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与广州通商的海外诸国
宋以前,中国从西北甘肃新疆通往中亚有一条陆路交通线,称为“丝绸之路”,到宋代,这条通道先后为辽、西夏、金几个政权所阻挡,不利于商业贸易,而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安定。“国朝西北有二敌,南有交趾,故九夷八蛮,罕所通道。太宗时,灵武受围,因诏西域若大食诸使,是后可繇海道来。”[[]]因此,宋朝政府积极发展海上交通,打通与海外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道路。当时西亚与非洲的阿拉伯商人东来也只有从海路才能与宋朝直接发生贸易关系。宋政府曾特别指定大食国使者、商人从广州出入[[]]。神宗说:“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刘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卿宜创法讲求,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藩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宋代海外国家与广州通商的比唐代多,广州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唐代。南宋初洪适说:“领以南广为一都会,大贾自占城、真腊、三佛齐、阇婆,涉海而至,岁数十柁,凡西南群夷之珍、犀、象、珠、香、流离之属,禹不能名,卨不能计。”[[]]
由于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迫切需要了解海外诸国的地理、风土、物产等情况,所以当时便出现了不少介绍这些国家的地图和专门著述,例如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知广州李符献《海外诸域图》[[]],真宗咸平六年五月,“知广州凌策献《海外诸蕃地理图》”[[]],南宋时赵汝适也常在“暇日阅诸蕃图”[[]]。除了地理图之外,还有不少专门记载海外诸国的书籍,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这些地图和专著的编写,固然是宋代海外贸易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开拓。
宋代把印度支那南至南太平洋诸岛国,越马六甲海峡,所有印度洋沿岸国家,西历波斯、阿拉伯直至大秦以及中东诸国,统称为“南海诸国”或“海南诸国”。根据《诸蕃志》及《岭外代答》的记载,与宋朝通商贸易的国家有 50多个。来广州贸易较多的有:麻嘉(沙特阿拉伯麦加)、木兰皮(西班牙南部)、勿斯里(埃及开罗)、弼琶罗(索马里柏培拉)、层拔(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弼斯罗(伊拉克巴士拉)、白达(伊拉克巴格达)、伊禄(伊拉克)、大秦(罗马东部叙利亚一带)、鹏茄罗(孟加拉)、天竺(印度)、注辇(印度东南部科罗曼德海岸)、故临(印度西南奎隆)、冯牙罗(印度西南部)、胡茶辣(印度西部古吉拉特地区)、瓮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细兰(斯里兰卡)、浦里噜(马尼拉)、阇婆(又名莆家龙,印尼爪哇中部)、登流眉(亦称丹流眉,马来半岛洛坤附近)、摩逸(菲律宾)、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东部)、巴林冯(印尼巨港)、渤泥(加里曼丹岛)、蓝无里(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角亚齐)、吉兰丹(马来西亚境内)、蓬丰(马来亚彭享)、凌牙斯加(苏门答腊以东林加岛)、底切(帝汶岛)、三屿(菲律宾群岛)、交趾(越南北部)、占城(越南南部)、宾瞳龙(越南藩朗)、真腊(柬埔寨)、蒲甘(缅甸)、暹(泰国北部)、罗斛(泰国南部)、真理富(泰国境内尖竹汶)、中里(索马里中部)等。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诸蕃国之富盛多宝货者,莫如大食国,其次阇婆国,其次三佛齐国,其次乃诸国耳。”[[]]周去非这里说的是指与广州发生贸易关系的几个主要国家,其他如中国东面的日本、高丽与浙江明州、福建泉州往来贸易的还没有算在内。与广州贸易最多的国家,首推大食。其实,“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知名者,特数国耳”[[]]。来广州贸易的海外诸国,宋代史籍记载常以大食为首,如《宋会要稿》说:“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贸易”[[]]。大食人来中国贸易的每年都很多,“占城、大食之民,岁航海而来,贾于中国者多矣”[[]]。因此,宋时人们总是以大食人作为外国商人的代表,例如朱彧说,广州“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已”[[]]。朱彧以信仰伊斯兰教不食猪肉的大食人,作为广州番人的代表,可见广州大食商人不少。
大食之外,三佛齐与广州的贸易关系较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关系,三佛齐成为南海诸国中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三佛齐国在南海之中,诸蕃水道之要冲也。东自阇婆诸国,西自大食、故临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者。”[[]]三佛齐来广州很方便,“泛海便风二十日至广州。如泉州,舟行顺风,月余亦可到”[[]]。当时三佛齐来广州的航线是:“三佛齐之来也,正北行,舟历上下竺与交(趾)洋,乃至中国之境。其欲至广州者,入自屯门,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门。”[[]]
阇婆与广州也常有贸易往来。“阇婆国,又名莆家龙,在海东南,势下,故曰下岸。广州自十一月十二月发舶,顺风连昏旦,一月可到。”[[]]与广州接境的中南半岛,与宋朝的贸易亦较频繁,例如交阯,“岭南平后,交阯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这是说,北宋初平定南汉政权后,与交阯的通商贸易更加发展了。

文献资料来源:1949年10月   《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

作者:于幼军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