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拜山
节日习俗。广州清明扫墓(俗称“拜山”)风气很盛,每届清明节,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墓地拜祭,不少海外、港澳同胞也远道而来,回乡拜祭祖宗。清明这天只见人们拖作携女,带着简便的祭品(香烛、炮仗)匆匆而来,进入火葬场的大院,直奔骨灰堂取出先人的骨灰盒,在院里找块空地,铺上两张报纸,摆上贡品,点燃香烛,便开始祭拜。近两年来管理部门为方便群众,在院里修了许多长条石凳,供人们祭拜时放骨灰盒之用。从1985年起,还置了一批方桌、折椅,供人们租用。拜祭完毕,可以合家坐着喝茶,吃供品,茶水由场里供应,比以前方便多了。祭拜的贡品,除传统的烧猪(多用一礼烧猪肉,整猪较少)外,多为柑、橙、蔗等水果,以及包子、蛋糕等,也有备酒的。一般人只烧些香烛,也有特备冥钱、金银钱来焚化的。在禁燃鞭炮以前,烧爆竹是家家都做的,因此整个院里,炮屑红碎铺了厚厚的一层。拜祭的人中,职工、干部、教师都有。老妇人拜祭起来特别虔诚一些,甚至下跪、叩头,口中念念有词。年轻的母亲也拉着两三岁的孩子,合起双掌来拜祖先。拜毕,人们高高兴兴离去,到门口还给孩子买个红绿锡纸做的风车花环,大有踏青而归之势。在拜祭中,整个场面是热烈、庄严的,很少听见有人哭哭啼啼。
以上是近期到骨灰堂及公墓拜祭的情景。广州旧俗,清明必在家中祭祖,然后再到坟前祭拜,俗曰“行青”,日期是从清明之日起的一个月内,最后一天称为“闭墓”。此后扫墓,先人就不能领受了。旧俗上坟祭品有烧猪肉、松糕、包点、蔗、酒、香烛等。到坟前先铲杂草,连草坯(称“草皮”)一阴一阳地压在墓首、墓两边(“山手”),中间压白纸钱。然后摆开祭品、点烛装香,依长幼顺序拜祭、烧纸钱。拜完按男性人数分猪肉之俗渐废,大多数家庭各自去扫墓。
近年广州清明扫墓风气一年盛过一年,人们把扫墓与踏青春游结合在一起,所以扫墓的青年人也增加了,扫墓期延长了,提前或推迟扫墓渐成习惯。一般从公历3月下旬开始,便有人上山扫墓,此时一般是“拜新山”。俗云“新山不过社”,即拜新山必须在清明的“社日”完成。至清明前后的星期天为高峰,一直延续到4月下旬,历时一个月左右。人们已不迷信过去“划清”、“应清”等传统习惯,认为纪念先人,全凭心诚,时间晚一点关系不大。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6月   摘自《广东民俗大典》

作者:叶春生,施爱东主编

索取号:K892.465/1-2[2]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