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屋
广州特色建筑。广州竹筒屋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1),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而产生。起初的竹筒屋,多是单层独户,呈长方形,门面小,进深大,排列在狭长的街巷两旁,便于设立铺面。
广州炎热潮湿,而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及天井、廊道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整幢住宅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门头厅或前厅,设单层神楼,供奉佛道神像和祖先牌位。厅后为卧室。中部为过厅(饭厅)及卧室,过厅设楼梯可通二三层。后部为厨房、厕所。前、中、后三部分用天井分开,天井又分为开阔式、封闭式两种。大门设三道,里面是双肩厚木门,中间是趟栊,外面是脚门,分别起着采光、通风和防盗的作用。竹筒屋的间隔和屏风,多采用凤凰或福禄寿图案的木雕装饰,很有地方特色。室内地面铺设阶砖(地砖)用以防湿,天井多铺石板,屋顶采用双层隔热顶。家人冲凉(洗澡)多在厨房、厕所或天井解决。
竹筒屋对外是全封闭式的,形成极有人情味的家庭生活环境。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6月   摘自《广东民俗大典》

作者:叶春生,施爱东主编

索取号:K892.465/1-2[2]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