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法政路其得名皆因这里清代曾有一所广东法政学堂,民国后改名为广东法政学校。法政学校的校长名叫陈融,是一位大半生历任政界长官而又广结文豪名士,在文化学术方面很有造诣的文化名人。他又是当时越秀山南麓著名的文化艺术活动雅筑——颙园的主人。
陈融(1876—1955),字协之,号颙庵,别署松斋、颙园、秋山,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早年肆业于菊坡精舍,攻学词章。本就喜爱传统文学的陈融,在这里接受过严格系统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对诗书篆刻等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清末,广州得西方风气之先,先后有一批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广州创办学社,探讨研究社会新思潮,讲求西方实学。受此风气影响,年轻的陈融积极投身于社会,追随革命。清光绪十年(1904),与朱执信、古应芬、汪精卫、徐绍棨等三十多人,在广州西庵书院(位于豪贤街)创立“群智社”,彼此切磋学问,共同研究政治,宣传革命。同年,他与古应芬、朱执信、胡汉民、胡毅生等一同赴日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就读,他学的是法律。翌年,加入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陈融参加了“三·二九”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又参加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的成功,终结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1911年11月,广东宣布脱离清朝独立,革命党人在广州组织了民主共和政权——广东军政府,陈融任职于军政府枢密处。民国2年(1913)后,历任广东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广东法政学校校长、警官学校校长、广东审判厅厅长、广东司法厅厅长、广东高等法院院长、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长公署秘书长兼政务厅厅长等职务。1931年5月任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转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48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翌年去澳门,后居香港,1955年10月在澳门辞世。其生平著作有《读岭南人诗绝句》《颙园诗话》《读岭南人诗绝句及拾遗》《竹长春馆诗》《黄梅花屋诗稿》等。
陈融在政途上走了大半生,然而他的政绩却比他的文学造诣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就逊色。
数十年来,从政之余,陈融未尝荒疏所酷爱的文学艺术,史书评他“工于诗,长于书法,兼擅篆刻。生平富收藏,喜结客,爱才若渴。”(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陈融对文艺涉猎甚广,除写得一手好诗词外,对书法、金石纂刻都有较深造诣,围棋小曲亦无不精。据《广东省志·人物志》记载,“其书法兼擅隶、楷、行、草。其治印风格以沉雄见称,劲利峭拔,而刀法则凌厉无匹,刚柔疏密俱得其宜。”加之情性雅致风流,乐于结交文人墨客,在当时的文坛颇负时誉。
陈融爱才若渴,喜结客,在广州任职时,他特地在越秀山南麓(今应元路附近),建造了一座风雅别致的“颙园”,以邀同好友人在此相聚论艺谈文,是当时省内外知名的文学艺术活动之所。颙园的座上常客,有陈衍、冒广生、商衍鎏、叶恭绰等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和爱慕风雅的社会名流。
陈融在粤时,曾主持一方风雅,自从担任法政学校校长后,颙园更是风雅荟萃,常有文酒之会,学者名流、诗人画家以至政界要人出入其间。除常有诗书画界名士来雅集作诗挥毫研讨书画篆刻外,爱好曲艺的陈融还常请曲艺名家到此,开被称为“灯笼局”的家庭式曲艺演唱晚会。在陈融的推许之下,当时颙园名士有“诗五子”、“画五子”之称,名重一时。由此粤地诗风日盛,凡诗书画艺有一技之长者,无不向往颙园,一时间带起了南粤的文学沙龙之风气。由于致力振兴风雅,重学敬德,“校长诗人”陈融名闻遐迩。有对联云“校长诗人诗笔健;颙园艺海艺名扬”,便是对陈融以及颙园的颂扬。
