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南海I号宋代沉船,从发现、出水到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安放,历时十年有余,自始至终都是世界性的新闻大事,因为这条沉船,是迄今世界海上出水历史文物中,历史最早、体积最大、文物最多、保存最好、价值最高的文化遗存。由于其是从事中外贸易的商运货船,因此具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性质;而且其文物以瓷器为主,代表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的特点;尤其是以往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多是海岸文物,海中实物甚少。所以,2003年9月项目组对其考察时,我为其作了“海上敦煌在阳江”的题词。从此,南海I号有了“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和代号。我作此定位的依据是:陆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最多的是甘肃敦煌,约有6万件,故甘肃敦煌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文物中心和文化标志;而阳江南海I号沉船中的文物,估计有6万~8万件之多,又是具有海上出水文物的“五最”优势,堪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中心和文化标志,故称“海上敦煌”。由于当时《阳江日报》报道南海I号是“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并在网上传播,被正在中山大学举办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培训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知道了,便托人找我引领,于2004年元旦前往阳江考察。当他们认真观看了南海I号少量出水文物和听取介绍之后,当即表示“世界少有”,并认同“海上敦煌”的定位。2004年5月,著名的海洋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原台湾“教育部长”兼成功大学校长吴京教授知悉并打电话到中大,请我邀请他来考察南海I号,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我陪他到阳江考察。结果他对南海I号的评价更高,认为“世界海洋史要由此改写”;接着他在中山大学对研究生作报告时又讲到,南海I号与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高峰。所以这无疑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一大“星座”。稍后发现和出水的南澳县“南澳I号”明代沉船,也有相近的文化遗存和影响,应当属这一同类“星座”。
文献资料来源:2015年3月   《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的曲折外贸之路》
作者:黄伟宗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