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婚女嫁,是人生中一件大喜事,故有“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之说。
在清末到民国年间,仍是处于封建家庭专制时代,男女婚事没有一些自由,完全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束缚,以致众多男女,终身得不到幸福。民国初期,虽然提倡过自由恋爱和文明结婚,但在顽固的封建思想势力之下,只是昙花一现就终止了。穷苦人家的童养媳婚姻更苦不堪言。过去的封建富户,婚娶是讲究“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的。其婚俗是沿袭古代,相当繁琐而铺张,建国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妇女得到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婚俗亦大大改变,多举行节俭简朴的新式婚礼,但相当一个时期一些顽固守旧的家庭仍是按旧礼排场。
旧式婚礼是相当繁杂,要经过文定(小聘)、行聘、迎亲的“三书”,问名、(交换年庚八字)、纳徴(向女家送礼金送并通知婚期)、迎亲、奠雁(拜堂)、合卺、夫妇在新房共饮,庙见(拜祖先或拜祠堂)等“六礼”。现将经过情况分述如下:
一、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后,双方家长写出儿女的年庚(俗称出生八字),请媒人代为物色佳媳佳婿,媒人找到对象后,即通知主人。
二、双方接到对方的年庚后,便要找算命先生算度会不会相克,或到庙中求签,或把年庚贴放在祖宗神主牌前,在三几天内,如没有损坏东西打烊瓦器等不祥之事发生,认为初步可以。
三、暗中访查对方的家世,有什么官衔,或做什么生意等。还暗查对方三代有没有发疯(麻疯)、生花柳、(梅毒)等患疾,称之为“查三代”。有的暗中偷看未来媳,婿的样貌和举止。也有带子、女去偷看的,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四、双方家长认为合适了,便正式会面,商定给女方的礼金、(俗称“身价银”)、礼饼及嫁妆等。经过双方讨价还价之后,互相满意,随即择定吉日进行订婚,称为“文定”。(俗称小聘)
五、订婚礼仪,由媒人作中人,双方用红色金柬写上婚约,互相交执。当时男家送女家的礼物是槟榔、青蒌、饼食两盒、生果、美酒等;女家则回送糕点、粽子及生果之类。写了婚约,算是夫妻名份定下来了,但全是家长作主,大多数当事人尚未见过一面。
六、订婚之后,继续进行“纳吉”礼仪,俗称“过细礼”。是日。男家送给女家小量礼金及龙凤礼书、大小礼饼、海味等物;女家回礼是松糕大发、煎堆、生果等物。双方接受礼物后,先奉神祭祖,然后分送给亲友,说自己儿、(女)已将成亲了,开始接受亲友的道喜和贺仪,主人少不了留下吃饭或回封利市作回谢。
七、男家将娶前,则举行大聘礼仪。(俗称“过大礼”)。当日,男家向女家送上全数礼金,(称“纳徴”)还有红日千层饼、(俗称“老婆饼”)烧酒、生果、 雁鹅、舅仔鞋、姨仔鞋、以及新娘穿戴之金饰玉器凤冠礼服等物。女家受礼后,则回送“奁仪录”。内写着嫁妆的物件及数目,还有硬皮煎堆,空心煎堆、松糕大发、米通、九层甜糕等。此外还有用铜盆盛着新郎的一对新鞋,取其“同偕白首”之意。这时,男、女家所送的礼物要双数,忌单数,故此在龙凤礼单或“奁仪录”中都写“成双”“成对”等字眼,如果是单数的则写个“成”字,如:“喜酒成埕”、“龙凤饼成盒等。男女受礼后,则将礼物分送亲友,表示佳期将至。
八、男家在迎娶前,命媒人带上拜贴和饼食之类的“手信”到女家“问日”。一来,问女家是否同意这个日子举行婚礼;二来,探问新娘这一天是否经期,如是则认为不吉利,要再择日子。
九、婚期定好后。男女家各自向亲友发出喜筵请柬,做好嫁娶前的准备工作。男家布置喜堂,悬挂着亲友送的来喜帐、喜联、镜屏,如是舅父送来的,不论物件大小一定要挂在喜堂的中间或当眼的地方。女家嫁妆的物件和数量是按“奁仪录”上所列的送至男家,用来布置新房。。过去的富裕人家嫁女,雇请几百搬运工推着大板车和“猪笼车”,将嫁妆放在车上面,如:有大红锦被、绣花枕头、罗帐、珠帘、樟木柜、梳妆台、酸枝家私、马桶……等等。有的甚至送几间铺头(商店)做嫁妆。将铺头的招牌插花挂红放在车上,排成一条长龙在繁华热闹的大街上游行,招摇过市以表示自己阔绰。布置新房工作由新娘的姐妹或男家的人都成,但安放大床一定要由子孙多、福气好的老人来做,男的俗称“花公”。女的俗称“花婆”。无非都是想新人以后多子多孙有福气罢了。安大床一定要在吉日、吉时进行,安好后,在床上放一些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称为“责床”,取其“早生贵子之意,此时最忌是用扁柏。
