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北京路十字形传统轴线 严控新建筑高度和色彩
多个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布

文德南、人民南、海珠中、光复南、北京路、宝源路、宝华路、昌华大街……近日,多个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完成征求意见公示,经广州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审议、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布。

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中,基本都提到注重非遗保护与文商旅融合发展,但各有侧重点,如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要求保护传统挑水巷格局;光复南的保护规划则提到,条件允许时建议恢复西濠涌历史水系。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文德南 逐步迁出大型商贸批发市场

文德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东至槐花前街、德政南路,西至北京路(南段),南至珠光前街、珠江园,北至文明路,面积18.1公顷。片区以居住和商业服务功能为主,兼有文化体验功能,未来将保留传统特色商业,改善人居环境,限制商贸批发市场的进入,逐步迁出大型商贸批发市场。

保护规划提出,保护城垣遗址格局和历史水系格局。对于已消失的宋代东中西三城城垣所在地文明路、明清新老两城城垣所在地万福路以及文明门等城门遗址,在原址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的历史信息,通过主题广场、绿地、文化径等多元方式展示相关历史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考古发掘对遗址进行多种方式的展示利用。对于玉带濠、清水濠和玉带河等历史水系线位,在原址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的历史信息,通过道路铺装、绿化、文化径等多元方式展示相关历史文化。

人民南 保护传统挑水巷格局

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以人民南路为主干,范围南至珠江岸线,北至上下九路口,西至后冲街,经故衣街、十三行路,至康王路、人民桥,东至天成路、仁济路,面积41.8公顷。片区以商业和文化产业为主,在职能调整方面将逐步疏解传统商贸批发市场的现货批发交易属性及仓储物流的属性,增加商务办公和商业文化等职能,加快传统商贸批发向创新创意、品牌展示功能的升级转变。

保护规划提出,要保护街区主要轴线的人民南路,保护状元坊和周边传统街巷形成的格局,保护安业里片区内与珠江垂直的传统挑水巷格局。要保护并提升西堤珠江沿线建筑风貌和景观,打造能展现广州商贸文化的公共节点。保护状元坊的建筑肌理,提升业态,打造商贸文化展示节点。

海珠中 非遗保护与文商旅融合发展

海珠中历史文化街区南至观绿路(包括南沿街建筑),北至光塔路,西至人民中路,东至进步里、南濠街,规划范围22.56公顷。片区以商业、居住为主,将逐步疏解与街区保护发展不相适应的批发交易及仓储物流功能,增加商务办公、公共服务、居住休闲等职能,加快向创新创意、文化展示功能的升级转变。

保护规划提出,要保护海珠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非物质文化,包括德心酒家等老字号和传统商业氛围;以黄少强、商衍鎏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妙吉祥室为代表的满族文化以及基督教锡安堂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空间等。鼓励非遗保护与文商旅融合发展。

光复南 条件允许时建议恢复西濠涌历史水系

光复南历史文化街区是以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区和十三行服装商贸业为依托,是具有浓郁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的传统居住街区。范围南至十三行路、杉木栏路,北至德宁里、万钟首约,西至怀远驿、康王南路,东至后冲街、故衣街,面积17.06公顷。片区以商业、餐饮业为主,随着街区功能定位和职能转变,将逐步疏解人口。

保护规划提出,要保护并提升光复南路、杨巷路、和平东路、桨栏路沿线建筑风貌和景观,打造能展现广州商贸文化的公共节点。严格保护街区现存的15条麻石板街巷铺装,不宜移除或覆盖,有条件的宜逐步恢复麻石板路样貌。针对现状已经消失的西濠涌历史水系,条件允许时建议恢复;不能恢复时,建议保护已形成的空间,增加标识历史水系的信息。

北京路 严格保护千年古道真实性

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北至广卫路、南越国宫署遗址北界,西至吉祥路,经北京路中段西侧建筑、西湖路、惠新西街、清源巷,南至大南路、文明路,东至府学西街,经城隍庙东侧、长胜里、朝天坊,规划范围面积为22.17公顷,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也是古代中轴线的集中见证地。

保护规划提出,要严格保护十字型传统轴线,包括南北向的北京路古代中轴线和东西向的中山路发展轴线。严格保护北京路千年古道真实性,严格控制轴线沿线的街道界面的尺度、风格和连续性,禁止广告牌、招牌覆盖传统骑楼立面;禁止移除街道内的大树;提升两侧建筑功能和街道景观品质;打造北京路千年历史文化展示轴,鼓励多样化发展。中山路发展轴线则控制骑楼街风貌。严格控制沿线新建建筑体量、高度、骑楼尺度、色彩,与传统骑楼街风貌充分融合,注重骑楼界面连续性和步行环境的连续性。

宝源路 “文商旅”相结合

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以宝源路为主干,范围南至逢源中约,经逢源东街、宝贤坊至莲塘二巷,北至逢源北街、宝源正街,西至龙津西路,东至宝华路,总面积9.53公顷。片区以传统居住、特色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主,是展示与传承地域特色及传统西关文化的历史街区。

保护规划提出,宝源路沿线地块可采用“文商旅”相结合方式,设置文化体验、商业零售、特色餐饮、精品旅馆等功能。其余地块以“微改造”模式保护和活化历史资源,在不影响原居住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居民结合传统民居,发展特色商业,兼容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

宝华路 延续老城街巷步行为主的现状

宝华路历史文化街区以宝华路为主干,范围南至十六甫二巷、连登横巷,与上下九—第十甫路历史文化街区相接,北至长寿西路,西起宝华路,东至宝华大街,经观音大街、文昌南路、十六甫东街、宝华南二巷至翁源巷,总面积7.93公顷,以传统居住、特色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主,是广州传统内街市场与商业街并存的典型代表。

保护规划对老城现有街巷空间进行梳理与优化,延续老城街巷步行为主的现状。严格保护街区内13条传统街巷、17条麻石板街巷的宽度、铺装及街巷风貌。延续街巷的慢行功能,打造兴贤坊、宝华中约、宝华正中约、十六甫北街—观音直街、十六甫东街、西关涌沿线6条慢行街巷。

昌华大街 建立民间文学与物质空间的联系

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北至逢源中约,东至恩宁路,西南皆以昌华涌为界,总面积6.05公顷。片区以传统居住、特色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主,是西关建设时间跨度较大的高级住宅区,可谓广州近代住宅的活体博物馆。

保护规划提到,要结合粤剧名伶靓少佳、郎筠玉、千里驹旧居,港台功夫演员张翼旧宅等,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同时,建立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和历史名人故事与物质空间的联系。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闲置公房、公园广场等空间引入文化展示、文化体验的活化利用功能。

文献资料来源:2023-10-12   新快报-A03

作者: 陈慕媛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