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宽的越秀北路幽雅安静,路两旁绿树成荫,路北段的394号,其建筑风格颇引人注目:朝向马路的露台是突出的半圆形,墙面是米黄色的意大利批荡,不高,两层,还是木门和镶玻璃的木框窗架,与环境很协调。“这是广州唯一一栋保留较完好的早期现代建筑”,媒体这样报道,广州曾经有6处早期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但时至今日,不是被全拆就是改建得面目全非,只存下这栋仍能保留原样。
进入楼内,拼接花阶砖、传统木楼梯和木地板、简洁大方的天花石膏线装饰,无不透示着这楼的不凡。“以前还有彩色蚀花玻璃,现在大部分都坏了换成白玻璃了。”现在楼被征为公房,住在楼内是几户环卫工人,他们也知道房子的历史价值。
专家认为,这是岭南近代优秀建筑之一,建筑形式与功能方面较有特色,是现代主义风格早期代表作品。此楼建成于1935年,也是广州私宅中第一所有防空洞的,防空洞墙体厚40到50厘米,钢筋混凝土顶层厚达1米,双层门,可容纳20人。原先建筑还有花园和围墙,后被拆。
这栋建筑虽然有些栏杆、门窗铁轴已生锈,木地板、木楼梯也吱呀作响,防空洞改作地下室,作厨房和堆放杂物,墙壁潮湿,多处脱落;但总体保存得还比较好,“年代是有些久了,但房子很结实。”楼内居民道。
这栋楼,就是建筑大师林克明自己设计、建造的居所。
林克明(1900—1999),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一般百姓可能并不熟悉,但若提起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恐怕没人会不知道。人民大会堂和中山纪念堂,其中就有林克明的心血凝聚。老广州更会熟悉这些名字:广州体育馆、华侨大厦、广东科学馆、交易会展馆(海珠广场与流花路展馆)、东方宾馆(原羊城宾馆)、人民大桥、新爱群大厦、广州火车站、广州宾馆(俗称27层)、白云宾馆(俗称32层)、流花宾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旧中山图书馆(现中山文献馆)、广州市政府合署(现市政府办公大楼)、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今华南理工大学及华南农业大学校区内),等等,都是他设计或负责主持的工程杰作。学术界评价,是“有广东本地特色的有着‘民族固有样式’的建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现代性,正如这栋他自己设计的故居一样,多年以后,仍然令人觉得如此的气度不凡。
1900年,林克明出生于广东东莞,18岁入读广东高等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读的是英语系,选修第二外语是法语。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次年被选送里昂中法大学进修建筑工程。1926年在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毕业,是年回国。1928年到广州,任市工务局设计课技士(相当于工程师)。次年为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兼职教授。
1930年受聘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工程顾问。1932年他创办了国内最早建筑工程系之一的勷勤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筑设计事务所。1945年任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广州市政建设、市建筑工程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设计院等部门任职,先后任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等。1979年起兼任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该校设计研究院院长。
林克明曾任多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等,1990年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78年,他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又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春天,他在会上提出了许多建议。改革开放后,更投入忘我的工作当中。
林克明80高龄时,仍然参与了深圳城市的规划、制作了重视环境和符合经济的佛山科学馆方案、提出了经济实用的中山大学梁球琚堂设计方案、参与了广州市总体规划的研究,还参与了华侨医院、华工教学楼、广州大学(旧址)方案设计,都获得了采纳。他坚持每周两次,每次3小时辅导研究生。直到90岁,才从广州设计院正式退休。
林克明的意见有些也未被采纳。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他任黄埔港管理局规划处处长时,以特有的职业敏感预计到黄埔对于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广州未来应向东发展,黄埔与老城区形成子母城。因此,建议连接子母城的主干大道黄埔大道应该建成50到60米宽的林荫大道等。为此他曾步行勘测过全段路程。这些具有科学性与超前性的真知灼见,因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黄埔大道并没有建成林克明的规划设想。
