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华彩乐章
广东是一个海洋文化大省,十三行是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华彩乐章。封建末世,元、明、清各朝的“禁海”行为,扭曲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但十三行不仅沿袭了唐、宋的海商法,使之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贸易特区,而且,更成为大航海时代先进科学与先进文化进入中国的可贵通道,成为中国民商的主要发源地,十三行行商,不仅为中国的外贸,更为引进先进的经济思想文化,并成为中国最早的跨国公司或财团,乃至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子银行” 。对于今天,无论于经济史、金融史、外贸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追溯广州作为海上丝路始发港的历史,我们便不难找到其作为文化名城的历史底气。那便是敢于敞开胸怀、海纳百川,始终坚持一种开放的态势。开放,是广州作为座世界文化名城之魂--这也正是它区别于过去任何一个内地城市的地方,进而言之,十三行, 又更是近代区别于中国沿海城市的所在。没有十三行,在清代便没有73年梯度开放,也没有“一口通商”85年中硕果仅存的对外联系的“气孔”,也没法奠定了日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的启蒙思想的基础。至于西关的时尚,包括开设医院、开放学校、翻译书籍、编辑报纸等,已无须一一道来了。
因此,十三行,无疑是广州的文化名片,是广州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一大标志。在建筑上,它开启了广州中西合璧结构风气之先;在思想文化上,更借此传播了外来的启蒙主义、人文主义观念。
纵观中国一部海上丝路的外贸史,开海--禁海--开海--禁海,循环往复,从“绝对的海禁时代”( 梁启超语),到“一口通商”,再到“五口通商”,近年来,愈发引人注目的,则是“一口通商”前后的“十三行”。其之引人注目,是因为这么一个独特的外贸机制,在2000年的外贸史上,占有约五分之一长的时间,即从明嘉靖年间至清咸丰年间近400年,而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几乎是从葡、荷、英相继称雄海洋始,至苏伊士运河开凿的前夕。十三行在这么一个世界大背景下,几乎独占中国对外贸易约3个世纪,期间又有多少历史症结须解开,多少经验可借鉴,多少功过应评说。难怪日本学者在翻译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时称:“余欲从中国商业与中国商人之究明,而致力于解释中国得以保持四千年生命之故”,上升到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历史高度上来破解“十三行”商贸之谜。
毫无疑义,十三行在中国海上丝路外贸史上有着极为丰富的经济、文化内容。它的发掘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而言,更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是一面非常难得的历史之镜,我们应从中汲取到厚重、丰硕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全方位展开对十三行的研究,从多角度切入,已是当务之急。十三行,是广东经济史的一大亮点,更是广东对于全国而言的一块历史文化的名牌,擦亮它、打磨它,对于广东这么一个经济强省,更上一层楼,成为文化强省,其意义非同小可。的确,十三行的价值怎么高估也不为过,这么一个历史的专有名词,它蕴涵有时间、空间、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广泛的内容,横跨有从广东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文、经济、地理、城市建设的重大节点:海上丝绸之路、官商与民商、锁国与开放、社会的转型、文化的传承与扬弃等等,须展开的研究层面非常之多。
把十三行的时间跨度,置于世界历史的演进上,无疑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其时的欧洲,刚刚走出了中世纪,由神的时代走进英雄的时代,启蒙主义、人文主义兴起,工业社会、航海事业迅速发展;而在中国,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因改朝换代遭到了扼杀,游牧民族却视封建的农耕文明为先进楷模,从而视商贸为末流,与世界的大发展发生抵牾,却又不能不借助外贸支撑国家经济--连赔款也要让十三行支付,这种历史的错位,势必诱发社会的阵痛。
这么一个商业群体,提供了多少近现代的思想观念:在当时封建极权统治之下,十三行的存在,当为国门所开的一条缝隙,其与贡舶贸易相左的商品平等交换、互惠互利的自由贸易,势必带来世界上先进的思想、文化,对天朝上国的体制予以相应的冲击,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打下了基础,对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与之伴随的还有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物质文明等等。
