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直街的传说
很早以前,西山脚下,司马涌东边有一条住着五、六十户人家的高家村,村民们以打渔耕种为生,过着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明末崇祯年间,高家村病疫流行,村民疴吐、肚泻、抽筋……高家村一片凄凉景象,神仙李铁拐、吕洞宾云游路过也摇头叹息:“妖邪薰天,人烟必减了”。
该村有位名叫李伟洪的老药师,他自小跟父亲上山採集山药,提炼药丸,后来父母双亡。他也终身未娶。李药师他心地善良,但思想保守,制药技术不肯传授别人,常常说:“制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由于病疫漫延李药师便用自制的药丸替人治病,不取分文,还教村民采集火炭毛,羊蹄草,柳吐藤等药来治病。
铁拐李、吕洞宾被李药师治病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化作凡人协助李药师,因为铁拐李衣衫破烂又跛一足,人们称他为“跛二叔”,吕洞宾衣衫较整齐又相貌斯文,人们称他为吕医生。当时村民有人问吕洞宾这种流行病叫什么病,吕洞宾说是“虎来拉”拉了一个又一个,如果不迅速医治,就会把人拉光了。有村民问李药师这是什么病?李药师说是霍乱病、村庄乱、家庭乱。所以,人们有人说这种病叫“霍乱病”,也有人说是“虎来拉”!
就这样,善良的李药师起早摸黑为村民治病,每天雄鸡未啼,李药师便上山采药,中午顶着烈日为村民诊病,晚上又摸黑提炼药丸。一个月后,病疫基本制止了,铁拐李、吕洞宾都前后离开高家村,李药师继续为人治病,并劝导村民,搞好卫生,清洁涌水,村民的健康得到保障,高家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太平日子。不久李药师也去世了,村民们为了纪念李药师的服务精神,在村内修建一座庙宇,并在庙宇种了四棵大树。庙宇建好后,有人提议定名为药师庙,但一位叫八婶的村妇说:李药师为民服务的精神皇天可鉴,称为药王庙也是理所当然,众人听后点头同意。于是,这庙宇便称为药王庙。后来,人们又在药王庙旁建了一间吕祖庙。
五十年后,聚居在药王庙前附近的人群多了,自然形成了一条百米长的街巷。如何为这条街命名呢?众人纷纷提出:村前街、二圣街、三圣街、药王街、涌边街等等,七嘴八舌不能决定。一天,吕祖庙内墙上出现了两首神仙不下凡的诗句,人们纷纷猜测诗句的来历。一天,药王庙的庙祝公李亚九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富有神奇色采的故事:那是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前的一个深夜,李亚九在安然入睡,朦胧中看到有三个人入庙:一个背着胡芦、一个背着宝剑、另一个背着药箱,入庙后他们三个坐在神台左右,背胡芦的跛脚人居中,背剑、背药包的分列左右,他们不知在谈论什么,那跛足的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炼道功成乐且闲,缥缈邀游少露颜,
人间自有灵丹药,何劳神仙再下凡。
后来那个背剑的也在墙上补写一首:
斩邪降妖不等闲,南北东西喜露颜,
人间既有灵丹药,从此神仙不下凡。
他们边写,边说十分投契,后来还隐约听到背胡芦的说:李药师为人治病,天上人间都有赞美,如果人们把这条街称为药王直街,纪念李药师的功劳,是最好不过了,这让李亚九替我们传达吧。
一阵狂风,李亚九从朦胧中惊醒,庙里看不见任何影踪,只见墙上留下两首诗句。李亚九把诗句的来历讲完,人们都认为这是神仙定名,一致决定把这条街称为药王直街。火炭毛、羊蹄草、柳吐藤仍是今天治疗肠胃的药物。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东风民间典故》

作者:口述人:药王通津李敬原 搜集整理人:李佩仪

索取号:I277.3/43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