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州笔架山宋窑遗址
潮州著名的“百窑村”始于唐,盛于宋,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唐窑集中在北郊,已能生产精美的青瓷器,代表作是现藏于潮州市博物馆的青瓷四花瓣口大碗,属“梅子青”釉色,开冰裂纹片,与著名的哥窑相仿。宋代的潮州瓷窑主要分布在城东及城西郊地,尤以韩江东岸的笔架山瓷窑最为密集,是宋窑的集中地。当年在笔架山的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窑场绵延两公里,窑地鳞次栉比,号称“百窑村”;每当瓷窑点火生产,呈现“百窑相连薪火旺,东岸窑火映天红”的壮观场面。在绵延两公里范围内古窑遗址和瓷片遍布,因而被写过《中国古代窑址》的斐利称为中国窑址之最。笔架山窑,有“水东中窑”、“白瓷窑”和“百窑村”之称,被誉为“宋代广东的瓷都”,其产品不但行销国内,还远销国外。从出土的瓷器来分析,宋、元两代潮州产的瓷器主要是青白瓷 (影青)、青瓷和白瓷;主要有日用瓷及工艺瓷两大种类,产品也颇具特色,有釉质晶莹、润泽,釉水薄的特点,还有饰纹、雕刻和镂空的工艺技术。产品有碗、盏、盆、钵、盘、碟、杯、灯、炉、瓶、壶、罐、盂、粉盒、佛像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釉色可分为白釉、影青釉、青釉、黄釉、酱褐釉等五种。其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水较薄,一般是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为主。笔架山的窑火盛于宋,熄于元初;继起的是西郊的“枫溪窑”和饶平的“九村窑”。
从中世纪开始,海上的“陶瓷之路”取代了沙漠的“丝绸之路”,到了宋代我国出口的陶瓷,福建和广东瓷窑的制品占一半以上,而在广东窑的产品中,潮州宋窑的份额大,质量高。潮州人使用龙密和阶级窑烧瓷,大量生产精致的陶瓷工艺品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等国家,成为广东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和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潮州宋窑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2.天后宫(妈祖庙、天妃庙)
天后宫 (妈祖庙) 是东南沿海地区船家祈求海神保护的场所,也是海上活动的文物遗迹,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潮汕地区从事海上活动的情况。明代饶平人陈天资撰写的《东里志》是记述潮州的南澳岛和柘林湾一带的民间史书,该志载:“天后宫,一在大城东门外,一在柘林守备营后,一在深澳,宋时蕃舶建,时加修理,晏总兵移建于海岸,凡航海者谨事之。”我国东南沿海,宋代以后天后宫是航海事业的象征,南澳岛和柘林湾在宋时已有供航海者祈拜的天后宫了,而建设天后宫的蕃舶则是“国人出洋船舶”。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谓“以市舶为夷舶,而以商舶为华商出洋之舶,亦称番舶。”由此可见,建造深澳港天后宫的,应是宋代航行国外的潮州船户了。
潮汕地区天后宫规模最大的是澄海樟林的妈祖新宫,占地十亩,规模宏大,乾隆五十六年 (1791) 建成。此庙前身为明万历八年 (1580) 所成的一间小规模的妈祖宫。在清中期樟林港成为潮州地区最大的港口,因此而改建为大庙,以满足出海人数增多香火鼎盛的需要。还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 建于港西侧的风伯庙,是典型的潮汕二进阶山顶建筑,与祠宇并连,显得开阔壮观,既祀天后,又祀风伯,体现海港特色。现汕头市区内有老妈庙,又称妈庙,是汕头未开埠前由夏岭村村民所建,妈屿岛上则有新旧两座天后庙,香火历久不衰。此外,在潮阳后溪亦建有天后庙。
3,红头船
1723 年,清政府规定各省商、渔船要有各自标志,并进行审批、登记、发牌,官府随时派兵船巡海稽查。为此,广东商船大桅上部及船头均涂红漆,福建船涂绿漆,浙江船涂白色,以便识别,故有“红头船”、“青色龟”之称。“红头船”的特点是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远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载重量为 150 吨~200 吨,配备船员 20~30 人。1972 年,澄海东里和洲村河滩出土一艘“红头船”残骸,长 28 米,船舷板上有标记:“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字双桅壹佰肆拾伍号蔡万利商船”等字,可以推知当时在潮州府注册的双桅海船,至少有 145 艘之多。1971 年在东里南洲还出土过一艘“红头船”,身长 39 米,宽 13 米,有 49 片壁板,船上设五层舱房,船的木料为泰国楠木,使用铜钉拼制,船上还有瓷器和铜钱,应是用于远洋贸易的商船。樟林港是古代潮汕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可以说是“红头船”重要集结地、是“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当时移民海外户数占全乡户数的 26.5%。泰王郑信之父、澄海华侨富商郑达 (镛)正是雍正初年从樟林南渡暹罗谋生的。“红头船”给当地百姓造福不浅,故有民谣:“泮船到,猪母生,鸟仔豆,缠上棚。洋船沉,猪母眩,鸟仔豆,生枯蝇。”这首民谣反映了“红头船”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道出了对海外贸易交往的期望。汕头开埠之后,“红头船”逐渐为轮船取代,樟林也因韩江泥沙淤积,成为内陆埠市。1986 年当地政府在樟林古港遗址建起了纪念亭,已故散文家秦牧写了碑记。
