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当他们是仔仔女女,直呼他们昵称的。居委会的人要做很多的行政事务,我们街坊的困难需求,居委会无暇顾及,而社工们则对街坊们的需求有求必应,很贴心,年轻人还不会嫌弃我们老人家烦,我们有什么烦心事,他们都愿意听,给我们出主意。
———建设街的街坊汤宝燕
社工来了之后,给我们减负了。我们做刚性的,他们做柔性的,和社工站的关系既是独立的,又是合作的。社工站不参与居委会行政管理和政务层面的工作,但又和居委会紧密合作。他们也有自己一套的专业方法,能满足街坊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建设街二马路居委会工作人员
自去年2月,阳光社工站进驻越秀区建设街后,这里的街坊们就多了一群他们称之为“仔仔女女”的专职社工。自此,这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80后”社工融进了街坊们的生活中,小到聆听某位街坊诉心里苦,大到帮助社区处理多年来的用水难问题,社工们都以专业的方法,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
近日,记者深入建设街,走近这个“老”社区和“新”社工之间的生活。到底,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什么法宝,从被街坊们怀疑、抗拒到被接纳,更到被视为“仔仔女女”的呢?他们是如何解决和处理纷繁复杂的家长里短的呢?
一天工作平凡忙碌
2010年7月7日上午8时30分,被街坊们称为“肥仔”的社工甄鹤来到建设街的黄华塘居民委员会,组织这里的100多位退休老党员开展文艺活动;10时,甄鹤回到在建设二马路的阳光社工站,与林嘉超等社工伙伴们碰头,跟若干位居民代表开小组讨论会,商量合并社区几个合唱小组资源的方案;下午,由林嘉超担任队长的社工小分队到建设大马路一带的居民家探访,收集街坊们对小区准备围闭的意见。晚上7时,社工们再聚首社工站,分享各自手中的街坊家庭问题个案的最新进展,写工作日志……
看似平平凡凡的一天,但这就是社工们最真实的工作写照。
阳光社工站从诞生至今只有短短一年半时间,它是广州推行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的试点之一,由越秀区民政局与建设街道办事处、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三方签约而成立。政府每年出20万元运营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由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几位教授任督导。去年2月,4位科班出身,全是“80后”的专业社工率先进驻社工站,开始为老城区建设街二马路社区的街坊,特别是困难群众、老年人、低收入边缘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各类专业的社会服务。今年6月,社工站又注入新的血液,社工人数增加至12名,年龄都在25岁以下,服务覆盖的范围从原来的一个居委会扩展到目前的九个。
最初家访曾遇抗拒
“你好啊,我们是街道阳光社工站的社工,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们帮忙……”每一天,阳光社工站社工们的一项固定工作是“洗楼”———分小组到不同的居民楼中,逐家逐户探访———这是社工与街坊们建立联系的最基本方式,以了解街坊们的需求。(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今年24岁,已是“元老”的社工林嘉超说,去年刚开始“洗楼”时,他们不被街坊接受,还受到抗拒和怀疑,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街坊们会质疑,社工是干什么的?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就能解决他们的困难?
如何才能得到街坊们的认可呢?通过街道居委会的介绍和深入居民生活,社工们首先从街坊中的积极分子入手,与他们建立互信关系。在建设街住了几十年,已经退休的欢姐是其中的一位。“这群年轻人主动找我们,组织联谊活动,跟我们玩游戏,聊天,拉家常,关心我们的生活点滴,又在社区中组织很多康乐文娱活动让大家一起参加。一回生,两回熟,我们一群老人家就和他们熟悉起来了。”欢姐说。
得到一帮老街坊的认可,一传十,十传百,阳光社工站逐渐为街坊们所认识。年轻、活泼、有朝气的社工也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了大家的生活。
根据街坊们的需求,社工站在社区里开展各类型的兴趣小组活动,如“居民读报组”,“广场歌唱队”等等。在每周不同主题的居民代表小组论坛上,社工们还会收集街坊们的心声与需求。
“各种活动丰富了街坊们的生活乐趣,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更重要的是,街坊们的各种诉求、烦恼、家庭矛盾等等,有了更好的倾诉途径和情绪舒缓的通道,我们就容易介入,帮助他们。”甄鹤说,社工站还着重挖掘热心社区活动的活跃人士,培育了一批“社区领袖”,好让街坊们提高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和潜力,“形成自己人管自己人,大家更服气,也更方便。”(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心声
“冲着赚钱的话就不当社工了”
作为“80后”的年轻人,天天总是帮助别人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会不会觉得很厌烦呢?
