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边缘肺 给肺移植患者带来希望
信息时报讯(记者 蒋隽 通讯员 韩文青)心脏和肺的移植是器官移植中难度最大的,其中肺是开放性的器官,极易被感染或损伤,因此符合条件可供移植的肺相对其他器官会少很多。为了增加尽量增加合格供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健行教授团队,研发了中国的体外肺灌注系统,对不够“完美”的肺进行“修复”,达到移植条件之后,再植入病人体内,不仅扩大了肺源,还能为患者减少25万元的医疗费。

案例:肺部“再修复”后成功移植

7月30日,肺移植患者老王怀着重生的喜悦,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与以往肺移植不同的是,他所接受的捐赠供体肺并不那么“完美”,是经体外肺灌注(EVLP)之后“再修复”焕发新生的肺。这颗肺的移植成功,意味着以往一些不符合移植标准的肺可用于移植,增加了供源,也标志着中国肺移植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据了解,老王早年就被检查出肺纤维化,咳嗽、呼吸困难……1个月前,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何建行教授团队检查发现,老王的肺已经“糟糕透顶”,只有肺移植才有一线希望。然而,当时虽然等到了一个器官捐献者的肺,但问题是肺源有了,但却不是理想的供体肺,而是总体状况并不好的边缘肺。该院器官移植团队主任医师徐鑫介绍,不同于其他脏器,为了保障患者术后质量,肺移植手术对供体肺有着特殊严格的要求。如果按照一套指标来评估捐献的肺脏,可以将肺评为完美、理想、可用、接近不能用等几个等级,其中接近不能用的肺,就是边缘肺。

在这个案例中,供体肺的捐献者有外伤,又因气胸放置了胸管,因此肺的质量不是很好。移植团队对这个边缘肺果断实施了“体外肺灌注技术”,以对其再评估及修复,让这个宝贵的供体肺得以“再生”,保障了移植的成功。这也是中国首例边缘供肺体外肺灌注技术(EVLP)+肺移植手术。

费用:相比进口技术可减少25万

由于肺移植对供体肺要求很高,我国的肺供体资源非常短缺。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肾脏移植10793例,肝脏移植5149例,但肺移植全年仅299例,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肺移植供体的难以匹配。“一方面肺源紧缺,另一方面肺移植患者病情进展快,如果等不到肺源,呼吸机等外源性设备也无法维持生命。”徐鑫介绍,广东约有1/5的肺移植患者都无法等到合适的肺源。

因此,怎样修复边缘肺,扩大肺源,是中外医生都在研究的课题。“所谓体外灌注技术,就是将条件不够好、达不到移植指标的肺,浸泡在特殊的营养液中,给予细胞修复的时间和机会。”何健行介绍,经过修复的肺有相当部分可达到移植标准,但也有始终修复不好的,只能放弃移植。

据了解,国外进口的“体外肺灌注”仪器,一套就要600多万元,使用一次价格是30万元,还并非100%能够修复成功。因此,何健行教授团队开发中国自己的”体外肺灌注”系统,使用一次的费用降低到5万元,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据介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3年正式开展肺移植手术,至今已完成224例肺移植术、9例心肺联合移植术,2018年的肺移植数量51例,含心肺7例。已形成了一支高效、高水平的由胸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众多学科组成的肺移植团队。

文献资料来源:2018-08-18   信息时报-A03

作者: 蒋隽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