婚期前一天,俗称“开厨“,请喃呒先生为新郎脱俗。接着是“上字”礼仪,未结婚的男子都称为童子,童子是有名无字的。是日,厅中挂着金漆字架,上面按字排辈写着族中人的名字、排到新郎的字号,新郎要对着它叩拜,表示承宗继后之意。拜过之后,案兄弟上前道喜,一齐饮宴,称食“暖堂饭”,俗语有说:“食过暖堂饭、开始做大人”。(有的是吃百合糖水或汤丸)
十、“开厨”的第二天是正日,俗称婚期,又叫昏期,因新娘入门时多在黄昏。广州人择结婚的月份多在农历正、二月,最忌是三月和七月,因三月有清明节,七月有“鬼节”,认为是最不吉利,其余是在冬季的十月至十二月,夏天是很少举行的。
是日早上,男家全家早起,奉神祭祖。张灯结彩、门贴红纸喜联,一片喜气洋洋。这时新郎先向父母献茶叩头,以谢养育之恩。随着向舅父、舅母、姑、姨、叔、伯等长辈行礼,受礼者按例要给利市。(主婚人必是父母,如无父母可由舅父舅母或兄嫂等代之)。各人礼毕,提早开饭。吉时一对,则鸣炮奏乐,由媒人在前面坐着青衣小轿引路,后面跟着大红花轿,吹吹打打去接新娘。
下午,男家在厅中八仙台上摆起两盆花和一盆红桔,俗称“花桔”,盆面和周边都用红纸封着。插上写有“百子千孙”的金字红布条。棒花桔进来的人选也很讲究,是由父母、夫妇齐全,并有子女的案兄弟捧入。台两边插上一对巨大的龙凤礼烛,由花公花婆点燃。吉时一到,则举行新郎插花挂红的礼仪。这里,新郎身穿长衫礼服,头戴礼帽,脚穿新鞋袜。奏起八音,由堂倌旁立赞礼,先叩拜祖先神位。再由新翁(新郎生父)将一双小金花插在新郎帽上,舅父姑姨丈诸辈给新郎身披十字红绸、鸣炮竹志贺。家人摆上酒菜在台面,新郎坐在台旁,由案兄弟向新郎敬酒,由两个小童(伴郎),陪坐,以等候花轿返来时迎亲。如新郎久坐因小便等暂时离开一下,要将红绸带脱下搭在椅上才去,回来时再披上,否则认为不详。
此日女家亦奉祭祖,亲友向新娘家长道贺,随着是提前开筳宴客。新郎则在房中,由友好姐妹替她梳妆打扮,边打扮边唱“哭嫁歌”歌声喜多于忧,有的是表达离开父母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有的是祈求出嫁后家庭幸福。如《梳头歌》:“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百地”。有的是怨恨婚姻不能自主的《骂媒歌》:“我与夫郎未见过面呀!若然唔好我就闹衰你个媒人婆哩”。也有姐妹取笑新娘的《催妆歌》:“花轿临门事又紧咯 一 带埋屎尿去赖新郎呀哩 一 ”等等。
花轿到女家门口时,烧炮仗表示轿已到,男家堂倌手持红柬贴和媒人到女家,见了新娘家长后连声恭喜,递到柬贴,(有的还有随送舅仔鞋、姨仔鞋、一对雁鹅等物),女家设酒菜招待迎新队伍。饭后,男家堂倌依例向女家三催三请,有些伴嫁姐妹借故拖廷上轿时间,这时就要婉言相劝或加封利市,不能得罪她们。如顺利无阻,则由雇用随嫁的大妗姐(喜娘)将出嫁女背出厅堂,先向祖先后向父母作叩别之礼,女父将红纱巾盖在她脸上,再由大妗姐将出嫁女背出大门,此时新娘要放声假哭表示不舍得离开父母和家庭,否则会被人耻笑。一现门口,由另一位大妗姐打着红伞遮挡着新娘,一边行一边撒米,直至新娘被背入花轿坐好为止。此举源于周公与桃花女斗法之事。相传古代有个占卦算命先生叫周公,他想娶桃花女为儿媳,但桃花女不从,要嫁自己心上的人,周公恼羞成怒,在桃花女出嫁这一天,站在对面山头,用乾坤镜照着桃花女双眼,想把她照瞎,桃花女马上将绣帕一扬,变作一把大红伞挡着。周公把镜子一扔,化作一只金鸡扑向桃花女,欲啄杀新人,桃花女马上撒米,把金鸡引开……故直到如今,仍有用伞遮挡新娘和撒米开路之习俗。