对此,社工甄鹤说,“家事不分大小,只要是街坊们的需求,我们都会尽力帮忙,也享受为他人排忧解难的乐趣。”“我们怕的不是街坊的事烦,倒是怕街坊有事不愿找人说,有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把问题郁结在心中,不去解决”,林嘉超表示。
众所周知,在香港做社工,待遇很高,但在广州做社工,工资却比较低,甚至低于深圳、北京等地的水平。像阳光社工站的社工们,刚入职的薪酬每月只有2300元,一年后升至2800元。
“冲着赚钱的话就不当社工了”,甄鹤曾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灵辅导的工作,他说正因为感受过大灾大难的悲痛,才觉得帮助他人的快乐是一种成就。
“社工的工作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让自己得到很好的历练和打造。”另一位社工林嘉超,在做专职社工前曾在一所企业做员工关系专员,“在企业的工资比现在的高,但选择做社工,是因为更有快乐感。”林嘉超说,他看好社工日后的发展前景,“我相信自己的未来是有前途和钱途的。”
■个案
夫妻间出现婚姻问题,子女与父母的争吵,单亲母亲有轻生的念头,独居老人没人照料哭着要进老人院……街坊们只要有困难都可以找阳光社工。一年多来,这群年纪轻轻的社工帮忙解决了60多户家庭的棘手个案。
成功帮独居老人入住老人院
80岁的卢婆婆独居在建设三马路的一间公房,多年来就靠每月330元的低保金生活。一天,卢婆婆不幸中风,偏瘫在床。阳光社工站获悉情况后,并没有忙着加入照顾,而是通过专业的个案介入手法,帮助婆婆解决现实问题。(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首先,我们从寻找婆婆的家庭关系支持入手。从街坊和居委会主任处得知,卢婆婆丈夫早逝,膝下没有子女,有两位养女。但这些年因为纠纷,养女很少来探望婆婆。”社工站的站长李东华联系上了卢婆婆的两名养女,她们都表示愿意送婆婆进养老院给专人照顾,但每月近千元的费用对她们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于是李东华又通过街道为婆婆向养老院申请了一定额度减免,加上婆婆入住养老院可以退回公房,又能申请到每月近500元的廉租房补贴。“这样一来,卢婆婆的两位养女每人每月只要给200元左右就可以了。”奔波了近一个月,卢婆婆终于可以住进养老院安享晚年。“类似的独居老人案例,老城区里还有很多,光靠号召大家献爱心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是专业社工,要运用专业知识为弱势群体搭建起社会支持网络,充分调动家庭、社区以及各类政策来处理个案。”
挫折老人赡养纠纷闹上法庭
但并不是每个求助个案,社工们都能完满地解决。社工站曾接到一个棘手个案,社区内有一户家庭因家中老人的赡养问题出现纠纷,居委会希望联合社工一起进行调解。
身患残疾,家庭困难的街坊J叔一家三口本与母亲S婆婆一同居住,J叔很不容易凑了钱买了一套经适房,准备搬家,但S婆婆却自己留在旧址居住,而原住房单位要求收回旧址住房,S婆婆面临搬迁困境。此时,J叔的直系兄弟姐妹对J叔“不愿继续照顾老母亲,但经适房上却写了母亲姓名”表示强烈不满,一家人发生多次激烈的争吵,其他兄弟姐妹却没有主动提出谁负责解决母亲的住宿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社工们多次采取上门家访与电话访谈的方式主动介入,但事件涉及的两方依旧无法就S婆婆的安置问题达成一致,事情还闹上了法庭。社工们唯有结束对此事件的介入。
“我们是专业的助人者,但不是万能的救世主”,林嘉超说,“毕竟我们的社会阅历与经验不足,初出茅庐,在处理某些关系复杂的个案时,我们也会纳闷,怎样才是一个最能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和压力。有些个案我们也确实没能力去解决,只能转介到其它职能部门去。”
■动向
社区服务要覆盖全市
今年,广州市还将有19个街道作为试点,每个试点将配套20-30名工作人员,其中近半将是专业社工,并建立专业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到2015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覆盖广州一半以上的街道,并力争在2020年前做到全面覆盖。
日前,广州市委常委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方案等。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主任朱静君表示,这意味着广州要大规模地推进社工工作,并把社工人才推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未来几年,专业社工的岗位和人数必然大增。
知多D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
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也称“志愿者”,就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
———建设街的街坊汤宝燕
社工来了之后,给我们减负了。我们做刚性的,他们做柔性的,和社工站的关系既是独立的,又是合作的。社工站不参与居委会行政管理和政务层面的工作,但又和居委会紧密合作。他们也有自己一套的专业方法,能满足街坊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建设街二马路居委会工作人员
自去年2月,阳光社工站进驻越秀区建设街后,这里的街坊们就多了一群他们称之为“仔仔女女”的专职社工。自此,这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80后”社工融进了街坊们的生活中,小到聆听某位街坊诉心里苦,大到帮助社区处理多年来的用水难问题,社工们都以专业的方法,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
近日,记者深入建设街,走近这个“老”社区和“新”社工之间的生活。到底,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什么法宝,从被街坊们怀疑、抗拒到被接纳,更到被视为“仔仔女女”的呢?他们是如何解决和处理纷繁复杂的家长里短的呢?
