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西北面的木壳岗上,屹立着一座五羊石雕像。
整座雕像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高10余米,体积为53立方米,光是主羊头部的一块石材,就有两吨重。那长达2米的羊角,也有1000斤。那大小五只羊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居中的主羊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的谷穗,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而威武;余下的四只羊,簇拥着这只母羊,或站、或蹲、或跃跪、或嬉戏、或吃草,流连在岩石之上,憨态可掬,稚拙天真。最小的两只,甜蜜地吸着母乳,母羊回首顾盼,表现出慈母之爱,这座美丽的雕塑,吸引着无数到越秀山游览的人。
为什么要雕塑这座五羊石像呢?原来古老的广州,早就有五羊仙的美丽传说。据晋朝裴渊的《广州记》说,远在公元前八百六十年的周夷王时代,当广州这块地方还是海天茫茫、遍地饥荒之时,忽一日,南海仙境有五位老人穿着五色彩衣,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羊,手里拿着一茎六出的谷穗,齐集楚庭(广州的古称),赠给此地的人们,希望这个地方从此五谷丰登,并真诚地祝福说:“愿此地永无饥荒”。说罢腾空而去,留下的五只羊即化成石羊,永留人间。这个美好的传说流传至今。其它古籍如《南越志》、《羊城古钞》等,都记载了这个传说。
正是这个如此源远流长的传说,使得广州因此而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仙城”等如此美丽的别称。也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五羊石雕亦成了广州市的城徽。
这显然是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五仙的故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看来,自是不可能的事,但这却又确实是美丽而有意义的民间传说,它如实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心中美好的祈盼——广州是一片曾经得到过仙人们恩赐的福地。有什么能比“永无饥荒”的事更好的呢?特别有意思的是,五仙送来的稻谷是“一茎六出”的。这在当时还是优良品种,难怪人民群众喜欢这个传说,还把五仙奉为谷神了。为此,北宋时,广州的先人就在惠福路建有五仙观,清人在越秀山上还建有“古之楚庭”石碑坊。解放后,在越秀山的木壳冈(球形水塔的北侧)上根据这一神话而修建了一座栩栩如生的五羊石塑。
“五仙骑五羊,何代降兹乡”。(唐代诗人李群玉)历代不少诗人到广州时,听到五羊仙的传说,都会写诗来歌颂它。
的确,这座由前广州市市长朱光1957年提议建造、1959年开始动工的“五羊塑像”是值得人们赞美的。它由尹积昌、陈本宗、孔丘传三位雕塑家集体创作,集中了广州广大专业美术雕塑工作者和园林工人的智慧和聪明才干,由几百块经过精心雕琢的花岗岩所组成的,气势挺拔,雄健高峻,坚实牢固。然而,它也经历过不平常的风雨洗涤。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这座石塑的一对羊角硬是被砸坏了,小羊洒脱玲珑的短尾巴也被锤断了,甚至一度有传闻说,石像将被炸毁。
好在这一切并没有成为现实。
粉碎“四人帮”后,广州的园林工人根据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已对这座经历了不少风雨的石羊进行了“整容手术”,损坏部分被修整得几乎看不出来。为了方便参观者瞻望,还对石羊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理: 南北两侧各兴建有设计新颖的凉亭和避雨亭,多年荒废的地方铺植了草皮,修了花坛,种了树木,石羊四周还铺了近千平方米的水泥平台,不但更方便游人观赏,更让五羊面貌焕然一新。
整座雕像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高10余米,体积为53立方米,光是主羊头部的一块石材,就有两吨重。那长达2米的羊角,也有1000斤。那大小五只羊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居中的主羊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的谷穗,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而威武;余下的四只羊,簇拥着这只母羊,或站、或蹲、或跃跪、或嬉戏、或吃草,流连在岩石之上,憨态可掬,稚拙天真。最小的两只,甜蜜地吸着母乳,母羊回首顾盼,表现出慈母之爱,这座美丽的雕塑,吸引着无数到越秀山游览的人。
为什么要雕塑这座五羊石像呢?原来古老的广州,早就有五羊仙的美丽传说。据晋朝裴渊的《广州记》说,远在公元前八百六十年的周夷王时代,当广州这块地方还是海天茫茫、遍地饥荒之时,忽一日,南海仙境有五位老人穿着五色彩衣,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羊,手里拿着一茎六出的谷穗,齐集楚庭(广州的古称),赠给此地的人们,希望这个地方从此五谷丰登,并真诚地祝福说:“愿此地永无饥荒”。说罢腾空而去,留下的五只羊即化成石羊,永留人间。这个美好的传说流传至今。其它古籍如《南越志》、《羊城古钞》等,都记载了这个传说。
正是这个如此源远流长的传说,使得广州因此而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仙城”等如此美丽的别称。也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五羊石雕亦成了广州市的城徽。
这显然是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五仙的故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看来,自是不可能的事,但这却又确实是美丽而有意义的民间传说,它如实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心中美好的祈盼——广州是一片曾经得到过仙人们恩赐的福地。有什么能比“永无饥荒”的事更好的呢?特别有意思的是,五仙送来的稻谷是“一茎六出”的。这在当时还是优良品种,难怪人民群众喜欢这个传说,还把五仙奉为谷神了。为此,北宋时,广州的先人就在惠福路建有五仙观,清人在越秀山上还建有“古之楚庭”石碑坊。解放后,在越秀山的木壳冈(球形水塔的北侧)上根据这一神话而修建了一座栩栩如生的五羊石塑。
“五仙骑五羊,何代降兹乡”。(唐代诗人李群玉)历代不少诗人到广州时,听到五羊仙的传说,都会写诗来歌颂它。
的确,这座由前广州市市长朱光1957年提议建造、1959年开始动工的“五羊塑像”是值得人们赞美的。它由尹积昌、陈本宗、孔丘传三位雕塑家集体创作,集中了广州广大专业美术雕塑工作者和园林工人的智慧和聪明才干,由几百块经过精心雕琢的花岗岩所组成的,气势挺拔,雄健高峻,坚实牢固。然而,它也经历过不平常的风雨洗涤。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这座石塑的一对羊角硬是被砸坏了,小羊洒脱玲珑的短尾巴也被锤断了,甚至一度有传闻说,石像将被炸毁。
好在这一切并没有成为现实。
粉碎“四人帮”后,广州的园林工人根据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已对这座经历了不少风雨的石羊进行了“整容手术”,损坏部分被修整得几乎看不出来。为了方便参观者瞻望,还对石羊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理: 南北两侧各兴建有设计新颖的凉亭和避雨亭,多年荒废的地方铺植了草皮,修了花坛,种了树木,石羊四周还铺了近千平方米的水泥平台,不但更方便游人观赏,更让五羊面貌焕然一新。
文献资料来源:2001年   摘自《广州越秀山》
作者:邱金华, 熊英主编
索取号:K928.3/3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