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宫署遗址 明年“重见天日”
南都记者从南越王宫博物馆获悉,南越王宫署遗址部分明年将“重见天日”。此前,该部分曾在亚运会期间进行过短暂的展示,后又被重新回填土壤埋入地下,进行“休眠”保护。随着博物馆基建部分现已进入尾声,回填部分计划于明年年内打开。博物馆方面表示,他们构想遗址部分正式开放时,观众可看考古、文物修复现场。

现状

“休眠”遗址面临“水害”危机

南越王宫署遗址目前是广东省唯一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项目,是广州两千年来历代官署所在地。去年11月11日,该遗址向市民局部开放,500张票10分钟之内派完。然而,仅仅这一部分也只开放了40天。

南越王宫博物馆称,将遗址重埋地下,是为了配合博物馆基建的需要。同时,在没有找到较好的保护方案之前,对文物进行“休眠”保护,目前只有小部分裸露在外。现在基建部分已近尾声,计划明年年内可以开始将覆盖在遗址上的土挖开,下个月开始检测空气、土壤、水位数据,此后在确定保护方案后,才正式开挖,整个过程约需80天。

即使是这一小部分裸露的文物,现在也已产生了“变化”。长期从事王宫保护的文保专家傅英毅称,土质文物主要是有裂纹、风化的问题,部分石质文物上出现了青苔。这些问题都和“水”有关,即所谓的“水害”。

据透露,目前对文物产生影响的水除了之前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之外,还有基建过程中施工产生的水。没有裸露的部分,外面的木质防水板已出现发黑、腐蚀的情况。“具体里面怎么样,要等明年打开后才知道。”

治水若不成功关键柱或开裂

专家称,如果“治水”不成功,遗址内对判断地层时代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柱会开裂、坍塌,这对土质文物是毁灭性的打击。

据悉,南方的地下水、地表水都比较丰富,土壤呈现酸性,土质、木质、石质文物的保护都有难点。专家称,在任何保护手段开展之前,“治水”都是最重要的,目前对保护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如何防止地下水进入、控制土壤干湿度上面。

南越王宫署遗迹现象特别丰富,遗址内有从秦朝到民国十二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而遗址本身以土质文物为主,但是又有砖、有瓦、有陶、有石质文物,还有木质文物。不同材质的文物,需要不同的保护方法,技术上太复杂。甚至同一件东西,保护的方法都不能一样。

“现在很多文物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届时进行展示,如果长时间不对地下水进行处理,文物将处于干湿交变的状态,所以保护手段需要有所区别。”傅英毅介绍,此前,这么复杂的遗址在南方很少见,如何保护都处于重新摸索的阶段。

除此之外,专家还介绍,就算治水成功,遗址保护还面临难以取舍以及操作面过小等问题。如其位于繁华的市中心,与周围的建筑物距离太近,操作面太小,大型的仪器没有办法进入。

分歧

专家:想做治水实验

据悉,此前有专家提出治水实验方案。为了不破坏遗址本身,准备在南汉国时期(距今约1000年)的莲花池底部的生土(生土是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里面没有遗迹遗物)进行,目的是为了证实材料的防水性以及安全性,同时,他们还考虑将工程建筑中的某些材料,例如膨润土、超细水泥等,“引用”到文物保护中来,为王宫“治水”。此前著名的马王堆的“白膏泥”,就是膨润土的一种,而也正是它,保证了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

不过,傅英毅表示,关于用新材料治水的实验方案,此前并没有公开应用到文物保护中的先例。具体实验结果怎样,无法预计。

馆方:论证不足实验暂缓

“此前的有关数据太少了,万一失败了,就算不是在有遗迹的部分,但是在遗址内部,对遗址整体性的破坏也是永久性的”。对于专家提出的生土实验,馆方称,目前最终的实验方案还在讨论当中,“先进行数据收集才可以。”

据悉,下个月开始,文物保护数据收集有关仪器将“入场”,将对遗址进行干湿度、空气、土壤等各种数据的检测,为此后的文物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此后会经历数据收集、室内试验、寻找类似土壤室外实验等几个阶段”,傅英毅称,“最终生土实验还是会进行,还是要在遗址内部进行。”

专家表示,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防水效果好、对遗迹没有破坏性的材料,并且这种材料还必须满足在狭窄的范围内即可施工的条件。

■焦点

“列入濒危,不是坏事”

南越王宫博物馆对列入“十二座濒危世界历史遗址”做出回应

今年10月,世界历史遗址基金会(WM F)公布的“十二座濒危世界历史遗址”中,中国南越王宫赫然“榜上有名”。昨天,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负责人首度回应此事称,“列入濒危,我们是主动的”。

据悉,世界历史遗址基金会(W M F)是一家致力于保护历史遗迹的非营利性民间机构,通过每年公布一次观察名单引起人们对濒危文化遗址重要性的关注。去年3月份始,该基金会通过在中国的联络人,联系到南越王宫,希望能来进行“观察”。

“我们上报了国家文物局,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就提交了WM F观察项目提名表格,6月份该组织有关人员对南越王宫署遗址进行了考察。”博物馆筹建处负责人表示,“进入名单后,可以得到国际上的技术支持,甚至连外国基金会都联系我们,表示可以提供资金支持。”

该负责人还表示,名单公布的前几天,南越王宫博物馆就收到了消息,“没有觉得这是个坏事,而且濒危并不是指我们的王宫快消失了,而是说它的保护难度非常大”。他认为,中文对‘濒危’的翻译也有问题。这里的“濒危”,是指南越王宫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在商业利益与文化利益之间实现平衡。有人认为,城市中心这么大一块地,用来建遗址公园,会浪费大量的商业开发机会。

南越王宫署遗址广州两千年的无字史书

南越王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保护面积约5.3万平方米,是广东省唯一一处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项目。它是目前广东地区发现延续性最好的遗址,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官署所在地,见证了广州城建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广州两千年的“无字史书”。

文献资料来源:2011-12-12   南方都市报-AII3

作者:石静莹 梁炜培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