中秋佳节的情景。
中秋节最普遍、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祭月,它与赏月称法不同,实质是一样的。祭月,拜祭的对象是月神,也叫太阴星主、月姑或月宫姑娘。祭月的人家摆好祭品,如上面所列的月饼果品等物,等月亮升起,便燃烧斗香恭祀“月光菩萨”来享用。妇儿先拜,男子后拜。拜完后,焚烧月光纸,撤供,把祭品分给家人享用。不在家的,也要给他留一份。有的人家祭月仪式简单些,只是燃烧一些楮帛香烛,放一排爆竹,略作膜拜形式则罢。广州人祭月用芋头,是有其缘由的。据说与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有关。当初汉人起义,推翻蒙古统治阶级的暴虐统治,是在8月15日夜晚。“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但后来不可能在每年的中秋都用人头祭月,便以芋头来代替。不过,摆供台焚香祭月的旧习在现时的广州已很难见到,而一家人围坐在月下边吃边谈笑或边看电视节目这种形式的合家赏月,则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
现在,广州的中秋赏月,增添了新的内容,不少年轻人已不象过去那样呆在家中与家人一起赏月、看看电视,而喜欢约上三五知己,或到珠江河面荡舟;或到文化公园观赏“中秋灯会”;或上白云山明珠楼、白云晚望等处赏月;或到茶楼、街边小食摊档啜田螺,形式自由多样。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而月饼的出现,大约是在北宋时期。清代嘉庆年间杨光辅所著的《淞南乐府》中有一首吟咏月饼的诗:“淞南好,时物荐秋香,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新谷渐登场”。中秋节这天吃月饼,是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团圆的意思,“圆”不啻是一种敬天吉祥、万事如意的同义语,因而月饼大都是制作成圆型的。至于月饼的取名,更有一番含义,如西施醉月、嫦娥奔月、七星伴月、蟾宫丹桂月、珠江夜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名称都是取自我国古代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还有一些月饼的定名是按所用馅料来称谓,如纯正莲蓉月、蛋黄莲蓉月、五仁甜(咸)肉月、榄仁白莲蓉月、叉烧腊肠月、凤凰烧鸡月、椰丝莲蓉月、红烧乳鸽月、金华香腿月、豆蓉素月、玫瑰豆沙月等等,使人一望而知它的品味是咸的还是甜的、是素食型还是低糖型,或是其它品种,方便人们按各自口味选购。因而,月饼以其花式品种多,皮薄馅美,色泽鲜明,味香可口,更兼好意头,而成为人们中秋节必备的美味食品。
从8月初开始,广州市内各大饼家、茶楼便大量推出中秋月饼应市,亲朋戚友互相赠送月饼果品,有些人还将月饼寄给海外亲友,一直到节日这天止。
中秋之夜,吃过丰盛的晚餐后,家家户户又忙于安排赏月的活动。有天台的人家,便设桌于天台上,没天台的,则设在阳台、天井上,摆上月饼、果品、茶水,边吃边赏月。月饼是必备的食品,据说是取其象月之意。其次则是水果类,有杨桃、香蕉、柚子、柿子、菱角、芋头等,其中以芋头和柚子为主要。柚子要等到兴致最浓时才开,这是象征开心;芋头则买小的,亦即芋头仔,于节前晒干后煮熟,在中秋月色下剥食,称为剥芋。清乾隆年间刊行的广东《乳源县志》上说,在中秋这天吃煮熟去皮的芋头,可去疥癞。可见中秋吃芋头这一习俗历史之悠长。中秋之夜,许多人家还喜欢炒田螺食。清末《羊城竹枝词》的“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香啖遍更香螺”,概括了中秋佳节的情景。
中秋节最普遍、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祭月,它与赏月称法不同,实质是一样的。祭月,拜祭的对象是月神,也叫太阴星主、月姑或月宫姑娘。祭月的人家摆好祭品,如上面所列的月饼果品等物,等月亮升起,便燃烧斗香恭祀“月光菩萨”来享用。妇儿先拜,男子后拜。拜完后,焚烧月光纸,撤供,把祭品分给家人享用。不在家的,也要给他留一份。有的人家祭月仪式简单些,只是燃烧一些楮帛香烛,放一排爆竹,略作膜拜形式则罢。广州人祭月用芋头,是有其缘由的。据说与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有关。当初汉人起义,推翻蒙古统治阶级的暴虐统治,是在8月15日夜晚。“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但后来不可能在每年的中秋都用人头祭月,便以芋头来代替。不过,摆供台焚香祭月的旧习在现时的广州已很难见到,而一家人围坐在月下边吃边谈笑或边看电视节目这种形式的合家赏月,则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
现在,广州的中秋赏月,增添了新的内容,不少年轻人已不象过去那样呆在家中与家人一起赏月、看看电视,而喜欢约上三五知己,或到珠江河面荡舟;或到文化公园观赏“中秋灯会”;或上白云山明珠楼、白云晚望等处赏月;或到茶楼、街边小食摊档啜田螺,形式自由多样。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而月饼的出现,大约是在北宋时期。清代嘉庆年间杨光辅所著的《淞南乐府》中有一首吟咏月饼的诗:“淞南好,时物荐秋香,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新谷渐登场”。中秋节这天吃月饼,是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团圆的意思,“圆”不啻是一种敬天吉祥、万事如意的同义语,因而月饼大都是制作成圆型的。至于月饼的取名,更有一番含义,如西施醉月、嫦娥奔月、七星伴月、蟾宫丹桂月、珠江夜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名称都是取自我国古代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还有一些月饼的定名是按所用馅料来称谓,如纯正莲蓉月、蛋黄莲蓉月、五仁甜(咸)肉月、榄仁白莲蓉月、叉烧腊肠月、凤凰烧鸡月、椰丝莲蓉月、红烧乳鸽月、金华香腿月、豆蓉素月、玫瑰豆沙月等等,使人一望而知它的品味是咸的还是甜的、是素食型还是低糖型,或是其它品种,方便人们按各自口味选购。因而,月饼以其花式品种多,皮薄馅美,色泽鲜明,味香可口,更兼好意头,而成为人们中秋节必备的美味食品。
文献资料来源:1993年12月   摘自《广东民俗大观》
作者:刘志文主编
索取号:K892.465/4/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