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州市越秀区有关部门拟将辖内的“东湖街”改为“东山街”,这一动议引起了市井百姓的争议,有的赞成,也有的反对。《南方都市报》2009年9月8日发表了陈扬先生《改的不是名,是寂寞》文章,文内引用报纸说:“东山得名于东山寺”,而东山寺是明代成化年间太监韦眷所建。“原来东山的得名与太监有关,与贪官有关。如果这番考据当真,东湖街为什么还要改名东山街呢?这真是一条越看越寂寞的新闻。”
东山的得名与太监有关,与贪官有关?看了这篇文章,我再翻阅了《番禺县续志》《广州市文物志》和《广州东山区志》及有关的报纸新闻,发现都持有这个观点。
关于东山寺,据民国《番禺县续志》和《广州市文物志》等地方史志的记载:是明朝成化年间一个叫韦眷的人所建,地址在今广州的东山口附近,因韦眷是一个内监,俗称“太监寺”。东山寺的旁边,还有一座韦眷的坟墓,它的位置就在今广州铁路工人文化宫内。
韦眷是广西宜山人,字效忠,其弟韦泉是明朝特务机关头目--锦衣卫正千户。当时,韦眷投靠大宦官梁芳,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化十一年(1475)韦眷被任命为广东提举市舶太监。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而广东提举市舶司是一个肥缺,明朝时多由有权势的太监来担任。韦眷来广州上任后,依仗权势,与中外富商沆瀣一气,做了不少坏事,是一个贪官。《明史•韦眷传》载:“眷为广东市舶太监,纵贾人,通诸番,聚珍宝甚富。”由于韦眷营私舞弊,敲诈勒索,与广东的地方官僚发生了冲突,韦眷又玩弄权术,害死了广东左布政使陈选。韦眷因此权势日隆,广植奸党,不可一世,“自是人莫敢逆眷者”,而“粤人无不切齿于眷”。韦眷也终因贪赃枉法,被大臣参劾,明孝宗撤了其职。韦眷后来死于京城,尸体运回广州下葬。
韦眷在广州任职时,早就选了广州东山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自己永久的归宿,韦眷曾害死过地方官僚,因此怕人挖墓鞭尸报复,他在生前便绞尽脑汁将坟墓建造得特别牢固。1964年,考古人员在东山口的广州铁路文化宫发现了韦眷墓,发现此墓规模宏大,全墓用红砂岩砌筑墓室,内分前室和主室两部分,全长7.44米。前有竖穴式墓道,石室的两壁券墙和后壁石墙厚达1米多。前部券拱5重,后部券拱4重。石室之外有厚达半米的三隅砖壁衬护,砖墙外再抹石灰。墓顶有厚厚的夯土,夯土还有铁沙掺于其中,时日一久,铁沙和泥土锈结在一起,浑如一块巨大坚硬的岩石,整个墓室构筑坚固,防盗措施严密。但是考古人员发现韦眷墓时,却发现此墓早己被盗。坟头己塌、石碑巳倒,固若金汤的墓室也早已被人挖开,墓室一片狼藉,劫后余存仅有外国古银币3枚、圆形素面薄金片1枚,残断珊瑚1支,宋钱3枚和南汉铅钱1枚。从墓的型制及残存的陪葬品推测原来墓中陪葬了不少珍宝。韦眷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却逃脱不了坟墓被盗、陈腐骨于荒野的下场。
韦眷在广州任职期间,收受贿赂,聚珍宝致富,为了掩饰其受贿贪赃的罪行,韦眷出资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此寺于成化十六年(1480)竣工。成化二十三年(1485),明宪宗皇帝敕封为“永泰禅寺”,韦眷还在番禺等地广置良田,作为寺产,并招来许多僧人。表面上建寺是拜佛行善,普济众人,实质上却起了为其守护坟墓的作用。据《番禺县续志》记载,寺内“殿侧有眷塑像,冠带绯鱼,侍者夹立,寺僧祀之”。一个鱼肉百姓的太监,竟恬不知耻地挤进寺庙菩萨的行列,分享寺庙的烟火,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了。据《番禺县续志》记载,后来人们将永泰禅寺改称为东山寺,这样就把东山之名和韦眷联系起来了。
永泰禅寺是被改称为东山寺,为什么要改名呢?东山寺是否是韦眷建永泰寺以后才有的呢?为此,笔者查阅了广州的有关史料。明朝成化九年(1473),吴中编纂了《广州志》一书,此书现仅存孤本,在北京图书馆特藏。笔者到中山图书馆查找,该馆仅有《广州志》的缩微胶卷。据该书的记载,明代广州有大小寺庙一百多座,其中就有两座东山寺,城东城西各有一座。城西的东山寺,为宋景定三年(1262)耆民赵起增所建,因年久失修而毁坏。而城东的东山寺更早。据《广州志》卷二十五《寺观》记载,宋淳熙六年(1179)僧人宗真与周侍郞建寺,因寺内供奉六祖慧能,故名六祖寺。到了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为了加强佛教的管理,健全佛教管理机构,下令清理佛教寺庙。严格限制僧人和寺院数量,严厉惩处违法犯戒僧人。于是,六祖寺与广州的其他寺合并,改名东山寺。这条记载非常重要,因为按传统说法,东山的地名是因城东的东山寺而得名,而东山寺得名的时间应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那时韦眷还没出生,更离他建永泰寺要早近一百年,所以东山得名与贪官韦眷无关。
广州的东山寺是六祖寺演变而来的,而寺内供奉的是六祖慧能禅师。慧能与广州有着深深的法缘。当年慧能从湖北黄梅东山寺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后,从黄梅到岭南隐匿了十余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时印宗法师正在给僧众说法,慧能也混在其中听法。一阵风吹来,寺内的旌幡随风飘动。印宗问: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答:“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说法,一语惊人,也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慧能于湖北东山寺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他在菩提树下为众人说法,被中国佛教史上称为的“重开东山法门”。慧能在光孝寺宣讲的主要是他自己根据《金刚经》的基本精神所独创的思想,这种思想逐步充实、完善,最后形成了独树一帜、流传至今的禅宗南宗。洪武年间,六祖寺改名为东山寺,除了寺庙在广州城东之外,也以六祖慧能“开东山法门”有关。韦眷死后,人们将永泰寺改称为东山寺,实际上是为了避开贪官韦眷之名,不能让韦眷玷污了东山的名字。