新娘坐好轿后,鸣炮起轿,八音齐奏,大红花轿一直抬回男家门口。这时喜炮齐鸣,八音齐奏,女家大妗姐先入内向男家主人道喜,请新郎接亲。新郎在伴郎童子和案兄弟的陪同下,行到轿前,用褶扇打两下轿顶,用脚踢一下轿帘,然后转回门口,站在凳子上面,伸出持扇之手,待新娘在下面经过时轻打一下她头,表示夫权高于一切的意思。这时大妗姐打开轿门,背起新娘,(新娘由出闺房至入洞房这段路双足不能沾地)“跨过在门口用元宝来点燃的火堆,还忌踢门槛,把新娘一直背入洞房。花公花婆把堂前点燃的一对龙凤巨烛持入洞房,插在烛台上。这时案兄弟亦簇拥新郎入洞房,大妗姐唱赞:”龙凤烛,甚光辉,龙凤双双结合齐,龙凤同偕多富贵,龙牵凤手入罗帏。“唱完,各人向一对新人笑道“早抖”!(早点睡觉)便退出新房,新房内只剩下一对新人,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共饮交杯合卺酒,然后上床言欢。
是晚男家设宴,称为“荇酌”,赴宴的多是至亲与世交挚友,很少宾客。舅父坐首位,其次是新郎的启蒙老师,由主人相陪,其余按亲疏排座,各人尽观而散。
十一、婚期第二天,俗称“二朝”,是婚礼中最高潮的一天。清早女家便送来“开门茶礼”,随着向新翁道喜,并呈上女父的红柬贴,循例请新女婿三朝过门欢聚,俗称“上厅”。新翁必回贴交来人带回。午间,新娘的胞弟(舅仔)胞妹(姨仔)侄子等前来探问,称为“踏新房”。舅仔等必坐姐床,新郎此时要走开,以便女家的人谈话,主家待以茶点,他们逗留一阵,就告辞回家。
当日,新婚夫妇由堂倌、大妗姐陪着,首先拜天地及祖先神位,再双双奉茶跪拜翁姑,随后由亲至疏,依次敬茶。受茶礼者,必回封利市。这种礼仪俗称“拜堂”,整个过程都由堂倌主持。堂倌又名“唱礼倌”,即等于今天的司仪,什么叫“唱礼”呢?由于唱礼倌的话音故意提高及拖长,有如唱戏一样。有些要受拜的长辈故作谦逊,还要三催四请才出来,如堂倌叫道:请二叔公二叔婆出来受拜“这时对方应道:”唔敢当,朝上拜“(即向当天拜就成了的意思)堂倌再说:“一请”“再请”,如是者拜堂时间会拖得很久,搞到新婚夫妇精疲力倦。
散席后,一些案兄弟和亲友还留下来闹闹新房,俗称“玩心抱”。文雅的,是轮流作通俗诗,也要新娘答诗,叫做“题四句”如:“前生注定配成双,不羡神仙羡鸳鸯,但求百岁同偕老,最好明年弄个璋(生仔)。筷子双双,摆在中央;明年生仔,请我食姜”等等。有些要新娘做一些难堪动作,以取欢心。如一张长板凳要新郎新娘各站一头,双方要迎面走去交换各自站立的位置,而且不准跌落地上。板凳仅可容得一只脚位置,两人相碰怎样交换位置而过呢?或扶,或抱、或出洋相,因此引到各人哈哈笑。有的还有不健康成分,如吊起一个青榄要新郎和新娘同咬,或在新娘胸前挂一粒糖果要新郎用口尝等等。如果不能做到,要罚酒、饼食或出钱请盲妹唱曲等,一直闹到深夜才散去。
十二、婚期第三天称为“三朝”,新娘晨早出堂,向家公家婆行礼,还循旧例用盆盛水给家婆洗脸洗手足,每洗到一处,大妗姐则唱颂词:“洗下面,越老越康健”;“洗下手,抱孙乖溜溜;”“洗下足,金银堆满屋”等吉利说话。上午,新娘便告辞翁姑,乘青衣小轿返回娘家,俗称“三朝”回门。下午,新郎由堂倌和三几个亲友(俗称“戥穿石”)陪同下,坐轿前往岳家,随送给女家烧猪成只,生鸡一双、美酒成埕,另外有生果饼食等礼物。最重要是烧猪,如无烧猪是表示新娘不贞,会引起争吵的。女家受礼后,即将烧猪切开一块块,分送给亲友和邻舍,说明女儿是冰清玉洁,接着是回礼给男家。新女婿先拜祭女家祖先神位,后向岳父母行子婿之礼,再向女家的亲属行礼。这时,女家的姐妹会争看新郎,评头品足、议论纷纷。黄昏,岳家设盛宴招待新女婿,新郎循例每种菜只尝一下,多则会被人讥笑。宴后先行告辞,岳母会送给新女婿带根的生菜成扎,带叶的甘蔗一双,取其有头有尾之意。而新娘不是同夫回去的,而是迟些才回夫家。是晚男家则请盲妹唱曲助庆,热闹至天明。翌日早饭后,案兄弟和亲友才告辞离去。
十三、婚期第四天为“庙见”夫妇同到庙宇或祠堂参拜,如婚前许下婚缘愿的亦顺便“还神”。一场热闹的婚礼到此才算正式结束。
旧婚期中的禁忌:
(1)选择婚期忌在农历三、七月。
(2)结婚的龙凤礼烛被风吹熄。
(3)花烛将烧尽,新娘花轿仍未至。
(4)忌新郎、新娘的姑妈、姑姐、大小姑仔入新房、因“姑”与“孤“同音。
(5)凡结婚酒宴忌七个菜,因有死人“做七”之忌。而要九个菜,取其“长长久久”之意,多数酒席结尾是上莲子百合糖水或包仔(小包点),象征“百年好合”和包生仔。
(6)新娘敬茶时,最忌失手打烂茶杯,俗称“打泻茶”是有克夫之虞。
从上述可以看出,广州旧式婚礼的繁杂和铺张已达到惊人的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很多人已将它简化,两日的事并作一日完成;两个仪式并作一个仪式,以一块烧肉代替一只猪等等。
过去,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奇婚异俗,主要有:
