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起点,200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海上对外贸易最大的和重要的港口。这与广州的地理、经济、政治的优异条件不无关系。
首先,广州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广州位于北纬 20°08’、东经113°17的交叉点上,居广东省海岸线 4300 公里的中央,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地当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和澳洲之间海上航路之要冲,可就近与世界各国交往。从广州至亚丁港海路9836海里,比泉州、宁波、上海等东南各港口近得多。因此,自秦汉以来,便开辟了广州到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航线,当时称为东西洋航线。从广州港出发,往东南可到吕宋(菲律宾),往西经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可到达东非各国。广州港又是近海河口港,港口建于珠江岸边,离珠江海岸 80 海里,海水涨潮直达广州市区。由于广东雨量充沛,使珠江流域的平均流量达每秒 11600 立方米,全年流入海中的总水量平均达 3649 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而超过黄河7倍以上。广州港口航运具有水位深、流量大,不淤浅的优越性。
广州面临热带海洋,气候受亚洲季风支配。陆地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天气差别极大。每年3至8 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猛吹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谓之夏季风;自9月至翌年2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猛吹北风、西北风,谓之冬季风。由于夏季气压比冬季梯度小,所以平均风速也较小。从全年看,各月平均风速一般每秒 1.7~2.1 米,年平均每秒1.9米。广州古代帆船开往南洋、印度洋、东非、西欧以及拉丁美洲各国贸易,完全依赖于此种季风气候。而来自南洋和西洋各国的帆船,每年夏季借西南季风驶来广州,再由广州转到东南沿海的漳州、泉州、宁波一带,以及琉球、日本长崎等地;次年秋冬,又借东北季风返航。这样,利用季风风力,一年往返-次,随风顺流,给广州港市的开发以得天独厚的恩惠。
其次,广州有着广阔的多层次的经济腹地。广州借助地处西、北、东三江入汇水道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层经济腹地。珠江三角洲原是一个古老的大海湾,其间岛屿无数,后因三江长年夹带大量泥沙沉积于海湾内,从三江各自不同的流向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植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有利于水稻、蚕桑、甘蔗、水果、花卉、蔬菜等喜温作物和塘鱼的生长。所以,早在东汉末年,珠江三角洲的种桑养蚕业就已相当发达。到了唐懿宗时代,已把种桑养蚕和池塘养鱼结合起来。中经宋元两代的发展,到了明代,已发展成为“桑基鱼塘”的生产格局,形成了桑叶养蚕,蚕屎、蚕蛹喂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蚕——鱼——桑的生态良性循环,出现了“蚕壮鱼肥桑茂盛,塘肥桑旺茧结实”的生产局面,为广州、佛山等丝织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时,由于西、北、东三江交汇于广州,西、北、东三江流域地区以及西江上游的云、贵、川、湘等内地自然又构成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层和外层经济腹地,从而为广州的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充足的资源。
再次,封建政府对广州的对外贸易实行特殊政策。纵观中国对外贸易史,从秦汉至元朝政府均采取对外开放贸易的政策。明清两代虽曾一度实行海禁政策,但明清政府仍对广州实行特殊政策,准许外国商人到广州贸易。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政府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后,仅允准广州粤海关对外贸易,并对外商实行减税或免税政策,从而使广州成为得天独厚的中国“一口通商”港口,使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长盛不衰。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6月   《辉煌的广州》

作者:陈纪萱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