“东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现。东山寺在的广州城东,其周围岗阜连片,广州人习惯将称丘陵为“岗”、而主岗又称为“山”。人们因寺名而渐次将寺四邻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为东山。旧时的东山,范围并不大,主要是指广州城东郊的东山寺周围即今署前路东山口龟岗一带。在明清两代,东山地区虽然开始开发,但利用程度很低,东部仍是松林茂密的岗地,只有一些寺庙点缀其中。清末民初,广州城市向东面开拓,地处东山口一带的永泰寺前、东山庙背、龟岗、烟墩岗、竹丝岗、马棚岗等地获得前所末有的发展机遇。最早成片开发东山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他们在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先后兴建了福音堂、礼堂、神道学堂、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中外传教士住宅等。清宣统二年(1910)美国的安息会也在今犀牛路、三育路、福今路购地建教堂、学校和医院。浸信会中国教徒、华侨李济良、冯景廉、廖德山、余德宽等于光绪三十四年在烟墩岗建成培正学堂新校舍。
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华侨、教授、洋行买办、官僚、实业家等继教会之后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他们纷纷在东山口一带买地盖房,建起一栋栋小洋楼,如简园、明园、春园、葵园等等,龟岗、烟墩岗、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一带的岗台地开发成街村,侨房成批涌现,带有西式建筑的小洋楼联成一片。这些小洋楼的主人不少留过洋,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令广州人瞩目的风华一代。于是广州就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
民国二十年(1931),广州市设立东山区公所,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东山区公所”的旧址就在署前路。民国三十四年,广州市重划市属行政区,东山、大东、前鉴、东堤分别为市属28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山区政府的工作人员接管当时的“东山区公所”,地址便是在“东山寺”的遗迹上,当时“东山寺”早已残败不堪,成为一座无人管理的破庙,堂内的神像菩萨也不见踪影,连香案一类的都被搬走,可谓“十室九空”。原东山区区委政府大楼,便是在“东山区公所”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三次分合和区名更改,1960年8月定称东山区。2005年5月,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域规划,将东山并入越秀区。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广州的东山又是我国近代史上英雄名区。林则徐曾在东山的东炮台销烟、康有为在此办万木草堂、黄花岗起义等都和东山有关。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山成为大革命的摇篮,举世闻名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省港罢工指挥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广东区委等都设在东山,北伐誓师的大会场,也设在东山的东较场。一代伟人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都曾在东山这块热土从事革命活动,给东山留下了一幕幕永恒的历史画卷,为东山增添了历史风采。
东山又素以文化强区和教育强区著称,古代广东贡院、广府学宫、番禺学宫、万木草堂,近代的农讲所、旧中大都在东山。今天教育已经成为东山的“名片”。省实验中学、执信中学、培正中学、七中、文德路小学等均享有盛名,东山注定与教育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广州两大图书馆也在原东山区。同时东山也是广州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区。现代的东山,又是党政军首脑机关集中,写字楼林立,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和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05年,东山区的谢幕,让人们凭添了许多伤感和怀念。东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历史,令老广州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今天,有人建议将“东湖街”改为“东山街”,笔者认为,改不改名是次要的,但东山的历史文脉,要发扬光大,载入史册。