一、指腹为婚:从前有一些富贵人家的挚友或世交好友,当双方的妻子怀孕时便商议:如生下一男一女,长大后要他们结为夫妻。若以后有一方家道败落,形成贫富悬殊时,另一方就悔婚的居多,这会使子女做成终身不幸。
二、童养媳婚:过去的贫穷人家生下儿子之后,自知家贫娶不起媳妇,亦恐无人肯下嫁进门,就向同样是贫苦人家买一个幼女回来抚养,等她长大就和自己儿子成亲。这种现象叫“童养媳婚”。当童养媳的生活甚苦,小小年纪就要负担一切沉重家务,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捱打受虐待,真是牛马不如。最惨是年幼的丈夫一旦意外身亡,就要在家守节,终身过着悲苦生活,毫无幸福可言。
三、再婚:又称“续弦”。男子亡妻后,再娶另妇为妻,此妻称“继室”或“填房”。亡妻则称“原配”或“结发”。儿女称继母为“后母”。再婚的礼仪比初婚简单得多,继室入门时除叩拜翁姑外,还要叩拜丈夫亡妻的神位,认她作“姐”。
此外,男子虽有发妻在堂,但为了后继香灯,再娶一女为妻,称为“纳妾”。妾称“庶室”,妻称“嫡室”或“正室”。儿女称父妾为“庶母”或“细妈”。妾称夫之正室为“姐”。妾不能坐大红花轿进门,只能坐青衣小轿,并且不能从正门中间入,只能从偏门或边门进门,纳妾的婚礼亦是比初婚简单得多。
四、鬼婚:过去的嫁娶习俗,不论贫富人家,都是按子女的长幼为先后顺序,不能越先。(俗称:“跨过头”)阴间阳间都是一样。如遇长男或长女夭亡,便要先完成夭亡男女的“鬼婚”才能为次子或次女办婚事。于是男女家便托媒人四处打听,何家有女(或子)夭亡,使他们在阴间结为夫妻。媒人物色好之后,便通知双方家长讨论鬼婚的嫁娶礼议,交换年庚贴,定何时迎娶等。“鬼婚”那一天,女家在门前烧衣纸元宝及纸扎嫁妆,男家亦在门前烧纸钱及纸扎的花轿和轿夫,同时用一块木牌(有的用白纸扇)写上亡男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交由媒人到女家迎娶。女家接到后便在木牌上加添亡女的名字和年庚,交媒人带回。男家便将木牌放在祖先神主牌之侧,并举行拜神祭祖,设宴招待亲友。荒唐的“鬼婚”便告结束。
五、冲喜婚:有些人家早就给儿子订了婚,但媳妇尚未过门儿子就病倒了。父母听信巫言,认为是鬼神作崇侵犯至病,要让儿子成婚,让喜气冲走邪气,病才能癒云云。于是通知女家,提早送女过门完婚,谓之冲喜婚。如新郎到时病得不能起床,便叫人捧着一只大公鸡代替行礼,若拜堂后新郎一旦病亡,新娘就要年少守节成为寡妇,终身无幸福可言。有的女家不同意冲喜,如未婚女婿不幸病亡,女儿因此便成了“望门寡”,俗称“打泻茶”。此女便很难嫁出去,因为很多男子都怕死者阴魂不息缠着女身,娶之则招祸,又认为此女子是“克夫”,故不敢娶。但也有些人贪图女家富有,照娶不忌,结果相安无事,夫妻竟同偕到老。
有些人旅居海外,在国内定了婚期,但因舟车阻隔,不能及时赶返,新娘过门时如新郎不在,也有用公鸡代替来拜堂,这不属冲喜婚。
六、童婚:过去有些有钱人家生下男儿后,因种种原因难以照顾幼子,于是便买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为媳,用来服侍幼子,这叫“童婚”又叫“娃娃婚”。当丈夫长大成人之后,妻子已是人老珠黄了,丈夫每每是抛弃她再娶另一个。这女子终身便无幸福,且看两首《等郎妹》民歌,便知他们的辛酸泪。
十八娇妻三岁郎,唔知系仔还系郎;
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十八娇妻三岁郎,晚晚赖尿落张床;
唔系看你爷娘面,三拳两脚打落床。
七、不落家婚:此情况顺德县最多,广州也有,不过较少。过去顺德县缫丝业发达,缫丝少女收入较多,年久积蓄因此甚丰,不须依靠别人。她们恐嫁人后会受翁姑气和夫婿的虐待,故自己梳起不嫁,(从前女子未婚的发型是:额前“褛衽”即流海,脑后长辫,俗称“褛衽大姐”。已婚的是将头发梳起成髺。)和其他志同道合的自梳女“契相知”,购屋共住,(俗称姑婆屋)宁愿同性恋,也不嫁人。如自幼由父母订了婚约的,出嫁这一天,由姐妹将上下衣裤紧密裹扎,决不同房。到三朝回门这一天她就一去不返。顶多是退回礼金,男家亦奈她不何。
广州有些不同的是:与男方讲明:大家名义是夫妻,不同房,亦不在夫家里住,宁愿出重金让丈夫纳妾。只望自己死后,夫家神主牌上写有自己的名字。使自己阴魂有所归宿便算。因为有钱收入,很多男子亦乐意这样做。这种不落家婚,体现出当时的女子对封建礼教是作出了一定的反抗的。