1980年 4月5 日和 26 日,新加坡邮政厅发行了一套“早期船只历史”的普通邮票,其中有一枚面值 1 分的图案是“广东省红头船”。泰国澄海 (林) 东 (陇) 区联谊会将“红头船”作为会徽的图案。为了纪念“红头船”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不朽的历史功勋,曼谷王朝拉玛三世制作了一台红头船模型存放在岩尼瓦。
总之,潮汕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潮汕地区以至整个粤东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宣传和开发利用,对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宣传和开发利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点小、分散、不耐看的问题。建议在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将粤东地区海上丝路相关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近期,主要是用小册子、地图、图片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以进一步提高粤东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知名度。1994 年8月,汕头大学曾经召开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影响很大。将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的海外华人、海外交往、海外文化传播等历史文化古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地开发利用,如潮人“过番”东南亚潮人,将会形成吸引力和一定的文化旅游市场。当然,各级政府还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粤东地区海上丝路相关文物古迹的发掘、保护和维修工作。
潮州著名的“百窑村”始于唐,盛于宋,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唐窑集中在北郊,已能生产精美的青瓷器,代表作是现藏于潮州市博物馆的青瓷四花瓣口大碗,属“梅子青”釉色,开冰裂纹片,与著名的哥窑相仿。宋代的潮州瓷窑主要分布在城东及城西郊地,尤以韩江东岸的笔架山瓷窑最为密集,是宋窑的集中地。当年在笔架山的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窑场绵延两公里,窑地鳞次栉比,号称“百窑村”;每当瓷窑点火生产,呈现“百窑相连薪火旺,东岸窑火映天红”的壮观场面。在绵延两公里范围内古窑遗址和瓷片遍布,因而被写过《中国古代窑址》的斐利称为中国窑址之最。笔架山窑,有“水东中窑”、“白瓷窑”和“百窑村”之称,被誉为“宋代广东的瓷都”,其产品不但行销国内,还远销国外。从出土的瓷器来分析,宋、元两代潮州产的瓷器主要是青白瓷 (影青)、青瓷和白瓷;主要有日用瓷及工艺瓷两大种类,产品也颇具特色,有釉质晶莹、润泽,釉水薄的特点,还有饰纹、雕刻和镂空的工艺技术。产品有碗、盏、盆、钵、盘、碟、杯、灯、炉、瓶、壶、罐、盂、粉盒、佛像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釉色可分为白釉、影青釉、青釉、黄釉、酱褐釉等五种。其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水较薄,一般是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为主。笔架山的窑火盛于宋,熄于元初;继起的是西郊的“枫溪窑”和饶平的“九村窑”。
从中世纪开始,海上的“陶瓷之路”取代了沙漠的“丝绸之路”,到了宋代我国出口的陶瓷,福建和广东瓷窑的制品占一半以上,而在广东窑的产品中,潮州宋窑的份额大,质量高。潮州人使用龙密和阶级窑烧瓷,大量生产精致的陶瓷工艺品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等国家,成为广东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和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潮州宋窑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2.天后宫(妈祖庙、天妃庙)
天后宫 (妈祖庙) 是东南沿海地区船家祈求海神保护的场所,也是海上活动的文物遗迹,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潮汕地区从事海上活动的情况。明代饶平人陈天资撰写的《东里志》是记述潮州的南澳岛和柘林湾一带的民间史书,该志载:“天后宫,一在大城东门外,一在柘林守备营后,一在深澳,宋时蕃舶建,时加修理,晏总兵移建于海岸,凡航海者谨事之。”我国东南沿海,宋代以后天后宫是航海事业的象征,南澳岛和柘林湾在宋时已有供航海者祈拜的天后宫了,而建设天后宫的蕃舶则是“国人出洋船舶”。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谓“以市舶为夷舶,而以商舶为华商出洋之舶,亦称番舶。”由此可见,建造深澳港天后宫的,应是宋代航行国外的潮州船户了。