一天工作平凡忙碌
2010年7月7日上午8时30分,被街坊们称为“肥仔”的社工甄鹤来到建设街的黄华塘居民委员会,组织这里的100多位退休老党员开展文艺活动;10时,甄鹤回到在建设二马路的阳光社工站,与林嘉超等社工伙伴们碰头,跟若干位居民代表开小组讨论会,商量合并社区几个合唱小组资源的方案;下午,由林嘉超担任队长的社工小分队到建设大马路一带的居民家探访,收集街坊们对小区准备围闭的意见。晚上7时,社工们再聚首社工站,分享各自手中的街坊家庭问题个案的最新进展,写工作日志……
看似平平凡凡的一天,但这就是社工们最真实的工作写照。
阳光社工站从诞生至今只有短短一年半时间,它是广州推行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的试点之一,由越秀区民政局与建设街道办事处、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三方签约而成立。政府每年出20万元运营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由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几位教授任督导。去年2月,4位科班出身,全是“80后”的专业社工率先进驻社工站,开始为老城区建设街二马路社区的街坊,特别是困难群众、老年人、低收入边缘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各类专业的社会服务。今年6月,社工站又注入新的血液,社工人数增加至12名,年龄都在25岁以下,服务覆盖的范围从原来的一个居委会扩展到目前的九个。
最初家访曾遇抗拒
“你好啊,我们是街道阳光社工站的社工,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们帮忙……”每一天,阳光社工站社工们的一项固定工作是“洗楼”———分小组到不同的居民楼中,逐家逐户探访———这是社工与街坊们建立联系的最基本方式,以了解街坊们的需求。(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今年24岁,已是“元老”的社工林嘉超说,去年刚开始“洗楼”时,他们不被街坊接受,还受到抗拒和怀疑,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街坊们会质疑,社工是干什么的?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就能解决他们的困难?
如何才能得到街坊们的认可呢?通过街道居委会的介绍和深入居民生活,社工们首先从街坊中的积极分子入手,与他们建立互信关系。在建设街住了几十年,已经退休的欢姐是其中的一位。“这群年轻人主动找我们,组织联谊活动,跟我们玩游戏,聊天,拉家常,关心我们的生活点滴,又在社区中组织很多康乐文娱活动让大家一起参加。一回生,两回熟,我们一群老人家就和他们熟悉起来了。”欢姐说。
得到一帮老街坊的认可,一传十,十传百,阳光社工站逐渐为街坊们所认识。年轻、活泼、有朝气的社工也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了大家的生活。
根据街坊们的需求,社工站在社区里开展各类型的兴趣小组活动,如“居民读报组”,“广场歌唱队”等等。在每周不同主题的居民代表小组论坛上,社工们还会收集街坊们的心声与需求。
“各种活动丰富了街坊们的生活乐趣,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更重要的是,街坊们的各种诉求、烦恼、家庭矛盾等等,有了更好的倾诉途径和情绪舒缓的通道,我们就容易介入,帮助他们。”甄鹤说,社工站还着重挖掘热心社区活动的活跃人士,培育了一批“社区领袖”,好让街坊们提高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和潜力,“形成自己人管自己人,大家更服气,也更方便。”(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心声
“冲着赚钱的话就不当社工了”
作为“80后”的年轻人,天天总是帮助别人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会不会觉得很厌烦呢?