在清末到民国年间,仍是处于封建家庭专制时代,男女婚事没有一些自由,完全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束缚,以致众多男女,终身得不到幸福。民国初期,虽然提倡过自由恋爱和文明结婚,但在顽固的封建思想势力之下,只是昙花一现就终止了。穷苦人家的童养媳婚姻更苦不堪言。过去的封建富户,婚娶是讲究“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的。其婚俗是沿袭古代,相当繁琐而铺张,建国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妇女得到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婚俗亦大大改变,多举行节俭简朴的新式婚礼,但相当一个时期一些顽固守旧的家庭仍是按旧礼排场。
旧式婚礼是相当繁杂,要经过文定(小聘)、行聘、迎亲的“三书”,问名、(交换年庚八字)、纳徴(向女家送礼金送并通知婚期)、迎亲、奠雁(拜堂)、合卺、夫妇在新房共饮,庙见(拜祖先或拜祠堂)等“六礼”。现将经过情况分述如下:
一、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后,双方家长写出儿女的年庚(俗称出生八字),请媒人代为物色佳媳佳婿,媒人找到对象后,即通知主人。
二、双方接到对方的年庚后,便要找算命先生算度会不会相克,或到庙中求签,或把年庚贴放在祖宗神主牌前,在三几天内,如没有损坏东西打烊瓦器等不祥之事发生,认为初步可以。
三、暗中访查对方的家世,有什么官衔,或做什么生意等。还暗查对方三代有没有发疯(麻疯)、生花柳、(梅毒)等患疾,称之为“查三代”。有的暗中偷看未来媳,婿的样貌和举止。也有带子、女去偷看的,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四、双方家长认为合适了,便正式会面,商定给女方的礼金、(俗称“身价银”)、礼饼及嫁妆等。经过双方讨价还价之后,互相满意,随即择定吉日进行订婚,称为“文定”。(俗称小聘)
五、订婚礼仪,由媒人作中人,双方用红色金柬写上婚约,互相交执。当时男家送女家的礼物是槟榔、青蒌、饼食两盒、生果、美酒等;女家则回送糕点、粽子及生果之类。写了婚约,算是夫妻名份定下来了,但全是家长作主,大多数当事人尚未见过一面。
六、订婚之后,继续进行“纳吉”礼仪,俗称“过细礼”。是日。男家送给女家小量礼金及龙凤礼书、大小礼饼、海味等物;女家回礼是松糕大发、煎堆、生果等物。双方接受礼物后,先奉神祭祖,然后分送给亲友,说自己儿、(女)已将成亲了,开始接受亲友的道喜和贺仪,主人少不了留下吃饭或回封利市作回谢。
七、男家将娶前,则举行大聘礼仪。(俗称“过大礼”)。当日,男家向女家送上全数礼金,(称“纳徴”)还有红日千层饼、(俗称“老婆饼”)烧酒、生果、 雁鹅、舅仔鞋、姨仔鞋、以及新娘穿戴之金饰玉器凤冠礼服等物。女家受礼后,则回送“奁仪录”。内写着嫁妆的物件及数目,还有硬皮煎堆,空心煎堆、松糕大发、米通、九层甜糕等。此外还有用铜盆盛着新郎的一对新鞋,取其“同偕白首”之意。这时,男、女家所送的礼物要双数,忌单数,故此在龙凤礼单或“奁仪录”中都写“成双”“成对”等字眼,如果是单数的则写个“成”字,如:“喜酒成埕”、“龙凤饼成盒等。男女受礼后,则将礼物分送亲友,表示佳期将至。
八、男家在迎娶前,命媒人带上拜贴和饼食之类的“手信”到女家“问日”。一来,问女家是否同意这个日子举行婚礼;二来,探问新娘这一天是否经期,如是则认为不吉利,要再择日子。
九、婚期定好后。男女家各自向亲友发出喜筵请柬,做好嫁娶前的准备工作。男家布置喜堂,悬挂着亲友送的来喜帐、喜联、镜屏,如是舅父送来的,不论物件大小一定要挂在喜堂的中间或当眼的地方。女家嫁妆的物件和数量是按“奁仪录”上所列的送至男家,用来布置新房。。过去的富裕人家嫁女,雇请几百搬运工推着大板车和“猪笼车”,将嫁妆放在车上面,如:有大红锦被、绣花枕头、罗帐、珠帘、樟木柜、梳妆台、酸枝家私、马桶……等等。有的甚至送几间铺头(商店)做嫁妆。将铺头的招牌插花挂红放在车上,排成一条长龙在繁华热闹的大街上游行,招摇过市以表示自己阔绰。布置新房工作由新娘的姐妹或男家的人都成,但安放大床一定要由子孙多、福气好的老人来做,男的俗称“花公”。女的俗称“花婆”。无非都是想新人以后多子多孙有福气罢了。安大床一定要在吉日、吉时进行,安好后,在床上放一些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称为“责床”,取其“早生贵子之意,此时最忌是用扁柏。