潮汕地区天后宫规模最大的是澄海樟林的妈祖新宫,占地十亩,规模宏大,乾隆五十六年 (1791) 建成。此庙前身为明万历八年 (1580) 所成的一间小规模的妈祖宫。在清中期樟林港成为潮州地区最大的港口,因此而改建为大庙,以满足出海人数增多香火鼎盛的需要。还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 建于港西侧的风伯庙,是典型的潮汕二进阶山顶建筑,与祠宇并连,显得开阔壮观,既祀天后,又祀风伯,体现海港特色。现汕头市区内有老妈庙,又称妈庙,是汕头未开埠前由夏岭村村民所建,妈屿岛上则有新旧两座天后庙,香火历久不衰。此外,在潮阳后溪亦建有天后庙。
3,红头船
1723 年,清政府规定各省商、渔船要有各自标志,并进行审批、登记、发牌,官府随时派兵船巡海稽查。为此,广东商船大桅上部及船头均涂红漆,福建船涂绿漆,浙江船涂白色,以便识别,故有“红头船”、“青色龟”之称。“红头船”的特点是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远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载重量为 150 吨~200 吨,配备船员 20~30 人。1972 年,澄海东里和洲村河滩出土一艘“红头船”残骸,长 28 米,船舷板上有标记:“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字双桅壹佰肆拾伍号蔡万利商船”等字,可以推知当时在潮州府注册的双桅海船,至少有 145 艘之多。1971 年在东里南洲还出土过一艘“红头船”,身长 39 米,宽 13 米,有 49 片壁板,船上设五层舱房,船的木料为泰国楠木,使用铜钉拼制,船上还有瓷器和铜钱,应是用于远洋贸易的商船。樟林港是古代潮汕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可以说是“红头船”重要集结地、是“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当时移民海外户数占全乡户数的 26.5%。泰王郑信之父、澄海华侨富商郑达 (镛)正是雍正初年从樟林南渡暹罗谋生的。“红头船”给当地百姓造福不浅,故有民谣:“泮船到,猪母生,鸟仔豆,缠上棚。洋船沉,猪母眩,鸟仔豆,生枯蝇。”这首民谣反映了“红头船”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道出了对海外贸易交往的期望。汕头开埠之后,“红头船”逐渐为轮船取代,樟林也因韩江泥沙淤积,成为内陆埠市。1986 年当地政府在樟林古港遗址建起了纪念亭,已故散文家秦牧写了碑记。
1980年 4月5 日和 26 日,新加坡邮政厅发行了一套“早期船只历史”的普通邮票,其中有一枚面值 1 分的图案是“广东省红头船”。泰国澄海 (林) 东 (陇) 区联谊会将“红头船”作为会徽的图案。为了纪念“红头船”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不朽的历史功勋,曼谷王朝拉玛三世制作了一台红头船模型存放在岩尼瓦。
总之,潮汕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潮汕地区以至整个粤东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宣传和开发利用,对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宣传和开发利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点小、分散、不耐看的问题。建议在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将粤东地区海上丝路相关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近期,主要是用小册子、地图、图片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以进一步提高粤东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知名度。1994 年8月,汕头大学曾经召开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影响很大。将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的海外华人、海外交往、海外文化传播等历史文化古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地开发利用,如潮人“过番”东南亚潮人,将会形成吸引力和一定的文化旅游市场。当然,各级政府还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粤东地区海上丝路相关文物古迹的发掘、保护和维修工作。
文献资料来源: 2008年5月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顾涧清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