林克明从事建筑创作超过一个甲子,是近代岭南派建筑创始人与中坚之一,主创或参与设计的作品上百项,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主张实用与经济性统一,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优秀典范。
建筑教育是林克明从事历史最长、贡献极大的一项工作。中国建筑学起步迟,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国内尚无专门培养建筑人才的学校,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传承还用原始的师父带徒弟形式。林克明留学归国,积极四方奔走,终于在1932年创办了中国南方高等学校第一个建筑系——勷勤大学建筑系,也是现在华南地区知名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他晚年虽然身体很差,他仍带研究生直到89岁。他桃李满天下,大批建筑界栋梁出自其门下。
林克明的学术著作也十分丰富,《城市规划论》《现代建筑思潮》《建筑教育》《建筑实践六十二年》等等,树立了他独特的环境与建筑风格统一协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浓郁岭南建筑特色、中国固有式等独特风格规划、建筑的学术地位。林克明大师的一生,正好与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一百年重合,他一生创作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建筑在这个世纪中的发展、挫折、变革与创新。
林克明故居原有3栋,都在洪桥街辖下的越秀北路。1935年至抗战开始,林克明晚上在越秀北路394号居住,白天到下九路建筑事务所上班。抗战时期,394号被日军占据。抗战胜利后,林克明收回394号,还设计了398号和400号两栋平房建筑。1949年10月14日晚,解放大军入城,林克明第二天清晨一开门,见许多解放军就睡在越秀北的马路上。当时,他同部队首长见了面,才知道他们宁愿露宿马路也不入民宿干扰百姓。他非常钦佩,把394号让出给解放军居住,自己住400号平房,一直住到1999年去世。
林克明一生廉洁奉公、不事奢华,从不贪图享乐。把394号给国家后,自己一直住在仅70多平方米的旧房(400号)内。
大师去世后,398、400号都在城建中被拆掉了,394号因道路扩建、东濠涌建设等原因,围墙、花园、临水平台等也被拆。
近年,林克明故居、林克明回国后第一个设计作品(下九路天喜堂商铺,典型民国时期广东商住混合骑楼建筑)、早期被遗漏登记的作品(如豪贤路48号住宅、文德北路广州留法同学会)陆续被重新发现。其中越秀北路林克明故居已列入越秀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邝穗雄)
进入楼内,拼接花阶砖、传统木楼梯和木地板、简洁大方的天花石膏线装饰,无不透示着这楼的不凡。“以前还有彩色蚀花玻璃,现在大部分都坏了换成白玻璃了。”现在楼被征为公房,住在楼内是几户环卫工人,他们也知道房子的历史价值。
专家认为,这是岭南近代优秀建筑之一,建筑形式与功能方面较有特色,是现代主义风格早期代表作品。此楼建成于1935年,也是广州私宅中第一所有防空洞的,防空洞墙体厚40到50厘米,钢筋混凝土顶层厚达1米,双层门,可容纳20人。原先建筑还有花园和围墙,后被拆。
这栋建筑虽然有些栏杆、门窗铁轴已生锈,木地板、木楼梯也吱呀作响,防空洞改作地下室,作厨房和堆放杂物,墙壁潮湿,多处脱落;但总体保存得还比较好,“年代是有些久了,但房子很结实。”楼内居民道。
这栋楼,就是建筑大师林克明自己设计、建造的居所。
林克明(1900—1999),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一般百姓可能并不熟悉,但若提起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恐怕没人会不知道。人民大会堂和中山纪念堂,其中就有林克明的心血凝聚。老广州更会熟悉这些名字:广州体育馆、华侨大厦、广东科学馆、交易会展馆(海珠广场与流花路展馆)、东方宾馆(原羊城宾馆)、人民大桥、新爱群大厦、广州火车站、广州宾馆(俗称27层)、白云宾馆(俗称32层)、流花宾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旧中山图书馆(现中山文献馆)、广州市政府合署(现市政府办公大楼)、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今华南理工大学及华南农业大学校区内),等等,都是他设计或负责主持的工程杰作。学术界评价,是“有广东本地特色的有着‘民族固有样式’的建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现代性,正如这栋他自己设计的故居一样,多年以后,仍然令人觉得如此的气度不凡。
1900年,林克明出生于广东东莞,18岁入读广东高等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读的是英语系,选修第二外语是法语。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次年被选送里昂中法大学进修建筑工程。1926年在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毕业,是年回国。1928年到广州,任市工务局设计课技士(相当于工程师)。次年为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兼职教授。