婚期前一天,俗称“开厨“,请喃呒先生为新郎脱俗。接着是“上字”礼仪,未结婚的男子都称为童子,童子是有名无字的。是日,厅中挂着金漆字架,上面按字排辈写着族中人的名字、排到新郎的字号,新郎要对着它叩拜,表示承宗继后之意。拜过之后,案兄弟上前道喜,一齐饮宴,称食“暖堂饭”,俗语有说:“食过暖堂饭、开始做大人”。(有的是吃百合糖水或汤丸)
十、“开厨”的第二天是正日,俗称婚期,又叫昏期,因新娘入门时多在黄昏。广州人择结婚的月份多在农历正、二月,最忌是三月和七月,因三月有清明节,七月有“鬼节”,认为是最不吉利,其余是在冬季的十月至十二月,夏天是很少举行的。
是日早上,男家全家早起,奉神祭祖。张灯结彩、门贴红纸喜联,一片喜气洋洋。这时新郎先向父母献茶叩头,以谢养育之恩。随着向舅父、舅母、姑、姨、叔、伯等长辈行礼,受礼者按例要给利市。(主婚人必是父母,如无父母可由舅父舅母或兄嫂等代之)。各人礼毕,提早开饭。吉时一对,则鸣炮奏乐,由媒人在前面坐着青衣小轿引路,后面跟着大红花轿,吹吹打打去接新娘。
下午,男家在厅中八仙台上摆起两盆花和一盆红桔,俗称“花桔”,盆面和周边都用红纸封着。插上写有“百子千孙”的金字红布条。棒花桔进来的人选也很讲究,是由父母、夫妇齐全,并有子女的案兄弟捧入。台两边插上一对巨大的龙凤礼烛,由花公花婆点燃。吉时一到,则举行新郎插花挂红的礼仪。这里,新郎身穿长衫礼服,头戴礼帽,脚穿新鞋袜。奏起八音,由堂倌旁立赞礼,先叩拜祖先神位。再由新翁(新郎生父)将一双小金花插在新郎帽上,舅父姑姨丈诸辈给新郎身披十字红绸、鸣炮竹志贺。家人摆上酒菜在台面,新郎坐在台旁,由案兄弟向新郎敬酒,由两个小童(伴郎),陪坐,以等候花轿返来时迎亲。如新郎久坐因小便等暂时离开一下,要将红绸带脱下搭在椅上才去,回来时再披上,否则认为不详。
此日女家亦奉祭祖,亲友向新娘家长道贺,随着是提前开筳宴客。新郎则在房中,由友好姐妹替她梳妆打扮,边打扮边唱“哭嫁歌”歌声喜多于忧,有的是表达离开父母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有的是祈求出嫁后家庭幸福。如《梳头歌》:“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百地”。有的是怨恨婚姻不能自主的《骂媒歌》:“我与夫郎未见过面呀!若然唔好我就闹衰你个媒人婆哩”。也有姐妹取笑新娘的《催妆歌》:“花轿临门事又紧咯 一 带埋屎尿去赖新郎呀哩 一 ”等等。
花轿到女家门口时,烧炮仗表示轿已到,男家堂倌手持红柬贴和媒人到女家,见了新娘家长后连声恭喜,递到柬贴,(有的还有随送舅仔鞋、姨仔鞋、一对雁鹅等物),女家设酒菜招待迎新队伍。饭后,男家堂倌依例向女家三催三请,有些伴嫁姐妹借故拖廷上轿时间,这时就要婉言相劝或加封利市,不能得罪她们。如顺利无阻,则由雇用随嫁的大妗姐(喜娘)将出嫁女背出厅堂,先向祖先后向父母作叩别之礼,女父将红纱巾盖在她脸上,再由大妗姐将出嫁女背出大门,此时新娘要放声假哭表示不舍得离开父母和家庭,否则会被人耻笑。一现门口,由另一位大妗姐打着红伞遮挡着新娘,一边行一边撒米,直至新娘被背入花轿坐好为止。此举源于周公与桃花女斗法之事。相传古代有个占卦算命先生叫周公,他想娶桃花女为儿媳,但桃花女不从,要嫁自己心上的人,周公恼羞成怒,在桃花女出嫁这一天,站在对面山头,用乾坤镜照着桃花女双眼,想把她照瞎,桃花女马上将绣帕一扬,变作一把大红伞挡着。周公把镜子一扔,化作一只金鸡扑向桃花女,欲啄杀新人,桃花女马上撒米,把金鸡引开……故直到如今,仍有用伞遮挡新娘和撒米开路之习俗。
新娘坐好轿后,鸣炮起轿,八音齐奏,大红花轿一直抬回男家门口。这时喜炮齐鸣,八音齐奏,女家大妗姐先入内向男家主人道喜,请新郎接亲。新郎在伴郎童子和案兄弟的陪同下,行到轿前,用褶扇打两下轿顶,用脚踢一下轿帘,然后转回门口,站在凳子上面,伸出持扇之手,待新娘在下面经过时轻打一下她头,表示夫权高于一切的意思。这时大妗姐打开轿门,背起新娘,(新娘由出闺房至入洞房这段路双足不能沾地)“跨过在门口用元宝来点燃的火堆,还忌踢门槛,把新娘一直背入洞房。花公花婆把堂前点燃的一对龙凤巨烛持入洞房,插在烛台上。这时案兄弟亦簇拥新郎入洞房,大妗姐唱赞:”龙凤烛,甚光辉,龙凤双双结合齐,龙凤同偕多富贵,龙牵凤手入罗帏。“唱完,各人向一对新人笑道“早抖”!(早点睡觉)便退出新房,新房内只剩下一对新人,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共饮交杯合卺酒,然后上床言欢。
