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粤港澳互联互通,塑造大湾区共同家园
珠江水暖映霞光,碧海潮生万象新。作为首次由粤港澳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赛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为粤港澳带来无限机遇。

 粤港澳如何借助体育赛事推动区域协同,广州如何实现以赛兴城、促进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事业双向互动,赛事承办如何与城市运营有效衔接,本期观点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主持人:黄楚旋 

 张志刚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五周年。经过五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湾区内城市间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不仅是中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就,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机遇。

 把握盛会契机,发出湾区之声

 无论是经济硬实力或文化软实力,粤港澳大湾区都具有雄厚的“立体竞争力”。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整个大湾区拥有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岭南文化、对外贸易和中西交流等方面都拥有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当牢牢把握举办全运会的契机,向世界发出大湾区之声,展现大湾区速度。

 回顾历史,粤港澳三地历来有着紧密的合作联动。其中,广州更是在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顺利承办过两届全运会,期待广州通过本次三地联办的契机,提炼展示出三地的各自特点,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塑造“8700万人口的共同家园”这一概念。

 加强互联互通,丰富文体旅业态

 全运会远远不止是一场体育赛事,要突破“运动”的框架,向全世界展示大湾区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实力和深远影响力。

 一场运动会牵涉的人数众多,从观众、游客到各地运动员,需要在多地之间往来通行,最新讯息也需要在同一时间快速分享。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体系”背景下举办,这是展示“一国两制”实践的绝佳契机,为粤港澳三地在不同制度下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例如,三地可以从基础设施、人员车辆、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互联互通,在“一国两制”的大背景下,让各地要素实现更快、更便捷的流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如今,一场体育赛事对经济的带动效应越来越显著。以“体育+文旅”的方式,通过合作举办赛事、共享市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以体育为媒,可以将粤港澳三地的优势资源进行互利互补,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和谐发展,同时带动体育装备制造业和服装业发展,促进体育人才培养。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在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广州应抓住机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水平,通过赛事推广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

 面向未来,探索赛事持续发展

 赛事落幕后,如何延续赛事活动带来的资源与“流量”,进而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全球多个办赛城市已有许多经验案例。对于全运会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粤港澳要打造具备影响力、固定时间举办的文体赛事IP,从而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三地的交流融合,对于推动粤港澳的体育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全运会场馆赛后的可利用性,三地要探索对赛后场馆进行多元化改造,为体育、文化、商业等活动预留利用空间,同时引入艺术、会展、餐饮等多种产业形态,打造场馆经济产业链,为赛事联动、全民健身跨境互动、体育消费资源分享等奠定基础。

 粤港澳三地要硬联通、软联通,更要心联通。我们期待通过全运会,粤港澳能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重要战略地位作用,联通国内外资源,将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粤港澳经济重要增长点以及区域合作交流重要手段,携手合作,讲好新时代的大湾区故事。

 (作者系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

文献资料来源:2024-11-12   南方日报-AII02

作者:张志刚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