陈融精于诗学,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专搜罗清人的集部作品,所藏清代诗文集有2000余种。陈融的著述以《读岭南人诗绝句》最著名,此书以绝句形式,对岭南历代诗人一一品评,并附小传。凭藉丰富的藏书,他搜集到自史家公认的汉代岭南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杨孚至民国时期的广东诗人2041人,共题写2600余首绝句,对每位诗人点评,历时达30余年才完成。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陈融率家避居越南,虽然客居异地流离失所,仍然坚持撰写《读岭南人诗绝句》不缀。此书是陈融穷数十年心力之作,不少鲜为人知的岭南诗人被他钩沉索引考证出来,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很有文献价值,这是他对岭南文化的一大贡献。冒广生、叶恭绰均盛赞此书为“巨制”,极表推重。从《读岭南人诗绝句》的人物品评中,可见陈融饱读善思、手眼极高。所作之品评,虽寥寥数句,便能描绘出所咏诗人的品貌。如咏盛唐名相张九龄的诗:
江湖翻覆有波澜,忠爱长存楮墨间。
兵燹不磨千载下,得诗尤较得臣难。
此诗写张九龄历经江湖风波,而诗作中忠爱之心长存;张九龄的《曲江集》初无刻本,后得丘濬从馆阁群书中将其作品录出刋行,始传于世,故有“得诗尤较得臣难”之叹。凡此等等,所评允称确当,可见是熟读诗人专集后的心得之言。冒广生为《读岭南人诗绝句》作序,在序中称誉此书“专为一都一邑网罗文献,托之长言,蔚成巨制”,“楚庭耆旧于是乎因诗以存,美矣富矣,蔑以加矣”,给予极高评价。
陈融的《黄梅花屋诗稿》写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在坎坷曲折中持之不懈创作,历时达二十年之久。抗战爆发后广州沦陷,颙园被敌机炸成平地,家业荡然无存,藏书尽失,陈融只能靠卖字为生。而抗战胜利后他由越南返回广州不久,便在《中山日报》上连续发表《黄梅花屋诗稿》,1948年《黄梅花屋诗稿》正式出版,得到学者的高度评价,纷赞其诗功力深厚,颇得宋诗神韵。叶恭绰在序中称其诗“清刚深切,与后山(陈师道)、简斋(陈与义)为近,可谓能续其绪”,便肯定了他的诗以宋诗为宗。其人物品评之作,有的用典较多较僻不易读懂,有的是比较平白易懂之作,如悼念继室病逝的《遣悲怀四首》:“书乱烛残庭露冷,更无人掩晚窗纱”,感情真挚,直抒肺腑,明白如话,忆念之情溢于言外。在《题李研山山水长卷》的第二首中,他写道:
风云初净道途艰,乡土撄心万里还。
淡池峰峦飘荡水,新愁无限此江山。
诗写战后满目疮痍,有“新愁无限”之感,劫后情怀颇为萧索。生逢乱世而从政的诗人陈融,历经忧患,他的诗作无论是忆念亲友、伤时感事、借物寓情,往往都寄慨极深,也特别有感染力。
陈融学养精深,诗笔老健,甚得当时文学名流的称许。冒广生谓其“诗之工则悬之国门,千人共见”;叶恭绰则谓“岭南风雅销沉久矣,今得颙园起而振之,一章一句,若与山川运会争其光显”。陈融宏扬风雅之功,对近代南粤诗学发展的贡献,在岭南文学史上有着一席之位。
(作者:郭海燕)
陈融(1876—1955),字协之,号颙庵,别署松斋、颙园、秋山,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早年肆业于菊坡精舍,攻学词章。本就喜爱传统文学的陈融,在这里接受过严格系统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对诗书篆刻等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清末,广州得西方风气之先,先后有一批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广州创办学社,探讨研究社会新思潮,讲求西方实学。受此风气影响,年轻的陈融积极投身于社会,追随革命。清光绪十年(1904),与朱执信、古应芬、汪精卫、徐绍棨等三十多人,在广州西庵书院(位于豪贤街)创立“群智社”,彼此切磋学问,共同研究政治,宣传革命。同年,他与古应芬、朱执信、胡汉民、胡毅生等一同赴日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就读,他学的是法律。翌年,加入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陈融参加了“三·二九”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又参加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的成功,终结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1911年11月,广东宣布脱离清朝独立,革命党人在广州组织了民主共和政权——广东军政府,陈融任职于军政府枢密处。民国2年(1913)后,历任广东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广东法政学校校长、警官学校校长、广东审判厅厅长、广东司法厅厅长、广东高等法院院长、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长公署秘书长兼政务厅厅长等职务。1931年5月任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转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48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翌年去澳门,后居香港,1955年10月在澳门辞世。其生平著作有《读岭南人诗绝句》《颙园诗话》《读岭南人诗绝句及拾遗》《竹长春馆诗》《黄梅花屋诗稿》等。