是晚男家设宴,称为“荇酌”,赴宴的多是至亲与世交挚友,很少宾客。舅父坐首位,其次是新郎的启蒙老师,由主人相陪,其余按亲疏排座,各人尽观而散。
十一、婚期第二天,俗称“二朝”,是婚礼中最高潮的一天。清早女家便送来“开门茶礼”,随着向新翁道喜,并呈上女父的红柬贴,循例请新女婿三朝过门欢聚,俗称“上厅”。新翁必回贴交来人带回。午间,新娘的胞弟(舅仔)胞妹(姨仔)侄子等前来探问,称为“踏新房”。舅仔等必坐姐床,新郎此时要走开,以便女家的人谈话,主家待以茶点,他们逗留一阵,就告辞回家。
当日,新婚夫妇由堂倌、大妗姐陪着,首先拜天地及祖先神位,再双双奉茶跪拜翁姑,随后由亲至疏,依次敬茶。受茶礼者,必回封利市。这种礼仪俗称“拜堂”,整个过程都由堂倌主持。堂倌又名“唱礼倌”,即等于今天的司仪,什么叫“唱礼”呢?由于唱礼倌的话音故意提高及拖长,有如唱戏一样。有些要受拜的长辈故作谦逊,还要三催四请才出来,如堂倌叫道:请二叔公二叔婆出来受拜“这时对方应道:”唔敢当,朝上拜“(即向当天拜就成了的意思)堂倌再说:“一请”“再请”,如是者拜堂时间会拖得很久,搞到新婚夫妇精疲力倦。
散席后,一些案兄弟和亲友还留下来闹闹新房,俗称“玩心抱”。文雅的,是轮流作通俗诗,也要新娘答诗,叫做“题四句”如:“前生注定配成双,不羡神仙羡鸳鸯,但求百岁同偕老,最好明年弄个璋(生仔)。筷子双双,摆在中央;明年生仔,请我食姜”等等。有些要新娘做一些难堪动作,以取欢心。如一张长板凳要新郎新娘各站一头,双方要迎面走去交换各自站立的位置,而且不准跌落地上。板凳仅可容得一只脚位置,两人相碰怎样交换位置而过呢?或扶,或抱、或出洋相,因此引到各人哈哈笑。有的还有不健康成分,如吊起一个青榄要新郎和新娘同咬,或在新娘胸前挂一粒糖果要新郎用口尝等等。如果不能做到,要罚酒、饼食或出钱请盲妹唱曲等,一直闹到深夜才散去。
十二、婚期第三天称为“三朝”,新娘晨早出堂,向家公家婆行礼,还循旧例用盆盛水给家婆洗脸洗手足,每洗到一处,大妗姐则唱颂词:“洗下面,越老越康健”;“洗下手,抱孙乖溜溜;”“洗下足,金银堆满屋”等吉利说话。上午,新娘便告辞翁姑,乘青衣小轿返回娘家,俗称“三朝”回门。下午,新郎由堂倌和三几个亲友(俗称“戥穿石”)陪同下,坐轿前往岳家,随送给女家烧猪成只,生鸡一双、美酒成埕,另外有生果饼食等礼物。最重要是烧猪,如无烧猪是表示新娘不贞,会引起争吵的。女家受礼后,即将烧猪切开一块块,分送给亲友和邻舍,说明女儿是冰清玉洁,接着是回礼给男家。新女婿先拜祭女家祖先神位,后向岳父母行子婿之礼,再向女家的亲属行礼。这时,女家的姐妹会争看新郎,评头品足、议论纷纷。黄昏,岳家设盛宴招待新女婿,新郎循例每种菜只尝一下,多则会被人讥笑。宴后先行告辞,岳母会送给新女婿带根的生菜成扎,带叶的甘蔗一双,取其有头有尾之意。而新娘不是同夫回去的,而是迟些才回夫家。是晚男家则请盲妹唱曲助庆,热闹至天明。翌日早饭后,案兄弟和亲友才告辞离去。
十三、婚期第四天为“庙见”夫妇同到庙宇或祠堂参拜,如婚前许下婚缘愿的亦顺便“还神”。一场热闹的婚礼到此才算正式结束。
旧婚期中的禁忌:
(1)选择婚期忌在农历三、七月。
(2)结婚的龙凤礼烛被风吹熄。
(3)花烛将烧尽,新娘花轿仍未至。
(4)忌新郎、新娘的姑妈、姑姐、大小姑仔入新房、因“姑”与“孤“同音。
(5)凡结婚酒宴忌七个菜,因有死人“做七”之忌。而要九个菜,取其“长长久久”之意,多数酒席结尾是上莲子百合糖水或包仔(小包点),象征“百年好合”和包生仔。
(6)新娘敬茶时,最忌失手打烂茶杯,俗称“打泻茶”是有克夫之虞。
从上述可以看出,广州旧式婚礼的繁杂和铺张已达到惊人的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很多人已将它简化,两日的事并作一日完成;两个仪式并作一个仪式,以一块烧肉代替一只猪等等。
过去,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奇婚异俗,主要有:
一、指腹为婚:从前有一些富贵人家的挚友或世交好友,当双方的妻子怀孕时便商议:如生下一男一女,长大后要他们结为夫妻。若以后有一方家道败落,形成贫富悬殊时,另一方就悔婚的居多,这会使子女做成终身不幸。