东山的美名与贪官韦眷无关。东山区消失了,但东山还在。但愿东山不死与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同在。
东山的得名与太监有关,与贪官有关?看了这篇文章,我再翻阅了《番禺县续志》《广州市文物志》和《广州东山区志》及有关的报纸新闻,发现都持有这个观点。
关于东山寺,据民国《番禺县续志》和《广州市文物志》等地方史志的记载:是明朝成化年间一个叫韦眷的人所建,地址在今广州的东山口附近,因韦眷是一个内监,俗称“太监寺”。东山寺的旁边,还有一座韦眷的坟墓,它的位置就在今广州铁路工人文化宫内。
韦眷是广西宜山人,字效忠,其弟韦泉是明朝特务机关头目--锦衣卫正千户。当时,韦眷投靠大宦官梁芳,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化十一年(1475)韦眷被任命为广东提举市舶太监。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而广东提举市舶司是一个肥缺,明朝时多由有权势的太监来担任。韦眷来广州上任后,依仗权势,与中外富商沆瀣一气,做了不少坏事,是一个贪官。《明史•韦眷传》载:“眷为广东市舶太监,纵贾人,通诸番,聚珍宝甚富。”由于韦眷营私舞弊,敲诈勒索,与广东的地方官僚发生了冲突,韦眷又玩弄权术,害死了广东左布政使陈选。韦眷因此权势日隆,广植奸党,不可一世,“自是人莫敢逆眷者”,而“粤人无不切齿于眷”。韦眷也终因贪赃枉法,被大臣参劾,明孝宗撤了其职。韦眷后来死于京城,尸体运回广州下葬。
韦眷在广州任职时,早就选了广州东山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自己永久的归宿,韦眷曾害死过地方官僚,因此怕人挖墓鞭尸报复,他在生前便绞尽脑汁将坟墓建造得特别牢固。1964年,考古人员在东山口的广州铁路文化宫发现了韦眷墓,发现此墓规模宏大,全墓用红砂岩砌筑墓室,内分前室和主室两部分,全长7.44米。前有竖穴式墓道,石室的两壁券墙和后壁石墙厚达1米多。前部券拱5重,后部券拱4重。石室之外有厚达半米的三隅砖壁衬护,砖墙外再抹石灰。墓顶有厚厚的夯土,夯土还有铁沙掺于其中,时日一久,铁沙和泥土锈结在一起,浑如一块巨大坚硬的岩石,整个墓室构筑坚固,防盗措施严密。但是考古人员发现韦眷墓时,却发现此墓早己被盗。坟头己塌、石碑巳倒,固若金汤的墓室也早已被人挖开,墓室一片狼藉,劫后余存仅有外国古银币3枚、圆形素面薄金片1枚,残断珊瑚1支,宋钱3枚和南汉铅钱1枚。从墓的型制及残存的陪葬品推测原来墓中陪葬了不少珍宝。韦眷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却逃脱不了坟墓被盗、陈腐骨于荒野的下场。
韦眷在广州任职期间,收受贿赂,聚珍宝致富,为了掩饰其受贿贪赃的罪行,韦眷出资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此寺于成化十六年(1480)竣工。成化二十三年(1485),明宪宗皇帝敕封为“永泰禅寺”,韦眷还在番禺等地广置良田,作为寺产,并招来许多僧人。表面上建寺是拜佛行善,普济众人,实质上却起了为其守护坟墓的作用。据《番禺县续志》记载,寺内“殿侧有眷塑像,冠带绯鱼,侍者夹立,寺僧祀之”。一个鱼肉百姓的太监,竟恬不知耻地挤进寺庙菩萨的行列,分享寺庙的烟火,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了。据《番禺县续志》记载,后来人们将永泰禅寺改称为东山寺,这样就把东山之名和韦眷联系起来了。
永泰禅寺是被改称为东山寺,为什么要改名呢?东山寺是否是韦眷建永泰寺以后才有的呢?为此,笔者查阅了广州的有关史料。明朝成化九年(1473),吴中编纂了《广州志》一书,此书现仅存孤本,在北京图书馆特藏。笔者到中山图书馆查找,该馆仅有《广州志》的缩微胶卷。据该书的记载,明代广州有大小寺庙一百多座,其中就有两座东山寺,城东城西各有一座。城西的东山寺,为宋景定三年(1262)耆民赵起增所建,因年久失修而毁坏。而城东的东山寺更早。据《广州志》卷二十五《寺观》记载,宋淳熙六年(1179)僧人宗真与周侍郞建寺,因寺内供奉六祖慧能,故名六祖寺。到了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为了加强佛教的管理,健全佛教管理机构,下令清理佛教寺庙。严格限制僧人和寺院数量,严厉惩处违法犯戒僧人。于是,六祖寺与广州的其他寺合并,改名东山寺。这条记载非常重要,因为按传统说法,东山的地名是因城东的东山寺而得名,而东山寺得名的时间应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那时韦眷还没出生,更离他建永泰寺要早近一百年,所以东山得名与贪官韦眷无关。
广州的东山寺是六祖寺演变而来的,而寺内供奉的是六祖慧能禅师。慧能与广州有着深深的法缘。当年慧能从湖北黄梅东山寺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后,从黄梅到岭南隐匿了十余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时印宗法师正在给僧众说法,慧能也混在其中听法。一阵风吹来,寺内的旌幡随风飘动。印宗问: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答:“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说法,一语惊人,也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慧能于湖北东山寺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他在菩提树下为众人说法,被中国佛教史上称为的“重开东山法门”。慧能在光孝寺宣讲的主要是他自己根据《金刚经》的基本精神所独创的思想,这种思想逐步充实、完善,最后形成了独树一帜、流传至今的禅宗南宗。洪武年间,六祖寺改名为东山寺,除了寺庙在广州城东之外,也以六祖慧能“开东山法门”有关。韦眷死后,人们将永泰寺改称为东山寺,实际上是为了避开贪官韦眷之名,不能让韦眷玷污了东山的名字。
