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祭祀方面
满族原信仰萨满教,崇奉的神有天、地、山、川、动物、观音、关帝等。寻常满族人则于屋内供“祖宗(神)板”,院中竖索罗竿,祭祀时请萨满跳神。广州满族人则笃信观音(也间有拜关帝),虽然不是统一的宗教信仰,但对拜观音都是很热诚的,尊称观音为“观音老母”。原先在广州东堤地区本有“望海观音(庙)”,原惠爱街(旧南海县街内)也有观音庙。而广州满族人所崇拜的观音,却是位于西濠街口观音楼(也称观音阁)所供奉木雕塑金座式的“观音像”,是清初尚可喜藩王来粤时所载来的。据说这座观音像是广州满族人从北京派来广州时,是清朝皇帝所赐赠。当时是由八旗兵轮流背着,从陆路来粤的。到广州后,把观音像安奉在正红旗地段内的这间阁楼作为家庙,供满族人崇拜。
同时,广州满族人对“祖宗袋”的观念,也是虔诚的。这是广州满族落广祖调入关内驻防时,将先人遗物象征性的地带在身边的纪念物。但从老家到广州,远隔数千里,用家乡的“祖宗盒”比较麻烦,携带又不方便,于是就改用布袋,布袋是用黄色或红色布做成,长约一尺,宽有八寸,称之为“祖宗袋”。装的是衣服、弓箭模型、匙羹、筷子,还有谷粒、大麦等,广州满族人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平时挂在正厅西边墙上,除夕夜全家食团圆饭辞岁时,则先向祖宗袋叩拜,然后才向长辈叩拜辞岁,这是对先人的祭祀,也是对先人的纪念。祭祀的另一种形成,是到“宗祠”祭祖。宗祠的设置亦是广州满族的特色。相传满族人到达广州后。鉴于必须要有安奉先人的地方,作为祭祀之用,于是仿照广东汉民族设立祠堂的做法,于清代嘉庆年间先在正红旗建立一间祠堂,因为是包含着全旗十多个姓氏祖宗的神位,故称为“宗祠”。宗祠内分三座神龛,中座是安奉各姓氏的神位牌,以家谱形成从落广祖起一代一代写上已故男丁的名字,左右两侧安奉绝后男丁的神位牌(广州满族人家中是绝无安神位牌的),并请人照顾香火。及至清代嘉庆年间,则普遍建立起来,各旗设一间,共8间。在“宗祠”傍,还附设和尚寺,雇请和尚代管香火。每年清明节及重阳节前夕,分别订为春、秋二祭。祭祀时,在是日晚上12时,全旗男丁集中宗祠内,由祠长带领进行,并先由一名穿着袈裟的和尚,登坛诵经,及举行一套“耍大钹”节目。拜祭后,在宗祠天阶,当着先人牌位杀猪,然后将猪肉分给男丁,称作“胙肉”,最后放鞭炮。这种祭祀形式,大约维持到抗战前,及后则陆续减少,至解放前,则只有个别旗还举行春祭。
此外,广州满族还设有公共坟场,坟场虽然建于解放后的1955年间,但亦有其源由的。根据《驻粤八旗志》记载:“八旗茔地,在大东门外蟠松岭驷马岗,官路东碑亭西碑亭五大段,计地八十九亩,竖立四处界石,永为八旗安葬之所。”八旗茔地是于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建立,后因地处偏僻,族人多不乐用,先人骨殖则葬于大、小北郊。新中国成立后,因建设需要,征用小北部分山岗。于是,在市房管部门帮助下,在广州市政建设规划中的“麓湖公园”范围内,土名“杉窿岗”,建立起“广州满族坟场”以尊重满族人土葬(骨灰)的习惯。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摘自《在改革开放中的广州满族》

作者:汪宗猷主编

索取号:D633/3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