对此,社工甄鹤说,“家事不分大小,只要是街坊们的需求,我们都会尽力帮忙,也享受为他人排忧解难的乐趣。”“我们怕的不是街坊的事烦,倒是怕街坊有事不愿找人说,有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把问题郁结在心中,不去解决”,林嘉超表示。
众所周知,在香港做社工,待遇很高,但在广州做社工,工资却比较低,甚至低于深圳、北京等地的水平。像阳光社工站的社工们,刚入职的薪酬每月只有2300元,一年后升至2800元。
“冲着赚钱的话就不当社工了”,甄鹤曾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灵辅导的工作,他说正因为感受过大灾大难的悲痛,才觉得帮助他人的快乐是一种成就。
“社工的工作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让自己得到很好的历练和打造。”另一位社工林嘉超,在做专职社工前曾在一所企业做员工关系专员,“在企业的工资比现在的高,但选择做社工,是因为更有快乐感。”林嘉超说,他看好社工日后的发展前景,“我相信自己的未来是有前途和钱途的。”
■个案
夫妻间出现婚姻问题,子女与父母的争吵,单亲母亲有轻生的念头,独居老人没人照料哭着要进老人院……街坊们只要有困难都可以找阳光社工。一年多来,这群年纪轻轻的社工帮忙解决了60多户家庭的棘手个案。
成功帮独居老人入住老人院
80岁的卢婆婆独居在建设三马路的一间公房,多年来就靠每月330元的低保金生活。一天,卢婆婆不幸中风,偏瘫在床。阳光社工站获悉情况后,并没有忙着加入照顾,而是通过专业的个案介入手法,帮助婆婆解决现实问题。(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首先,我们从寻找婆婆的家庭关系支持入手。从街坊和居委会主任处得知,卢婆婆丈夫早逝,膝下没有子女,有两位养女。但这些年因为纠纷,养女很少来探望婆婆。”社工站的站长李东华联系上了卢婆婆的两名养女,她们都表示愿意送婆婆进养老院给专人照顾,但每月近千元的费用对她们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于是李东华又通过街道为婆婆向养老院申请了一定额度减免,加上婆婆入住养老院可以退回公房,又能申请到每月近500元的廉租房补贴。“这样一来,卢婆婆的两位养女每人每月只要给200元左右就可以了。”奔波了近一个月,卢婆婆终于可以住进养老院安享晚年。“类似的独居老人案例,老城区里还有很多,光靠号召大家献爱心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是专业社工,要运用专业知识为弱势群体搭建起社会支持网络,充分调动家庭、社区以及各类政策来处理个案。”
挫折老人赡养纠纷闹上法庭
但并不是每个求助个案,社工们都能完满地解决。社工站曾接到一个棘手个案,社区内有一户家庭因家中老人的赡养问题出现纠纷,居委会希望联合社工一起进行调解。
身患残疾,家庭困难的街坊J叔一家三口本与母亲S婆婆一同居住,J叔很不容易凑了钱买了一套经适房,准备搬家,但S婆婆却自己留在旧址居住,而原住房单位要求收回旧址住房,S婆婆面临搬迁困境。此时,J叔的直系兄弟姐妹对J叔“不愿继续照顾老母亲,但经适房上却写了母亲姓名”表示强烈不满,一家人发生多次激烈的争吵,其他兄弟姐妹却没有主动提出谁负责解决母亲的住宿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社工们多次采取上门家访与电话访谈的方式主动介入,但事件涉及的两方依旧无法就S婆婆的安置问题达成一致,事情还闹上了法庭。社工们唯有结束对此事件的介入。
“我们是专业的助人者,但不是万能的救世主”,林嘉超说,“毕竟我们的社会阅历与经验不足,初出茅庐,在处理某些关系复杂的个案时,我们也会纳闷,怎样才是一个最能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和压力。有些个案我们也确实没能力去解决,只能转介到其它职能部门去。”
■动向
社区服务要覆盖全市
今年,广州市还将有19个街道作为试点,每个试点将配套20-30名工作人员,其中近半将是专业社工,并建立专业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到2015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覆盖广州一半以上的街道,并力争在2020年前做到全面覆盖。
日前,广州市委常委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方案等。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主任朱静君表示,这意味着广州要大规模地推进社工工作,并把社工人才推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未来几年,专业社工的岗位和人数必然大增。
知多D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
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也称“志愿者”,就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
文献资料来源:2010-07-24   南方都市报-AII04
作者:梁茜
索取号:C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