“东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现。东山寺在的广州城东,其周围岗阜连片,广州人习惯将称丘陵为“岗”、而主岗又称为“山”。人们因寺名而渐次将寺四邻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为东山。旧时的东山,范围并不大,主要是指广州城东郊的东山寺周围即今署前路东山口龟岗一带。在明清两代,东山地区虽然开始开发,但利用程度很低,东部仍是松林茂密的岗地,只有一些寺庙点缀其中。清末民初,广州城市向东面开拓,地处东山口一带的永泰寺前、东山庙背、龟岗、烟墩岗、竹丝岗、马棚岗等地获得前所末有的发展机遇。最早成片开发东山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他们在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先后兴建了福音堂、礼堂、神道学堂、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中外传教士住宅等。清宣统二年(1910)美国的安息会也在今犀牛路、三育路、福今路购地建教堂、学校和医院。浸信会中国教徒、华侨李济良、冯景廉、廖德山、余德宽等于光绪三十四年在烟墩岗建成培正学堂新校舍。
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华侨、教授、洋行买办、官僚、实业家等继教会之后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他们纷纷在东山口一带买地盖房,建起一栋栋小洋楼,如简园、明园、春园、葵园等等,龟岗、烟墩岗、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一带的岗台地开发成街村,侨房成批涌现,带有西式建筑的小洋楼联成一片。这些小洋楼的主人不少留过洋,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令广州人瞩目的风华一代。于是广州就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
民国二十年(1931),广州市设立东山区公所,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东山区公所”的旧址就在署前路。民国三十四年,广州市重划市属行政区,东山、大东、前鉴、东堤分别为市属28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山区政府的工作人员接管当时的“东山区公所”,地址便是在“东山寺”的遗迹上,当时“东山寺”早已残败不堪,成为一座无人管理的破庙,堂内的神像菩萨也不见踪影,连香案一类的都被搬走,可谓“十室九空”。原东山区区委政府大楼,便是在“东山区公所”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三次分合和区名更改,1960年8月定称东山区。2005年5月,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域规划,将东山并入越秀区。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广州的东山又是我国近代史上英雄名区。林则徐曾在东山的东炮台销烟、康有为在此办万木草堂、黄花岗起义等都和东山有关。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山成为大革命的摇篮,举世闻名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省港罢工指挥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广东区委等都设在东山,北伐誓师的大会场,也设在东山的东较场。一代伟人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都曾在东山这块热土从事革命活动,给东山留下了一幕幕永恒的历史画卷,为东山增添了历史风采。
东山又素以文化强区和教育强区著称,古代广东贡院、广府学宫、番禺学宫、万木草堂,近代的农讲所、旧中大都在东山。今天教育已经成为东山的“名片”。省实验中学、执信中学、培正中学、七中、文德路小学等均享有盛名,东山注定与教育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广州两大图书馆也在原东山区。同时东山也是广州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区。现代的东山,又是党政军首脑机关集中,写字楼林立,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和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05年,东山区的谢幕,让人们凭添了许多伤感和怀念。东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历史,令老广州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今天,有人建议将“东湖街”改为“东山街”,笔者认为,改不改名是次要的,但东山的历史文脉,要发扬光大,载入史册。
东山的美名与贪官韦眷无关。东山区消失了,但东山还在。但愿东山不死与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同在。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5月   摘自《岭南考古研究》(9)
作者:黄淼章
索取号:K872.65-53/1/9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