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粤港一家亲”的海员亭和海员路
在越秀公园小蟠龙岗镇海楼东侧,有座为纪念上世纪初香港海员大罢工而建的海员亭。
路边,立有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花岗石牌坊,面宽6.21米、高约5米,明间坊额镌刻“海员亭”三个红色楷书大字,次间坊额刻建亭经过。穿过牌坊拾级而上,在一个方形平台上矗立着的便是海员亭。它高6米多,环竖8条石米批荡圆柱,绿色琉璃瓦,重檐八角攒尖顶,地面绘着蓝底黑锚白字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会徽,坊额镌刻“海员亭”三个楷书大字。
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起点。
20世纪初,香港中国海员饱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1922年1月12日,香港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在共产党员苏兆征、林伟民的领导下,为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的压迫剥削,举行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取消包工制的罢工运动,一万多名罢工工人分批返回广州,在西濠口设立罢工总办事处,组织工人纠察队封锁香港。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每天借出数千元给海员工会作维持罢工费用,前后共计约十万元,罢工经费赖有此源接济得以支持。然而,罢工经费虽每日有数千元接济,但罢工人数众多,工人生活仍然很艰苦,每日饭食两顿,每顿一毛。除饭食外,时值隆冬,每个工人只发棉衣一件,后来棉衣买不起,就发麻包。工人都在地上打铺,实在冷不过,只好烧柴火取暖。大家互相鼓励着说:“顶硬上,兄弟!米俾人睇小!"(粤语,即“坚持到底,兄弟们,不要给人看轻!”之意)。
广州罢工总办事处分为总务科、财政科、粮食管理处、纠察队、宣传队、慰问队、招待处等机关,设立宿舍数十所,办事很有条理,颇能照顾全局。到了3月8日,艰难的谈判结束,香港当局和外国资本家最终同意了海员工会提出的“提高工资、恢复工会、释放被捕工人”的条件,罢工工人随即返回香港。从1月12日起至3月8日止,震惊中外,参加罢工的香港各业工人达10余万人,持续达56天的轰轰烈烈香港海员大罢工,在各界人士支持下,最终以中国海员取得重大胜利而宣告结束。
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和帝国主义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的起点,它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增强了全国工人阶级为反帝反军阀和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的信心和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各地工人斗争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迅速到来。
罢工期间,海员们在越秀山修筑了一条公路(即今从镇海楼前起经广州美术馆旁至山脚与吉祥路相接这段路),取名为“海员罢工路”。为了纪念这次罢工,香港海员工人还计划在路边建一个纪念亭,后来因经费不足未成。1930年,广东海员支部委员梁国英、黄玉成、罗贵生、洗禄等发起筹款,1933年海员亭终于建成。海员亭的建成,从另一侧面体现了“粤港一家亲”的关系。
1983年,海员亭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黄文辉)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黄文辉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