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屋,顾名思义,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得名。广州的竹筒屋产生于19世纪,当时广州工商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内地皮开始紧张,地价上升。当时能住上西关大屋的市民毕竟是少数,竹筒屋这种节省地皮成本的商住屋建筑形式应运而生,成为近代广州传统住宅形式之一。竹筒屋的优点是既保证了有临街的铺面,内进又有足够的居住空间。现存广州的竹筒屋主要集中在霞飞坊、盐运西街、将军东街、将军西街一带。
竹筒屋的特点是开间小,进深大。门口向街的宽度只有3米,进深常达12米。宽与深的比例是1:4,甚至是1:8,由前至后排列成多间房间,形状如竹筒。内屋的光线阴暗,通风、采光主要靠天井、巷道,和屋顶上的明瓦天窗。
民国以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竹筒屋也起了变化,从平房变成了两三层高的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布局上仍然密度大,密密排列,形如竹筒,一条陡直的狭窄的木楼梯通上用混凝土砌成的楼房,上面住人,下面做店铺。近代广州的商业行市多是这类建筑。
20世纪初,西方建筑传入广州,有的竹筒屋采用西方建筑的装饰,将屋顶改为平顶,门窗和门楣都仿西方搞铁窗;有的在楼上还设一小阳台,上面可以种些花草,仿佛欧洲古典的小楼房那般,十分雅致。
竹筒屋的特点是开间小,进深大。门口向街的宽度只有3米,进深常达12米。宽与深的比例是1:4,甚至是1:8,由前至后排列成多间房间,形状如竹筒。内屋的光线阴暗,通风、采光主要靠天井、巷道,和屋顶上的明瓦天窗。
民国以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竹筒屋也起了变化,从平房变成了两三层高的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布局上仍然密度大,密密排列,形如竹筒,一条陡直的狭窄的木楼梯通上用混凝土砌成的楼房,上面住人,下面做店铺。近代广州的商业行市多是这类建筑。
20世纪初,西方建筑传入广州,有的竹筒屋采用西方建筑的装饰,将屋顶改为平顶,门窗和门楣都仿西方搞铁窗;有的在楼上还设一小阳台,上面可以种些花草,仿佛欧洲古典的小楼房那般,十分雅致。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州经典游》
作者:林帝浣图/文
索取号:K928.965.1/11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