1930年受聘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工程顾问。1932年他创办了国内最早建筑工程系之一的勷勤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筑设计事务所。1945年任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广州市政建设、市建筑工程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设计院等部门任职,先后任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等。1979年起兼任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该校设计研究院院长。
林克明曾任多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等,1990年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78年,他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又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春天,他在会上提出了许多建议。改革开放后,更投入忘我的工作当中。
林克明80高龄时,仍然参与了深圳城市的规划、制作了重视环境和符合经济的佛山科学馆方案、提出了经济实用的中山大学梁球琚堂设计方案、参与了广州市总体规划的研究,还参与了华侨医院、华工教学楼、广州大学(旧址)方案设计,都获得了采纳。他坚持每周两次,每次3小时辅导研究生。直到90岁,才从广州设计院正式退休。
林克明的意见有些也未被采纳。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他任黄埔港管理局规划处处长时,以特有的职业敏感预计到黄埔对于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广州未来应向东发展,黄埔与老城区形成子母城。因此,建议连接子母城的主干大道黄埔大道应该建成50到60米宽的林荫大道等。为此他曾步行勘测过全段路程。这些具有科学性与超前性的真知灼见,因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黄埔大道并没有建成林克明的规划设想。
林克明从事建筑创作超过一个甲子,是近代岭南派建筑创始人与中坚之一,主创或参与设计的作品上百项,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主张实用与经济性统一,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优秀典范。
建筑教育是林克明从事历史最长、贡献极大的一项工作。中国建筑学起步迟,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国内尚无专门培养建筑人才的学校,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传承还用原始的师父带徒弟形式。林克明留学归国,积极四方奔走,终于在1932年创办了中国南方高等学校第一个建筑系——勷勤大学建筑系,也是现在华南地区知名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他晚年虽然身体很差,他仍带研究生直到89岁。他桃李满天下,大批建筑界栋梁出自其门下。
林克明的学术著作也十分丰富,《城市规划论》《现代建筑思潮》《建筑教育》《建筑实践六十二年》等等,树立了他独特的环境与建筑风格统一协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浓郁岭南建筑特色、中国固有式等独特风格规划、建筑的学术地位。林克明大师的一生,正好与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一百年重合,他一生创作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建筑在这个世纪中的发展、挫折、变革与创新。
林克明故居原有3栋,都在洪桥街辖下的越秀北路。1935年至抗战开始,林克明晚上在越秀北路394号居住,白天到下九路建筑事务所上班。抗战时期,394号被日军占据。抗战胜利后,林克明收回394号,还设计了398号和400号两栋平房建筑。1949年10月14日晚,解放大军入城,林克明第二天清晨一开门,见许多解放军就睡在越秀北的马路上。当时,他同部队首长见了面,才知道他们宁愿露宿马路也不入民宿干扰百姓。他非常钦佩,把394号让出给解放军居住,自己住400号平房,一直住到1999年去世。
林克明一生廉洁奉公、不事奢华,从不贪图享乐。把394号给国家后,自己一直住在仅70多平方米的旧房(400号)内。
大师去世后,398、400号都在城建中被拆掉了,394号因道路扩建、东濠涌建设等原因,围墙、花园、临水平台等也被拆。
近年,林克明故居、林克明回国后第一个设计作品(下九路天喜堂商铺,典型民国时期广东商住混合骑楼建筑)、早期被遗漏登记的作品(如豪贤路48号住宅、文德北路广州留法同学会)陆续被重新发现。其中越秀北路林克明故居已列入越秀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