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越秀老街深巷 感受千年海丝文化
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广州孕育出独特的海丝文化气息。越秀区作为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市中心,更沉淀出深厚的海丝文化,一处处遗址、一件件文物、一个个路名,都见证着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彩旖旎。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更好地传承传播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10月13日至17日,越秀区举办2023年海丝文化节。借此机会,记者带你走进散落在越秀区内那些记录海丝故事的地名,在与历史的交汇中感受千年海丝文化的魅力。



越秀是海丝古韵的见证者

“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越秀区作为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市中心,是海上贸易的重要目的地和集中地,也是推动和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节点。秦汉时期开始,大量的珠玑、宝货、丝绸、陶瓷、茶叶、香料从这里流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唐宋时期的市舶使、市舶司,再到清代的粤海关,掌管中外贸易的机构几乎都位于今越秀区辖内。两千多年来,越秀广迎八方来客,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丝绸之路重地。

201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广州有6处史迹入选,其中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光孝寺5处都在越秀,这些文物古迹、艺术瑰宝所处的道路,也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向世人诉说着千年商都核心的辉煌历史。



光孝路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越秀区有一条光孝路,光孝路上有一座光孝寺。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光孝路在市政府之西,北起光孝寺,南至中山六路,与净慧路相交。因位于光孝寺前而得名,原名光孝街,1930年扩建马路,改称光孝路。长360米,宽9米,沥青路面。

光孝路因光孝寺而得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孝寺有“岭南第一古刹”之称,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禅寺。古时外国僧人到中国传法,这里是第一个“驿站”,由海路去天竺取经的中国僧人,这里也是他们的“始发地”。

在民间,流传着“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俗语。回溯两千多年前,光孝寺址初为西汉第五代南越王赵建德未登位时的府第。据《广州越秀古街巷》记载,三国时,这里成了吴国骑都尉、名学者虞翻被贬岭南时的住所。他在此讲学约十年,并遍植苛子树,因此人们称作“虞苑”“苛林”(后称诃林)。虞翻去世,其家人捐宅为寺,起名制止寺,以后此寺多次改名,直至1151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从此一直名光孝寺。

光孝寺有很多传说,其中六祖慧能在此寺的“风幡论辩”广为人知。寺内还有不少珍贵文物:始建于东晋时的大雄宝殿,南汉东铁塔、西铁塔,明代大铜钟等。南宋初评“羊城八景”时,光孝寺以“光孝菩提”景名入选。

如今的光孝路,又是一番怎样的光景?秋日午后,记者从中山六路转入光孝路,这里没有主干道的繁华喧闹,却有着满满的烟火气。朝天小学、思媛幼儿园矗立其中,每天放学时分能听到孩童的欢声笑语;早餐店、水果店、花店应有尽有,售卖声、议价声在耳边萦绕,好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值得一提的是,光孝路上有一条井边巷,这里是北宋文豪苏轼客寓广州时曾居住过的地方,短短的巷子在无声记录着那段文人佳话。



光塔路

一塔见证千年商贸史

“珠水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这副对联中的“塔”指光塔。回望千年前的广州,这座白塔离珠江河北岸不远,白天悬旗,晚上点灯,兼有为船舶引航的航标塔功能,外国商人见此,便知已到羊城。后来,人们还将其所处的街道(马路)取名光塔街(光塔路)。

光塔路在市政府西南,东连朝天路,西接人民路,其间与海珠中路、纸行路相交。光塔路得名于怀圣寺内的光塔,怀圣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铭刻着羊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印记。广州从唐代开始,便在城西的外侨聚居区域设置“蕃坊”,为的是促进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光塔辉映 广府福地——光塔街道史话》一书提到,唐代,沟通亚非两大洲的“广州通海夷道”已形成。唐宋年间,“坡山古渡”码头(今惠福路一带)是船舶停靠和货物上落的繁忙港口。其西,为宋代外舶停靠的主要内港码头——西澳。

蕃舶停靠引来外侨的聚居,而怀圣寺光塔的建立更促成今光塔路一带外侨聚居区域的形成和扩大。为了加强管理,于是设置“蕃坊”。“蕃坊”的大约范围,以怀圣寺为中心,南抵今惠福西路,东临今米市路、朝天路,西至今人民中路,北到今中山六路。为了兼顾侨商利益,蕃坊内设“蕃市”,供外侨自由交易。并由地方政府兴办“蕃学”,供外侨子弟学习中国文化。

《广州越秀古街巷》对光塔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位于怀圣寺内,高36米,塔体为圆柱形,下大上小,以石条为塔基,青砖为塔体,外观洁白光滑。塔内不分层,塔芯与塔体内壁均有右旋梯级通向塔顶。塔体上部有一个平台,平台周边建有墙栏。塔体上下共开设10个长方形窗口。从塔基到顶盘高26米,共153个阶梯。