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来的历史,无疑始终是“走出去、 引进来”的双向互动。
在康熙决定解除海禁的前几年,即1681年,与康熙同时期的法国君主,有“太阳王”之称的路易十四由于法国科学院派人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其地理并绘制航海地图,则已在酝酿如何与中国皇帝联系了,也正是康熙宣布开海贸易的同一年,即1685年,“ 太阳王”终于派出了第一个科学传教团来中国,这个使团正是由日后在中国赫赫有名的神父洪若翰、白晋、张诚等组成,他们都“入乡随俗”,起了个中国名字。这一年的三月,他们带着“ 太阳王”授予的测量仪器于布雷斯特出发,两年后,他们奉康熙之命,到了北京,其中,张诚、白晋就留在了康熙身边,成了康熙的老师。
而康熙在东方,也同样具有“太阳王”的辉煌。他与路易十四一样,都是冲龄即位,而且,全凭自己的雄才大略与过人的智慧,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国家走向了鼎盛--这边 是康熙盛世,那边,则成为欧洲的强国,欧洲的科技文化中心。
白晋在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返回法国,给“太阳王”带去了康熙的礼品,其中包括一些中国的经典与科学著作(共49卷)。其中包括《诗经》、《论语》等。很快,不少著作被译成了法文,有的,成了反对神学,推动启蒙的思想武器。孔子的学说,成了他们如饥如渴学习的内容。
正如法国当代学者所说:“在18世纪,大家实际上是目击了一场信息的反向流动,主要是欧洲向中国学习。”-“发现和认识中国,对于18世纪欧洲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正是这种哲学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写上了法国大革命的旗帜。
而中国的“开明君主制”,对欧洲如莱布尼兹、伏尔泰等大思想家,亦不无影响。
无疑,十三行300年,是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间的华彩乐段,它色彩斑斓,令人目眩,迄今仍余音绕梁。
只是,对这十三行的300年,我们究竟了解多少?
仅仅是行商们富可敌国的财富么?
而他们不仅毁家纾难,购买军舰、水雷与火炮,去抗击英国侵略者,他们远渡重洋,到达正处于工业革命当中的欧美,他们带来了最早的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思想,他们才是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中国.....有多少人知道?
尤其是他们建立的全球性的金融网络、投资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西方工业革命的资本支撑,他们早在16世纪初便是大帆船时代众多外国商船的大股东或实际上的管理者,他们早早对期票等今日中国大多数人还不熟悉的东西烂熟于心——对于刚刚开放民间金融的中国,他们几百年前的“影子银行”已先进得多了:对于这些,我们差不多是一无所知。
当我们要重建海上丝绸之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他们已有过的奋斗与辉煌,当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怎样的鞭策?
著名学者吴晗说过,十三行,是中国从团关政策向“五口通商”转变的枢纽。
进一步,我们当可以说,十三行,正是中国从古代进入近代的入口,是从封建的朝贡贸易体制向近代的商品贸易或市场体制转变的关键。
而这一转变之艰苦,之曲折,非人们所想象。
为了揭示这一艰难的历史转折,我们才有了这部作品。
人们不难从目录中发现,这300年,前100多年选取的历史转折,仅有1557年,而后100年的历史转折,也只有1784年与1857年。
当中,不到100年,却有1685年、1717年、 1736年、1757年。
为何当中这73年,竟会有如此之多的“历史转折”?
其实,一眼可以看出,其间的反复实在是太多了,开了又禁,禁了又开,开了再限,内中的曲折,谁能说得尽?
要把握住十三行,要真切了解清朝禁海到开洋,又从开洋至限关的政策演变的大起大落,无疑须抓住这个73年,可以说,这才是整个十三行研究的枢纽,是禁--开--限演变之历史的枢纽之枢纽,解开了它,方可能解开整个清代外贸之谜、掂量出整个清代十三行的存在价值与历史含量。
之所以提炼出8个转折点,作者之苦心则在于:
无论如何,应该用历史进步的、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些曲折与反复,要有自信,几百年前,行商已经走得那么远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可以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民间金融开放竟不如当日,300多 年我们究竟前进了多少?
这不仅仅是居安思危的所谓危机意识。
抓住这8个历史转折,当照彻我们今天,令大海铺路,通向未来!

文献资料来源:2015年3月   《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的曲折外贸之路》

作者:黄伟宗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