二、童养媳婚:过去的贫穷人家生下儿子之后,自知家贫娶不起媳妇,亦恐无人肯下嫁进门,就向同样是贫苦人家买一个幼女回来抚养,等她长大就和自己儿子成亲。这种现象叫“童养媳婚”。当童养媳的生活甚苦,小小年纪就要负担一切沉重家务,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捱打受虐待,真是牛马不如。最惨是年幼的丈夫一旦意外身亡,就要在家守节,终身过着悲苦生活,毫无幸福可言。
三、再婚:又称“续弦”。男子亡妻后,再娶另妇为妻,此妻称“继室”或“填房”。亡妻则称“原配”或“结发”。儿女称继母为“后母”。再婚的礼仪比初婚简单得多,继室入门时除叩拜翁姑外,还要叩拜丈夫亡妻的神位,认她作“姐”。
此外,男子虽有发妻在堂,但为了后继香灯,再娶一女为妻,称为“纳妾”。妾称“庶室”,妻称“嫡室”或“正室”。儿女称父妾为“庶母”或“细妈”。妾称夫之正室为“姐”。妾不能坐大红花轿进门,只能坐青衣小轿,并且不能从正门中间入,只能从偏门或边门进门,纳妾的婚礼亦是比初婚简单得多。
四、鬼婚:过去的嫁娶习俗,不论贫富人家,都是按子女的长幼为先后顺序,不能越先。(俗称:“跨过头”)阴间阳间都是一样。如遇长男或长女夭亡,便要先完成夭亡男女的“鬼婚”才能为次子或次女办婚事。于是男女家便托媒人四处打听,何家有女(或子)夭亡,使他们在阴间结为夫妻。媒人物色好之后,便通知双方家长讨论鬼婚的嫁娶礼议,交换年庚贴,定何时迎娶等。“鬼婚”那一天,女家在门前烧衣纸元宝及纸扎嫁妆,男家亦在门前烧纸钱及纸扎的花轿和轿夫,同时用一块木牌(有的用白纸扇)写上亡男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交由媒人到女家迎娶。女家接到后便在木牌上加添亡女的名字和年庚,交媒人带回。男家便将木牌放在祖先神主牌之侧,并举行拜神祭祖,设宴招待亲友。荒唐的“鬼婚”便告结束。
五、冲喜婚:有些人家早就给儿子订了婚,但媳妇尚未过门儿子就病倒了。父母听信巫言,认为是鬼神作崇侵犯至病,要让儿子成婚,让喜气冲走邪气,病才能癒云云。于是通知女家,提早送女过门完婚,谓之冲喜婚。如新郎到时病得不能起床,便叫人捧着一只大公鸡代替行礼,若拜堂后新郎一旦病亡,新娘就要年少守节成为寡妇,终身无幸福可言。有的女家不同意冲喜,如未婚女婿不幸病亡,女儿因此便成了“望门寡”,俗称“打泻茶”。此女便很难嫁出去,因为很多男子都怕死者阴魂不息缠着女身,娶之则招祸,又认为此女子是“克夫”,故不敢娶。但也有些人贪图女家富有,照娶不忌,结果相安无事,夫妻竟同偕到老。
有些人旅居海外,在国内定了婚期,但因舟车阻隔,不能及时赶返,新娘过门时如新郎不在,也有用公鸡代替来拜堂,这不属冲喜婚。
六、童婚:过去有些有钱人家生下男儿后,因种种原因难以照顾幼子,于是便买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为媳,用来服侍幼子,这叫“童婚”又叫“娃娃婚”。当丈夫长大成人之后,妻子已是人老珠黄了,丈夫每每是抛弃她再娶另一个。这女子终身便无幸福,且看两首《等郎妹》民歌,便知他们的辛酸泪。
十八娇妻三岁郎,唔知系仔还系郎;
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十八娇妻三岁郎,晚晚赖尿落张床;
唔系看你爷娘面,三拳两脚打落床。
七、不落家婚:此情况顺德县最多,广州也有,不过较少。过去顺德县缫丝业发达,缫丝少女收入较多,年久积蓄因此甚丰,不须依靠别人。她们恐嫁人后会受翁姑气和夫婿的虐待,故自己梳起不嫁,(从前女子未婚的发型是:额前“褛衽”即流海,脑后长辫,俗称“褛衽大姐”。已婚的是将头发梳起成髺。)和其他志同道合的自梳女“契相知”,购屋共住,(俗称姑婆屋)宁愿同性恋,也不嫁人。如自幼由父母订了婚约的,出嫁这一天,由姐妹将上下衣裤紧密裹扎,决不同房。到三朝回门这一天她就一去不返。顶多是退回礼金,男家亦奈她不何。
广州有些不同的是:与男方讲明:大家名义是夫妻,不同房,亦不在夫家里住,宁愿出重金让丈夫纳妾。只望自己死后,夫家神主牌上写有自己的名字。使自己阴魂有所归宿便算。因为有钱收入,很多男子亦乐意这样做。这种不落家婚,体现出当时的女子对封建礼教是作出了一定的反抗的。
文献资料来源:1995年   摘自《越秀民间风情》
作者:颜志图提供
索取号:K892.465.1/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