今时今日,再次行走在光塔路上,很难想象昔日这里竟是一片汪洋大海。虽然如今已见不到“汉蕃万家”的盛况,沧海也变成了桑田,但怀圣寺内的光塔成为海丝文化的无声见证者。如今,光塔路一带还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这里居住着汉族、回族、满族、壮族等多民族居民,民族融合和多民族文化成为光塔街的一大特色。

北京路

2000多年从未改变的城市中轴线

不到北京路,不识广州城。广州,是远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北京路是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的古中轴线。北京路南起沿江中路,北止广卫路,长约1400米,宽约20米。根据广州民政记载,清代时由北往南依次称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和永清街。1920年扩建为马路,统一名称为“永汉路”(“永汉电影院”的名称由此而来)。后为纪念胡汉民,改名为汉民路。1950年复称永汉路,1966年更名为北京路,寓意广州人民拥护党中央,向往首都北京之意,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北京路是广州著名的繁华商业街,交通便利。在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里,北京路步行街总客流达380万人次。

2002年6月至7月间,北京路中段出土自唐代直到民国时期层层叠压的十一层路面,分属唐、南汉、宋元、明、民国五个历史时期。古道遗迹原地保留,经清理分为两段陈列,用玻璃覆盖,供游人参观,见证着北京路的千年繁华。

在北京路北段东侧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之一——南越国宫署遗址。宫署遗址内埋藏着秦代到民国的历代遗迹遗物,表明这里不仅是南越国、南汉国的王宫所在地,也是历代郡、县、州、府的官衙所在地,是广州20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其中南越国的遗迹包括宫殿和御苑两部分。在御苑地下3~5米处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150米,已发掘4000平方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布黑色卵石。东头有弯月形石池,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还发现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汉代宫署园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例。南越国宫署遗址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现存年代最早的园林遗迹,是岭南园林的源头。

如今,游客来到北京路不仅能感受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还可看到花城人民世代相传的民俗——花市。每年除夕前,越秀区都会在北京路、西湖路一带举办迎春花市。根据《越秀史稿》记载,除夕花市发源于藩署(布政司)前承宣街、双门底(今北京路)一带。清著名文学家朱次琦有诗云“苎衣蒲篷妙年华,约买承宣坊下花”。当中的承宣街,即今北京路北段。而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前的非遗文化街区,则可以体验一个永不落幕的新春花市。

玛瑙巷

昔日玛瑙饰物店成行成市

说起玛瑙,大家会想到玛瑙项链、耳坠、手链等装饰品。在越秀区中山六路南侧,就有一条以“玛瑙”命名的巷子。傍晚时分,行走在玛瑙巷上,看着两旁的建筑和树木,思绪不由得飘远……一千多年前,这里也曾声名显赫,南来北往的商人熙熙攘攘,热闹无比。玛瑙巷,究竟有着怎样一段“古”呢?

《广州市地名志》记录,玛瑙巷在市政府西南,中山六路南侧,南接光塔路,因唐代阿拉伯商人在此售卖玛瑙而得名。如今,此处多为居民住宅。

据《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二集)记载,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广州已居于全国外贸中心地位。此时,广州的远洋航线世界闻名,因此不少外商来往于广州。

自晋代起,已有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商居住在广州。唐代,广州官府在城西设立“蕃坊”,当时阿拉伯商人在此设点摆卖货品,其中专卖玛瑙饰物的商店最受追捧,于是这类时尚饰物店成行成市,后来人们称这一带为玛瑙巷,其名一直流传至今。

历经时代变换,现在的玛瑙巷已经不再有专卖玛瑙饰物的商店了,巷子上有苏鸣一旧居,周边还有不少居民住宅和售卖日常用品的小商店,充满市井气息。虽然褪去了往日的锦衣华服,化作内街小巷,但玛瑙巷却多了几分生活的味道。你听,居民楼下,几位长者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寒暄;你看,不远处,是接送孩子放学回家的婆孙二人;你闻,不知从哪户人家的窗户飘来一阵饭菜香,直抵鼻腔……

“我以前就听朋友说起过玛瑙巷的得名由来,虽然现在周边已经不再有卖玛瑙的商店了,但却很有生活气息。”住在附近的街坊刘小姐说,这里还有咖啡店,吸引年轻朋友的注意。记者也曾前往“探店”,发现确实有不少慕名前往“打卡”的年轻人。午后时分,约上三五好友,点上一杯咖啡,就可以畅谈言欢,共叙情谊。

文献资料来源:2023-10-14   信息时报-A04-A05

作者:张玉琴 黄丽霞 徐敏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