陈融在政途上走了大半生,然而他的政绩却比他的文学造诣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就逊色。
数十年来,从政之余,陈融未尝荒疏所酷爱的文学艺术,史书评他“工于诗,长于书法,兼擅篆刻。生平富收藏,喜结客,爱才若渴。”(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陈融对文艺涉猎甚广,除写得一手好诗词外,对书法、金石纂刻都有较深造诣,围棋小曲亦无不精。据《广东省志·人物志》记载,“其书法兼擅隶、楷、行、草。其治印风格以沉雄见称,劲利峭拔,而刀法则凌厉无匹,刚柔疏密俱得其宜。”加之情性雅致风流,乐于结交文人墨客,在当时的文坛颇负时誉。
陈融爱才若渴,喜结客,在广州任职时,他特地在越秀山南麓(今应元路附近),建造了一座风雅别致的“颙园”,以邀同好友人在此相聚论艺谈文,是当时省内外知名的文学艺术活动之所。颙园的座上常客,有陈衍、冒广生、商衍鎏、叶恭绰等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和爱慕风雅的社会名流。
陈融在粤时,曾主持一方风雅,自从担任法政学校校长后,颙园更是风雅荟萃,常有文酒之会,学者名流、诗人画家以至政界要人出入其间。除常有诗书画界名士来雅集作诗挥毫研讨书画篆刻外,爱好曲艺的陈融还常请曲艺名家到此,开被称为“灯笼局”的家庭式曲艺演唱晚会。在陈融的推许之下,当时颙园名士有“诗五子”、“画五子”之称,名重一时。由此粤地诗风日盛,凡诗书画艺有一技之长者,无不向往颙园,一时间带起了南粤的文学沙龙之风气。由于致力振兴风雅,重学敬德,“校长诗人”陈融名闻遐迩。有对联云“校长诗人诗笔健;颙园艺海艺名扬”,便是对陈融以及颙园的颂扬。
陈融精于诗学,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专搜罗清人的集部作品,所藏清代诗文集有2000余种。陈融的著述以《读岭南人诗绝句》最著名,此书以绝句形式,对岭南历代诗人一一品评,并附小传。凭藉丰富的藏书,他搜集到自史家公认的汉代岭南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杨孚至民国时期的广东诗人2041人,共题写2600余首绝句,对每位诗人点评,历时达30余年才完成。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陈融率家避居越南,虽然客居异地流离失所,仍然坚持撰写《读岭南人诗绝句》不缀。此书是陈融穷数十年心力之作,不少鲜为人知的岭南诗人被他钩沉索引考证出来,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很有文献价值,这是他对岭南文化的一大贡献。冒广生、叶恭绰均盛赞此书为“巨制”,极表推重。从《读岭南人诗绝句》的人物品评中,可见陈融饱读善思、手眼极高。所作之品评,虽寥寥数句,便能描绘出所咏诗人的品貌。如咏盛唐名相张九龄的诗:
江湖翻覆有波澜,忠爱长存楮墨间。
兵燹不磨千载下,得诗尤较得臣难。
此诗写张九龄历经江湖风波,而诗作中忠爱之心长存;张九龄的《曲江集》初无刻本,后得丘濬从馆阁群书中将其作品录出刋行,始传于世,故有“得诗尤较得臣难”之叹。凡此等等,所评允称确当,可见是熟读诗人专集后的心得之言。冒广生为《读岭南人诗绝句》作序,在序中称誉此书“专为一都一邑网罗文献,托之长言,蔚成巨制”,“楚庭耆旧于是乎因诗以存,美矣富矣,蔑以加矣”,给予极高评价。
陈融的《黄梅花屋诗稿》写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在坎坷曲折中持之不懈创作,历时达二十年之久。抗战爆发后广州沦陷,颙园被敌机炸成平地,家业荡然无存,藏书尽失,陈融只能靠卖字为生。而抗战胜利后他由越南返回广州不久,便在《中山日报》上连续发表《黄梅花屋诗稿》,1948年《黄梅花屋诗稿》正式出版,得到学者的高度评价,纷赞其诗功力深厚,颇得宋诗神韵。叶恭绰在序中称其诗“清刚深切,与后山(陈师道)、简斋(陈与义)为近,可谓能续其绪”,便肯定了他的诗以宋诗为宗。其人物品评之作,有的用典较多较僻不易读懂,有的是比较平白易懂之作,如悼念继室病逝的《遣悲怀四首》:“书乱烛残庭露冷,更无人掩晚窗纱”,感情真挚,直抒肺腑,明白如话,忆念之情溢于言外。在《题李研山山水长卷》的第二首中,他写道:
风云初净道途艰,乡土撄心万里还。
淡池峰峦飘荡水,新愁无限此江山。
诗写战后满目疮痍,有“新愁无限”之感,劫后情怀颇为萧索。生逢乱世而从政的诗人陈融,历经忧患,他的诗作无论是忆念亲友、伤时感事、借物寓情,往往都寄慨极深,也特别有感染力。
陈融学养精深,诗笔老健,甚得当时文学名流的称许。冒广生谓其“诗之工则悬之国门,千人共见”;叶恭绰则谓“岭南风雅销沉久矣,今得颙园起而振之,一章一句,若与山川运会争其光显”。陈融宏扬风雅之功,对近代南粤诗学发展的贡献,在岭南文学史上有着一席之位。
(作者:郭海燕)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郭海燕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