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年年开 精神代代传
满城红棉似火,英雄精神如潮。

从南粤先贤馆的沉浸式展演,到地铁站里的“红棉艺术长廊”;从青年学子的激昂辩论,到银发长者的方言讲述……三月以来,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广州市民,都不约而同地讲述起“英雄的故事”,让革命记忆从史料档案走向街头巷尾。

红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源泉,更是凝聚人心的时代强音。随着“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进入第三年,广州通过全域启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景、跨界融合的文化表达,构建起“保护—传承—创新”三位一体的红色资源保护生态,让红色精神不仅织入城市肌理,更沁润市民日常生活,在薪火相传中焕发永恒生机。

在“赏英雄花、游英雄城、传英雄志、弘英雄气”不变的主题之下,千年古城广州正以多元的姿态,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次呼吸。

南方日报记者 黄楚旋

深挖根脉,历史故事在地“重生”

英雄树下埋忠骨,木棉花开祭英魂。

在红棉盛放如火的三月,一名演员拉着黄包车,穿梭在陈复烈士红色文化街区,重现陈复以笔为刃、奔走呼号的峥嵘岁月,引来街坊驻足。这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戏剧快闪,拉开了话剧《陈复》3.0版公演的前奏。

剧场内,《陈复》3.0版围绕革命父子情,聚焦陈复与父亲陈树人“志在复兴”与“家国两难”的思想碰撞,将陈复25年人生历程中的三次重要抉择——坚定入党、穗城赴义、冒死出门,串联成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

这对父子,一位是辛亥革命元老,一位是共产党骨干;一个以画笔寄情山河,一个以笔墨唤醒苍生。信仰的分歧、血脉的牵绊,在舞台上迸发出惊人的戏剧张力。中山大学教授董上德如此评价:“舞台呈现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铁血与柔情的高度融合,让人印象深刻。”

历史的回响,需要当代的共鸣。讲述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以高度提炼、创意表达、技术融合等多种方式,重构本土英雄故事,让红色精神从“纪念碑”走向“生活场”,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精神”。

正如《陈复》3.0版的一名观众所说:“‘陈复’再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是一位值得被铭记和致敬的广州热血青年。”

追溯广州的红色根脉,早已深植于每一寸土地。

在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矗立着广州雕塑院国家一级美术师黄奔凯创作的《烈焰青春志》纪念雕塑,纪念1966年在从化大岭山林场扑火中英勇牺牲的刘桂东、梅锦康、严群英三位烈士。这桩尘封近60载的动人事迹,如今被改编为《大岭山上的英雄花》情景短剧,“青山不负英雄志”的呐喊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适逢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大型原创音乐剧《青年孙中山》融合叙事、歌唱、舞蹈,塑造出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青年孙中山先生形象。黄花岗公园、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推出“天下为公:一代伟人孙中山”展览,通过珍贵史料再现其振兴中华的奋斗足迹。

在农讲所纪念馆开展的“文化新猷——香港达德学院历史展”上,农讲所馆藏的香港爱国院校文物首次公开展示,再现当年达德师生赤诚的报国之路。同样以达德学院为题材的原创话剧《向南,向北》也再度上演,演绎战火中粤港澳学子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成长轨迹。

木棉年年红,英雄代代传。在一场场精彩不停的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中,广州作为英雄之城的深厚红色底蕴,正以创新的姿态深扎当下,让英雄志气如木棉般灼灼不灭,岁岁新生。

跨界叙事,多元领域引发精神共鸣

一树红棉千载韵,百行匠心共传薪。

与苏轼对弈、向韩愈问琴、随文天祥舞拳、同冼夫人射艺……来到南粤先贤馆,6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化身文武举的现场,由真人NPC扮演的“南粤先贤”们发起“英雄令”召集活动,邀请市民群众在沉浸式游戏中学习先贤事迹,开启一场“跨时空对话”。

悠远琴音与革命朗诵交织,先贤智慧与红色信仰同频,“破圈联名”碰撞出新火花。

3月以来,南粤先贤馆以“南粤星聚场”为主题,提供情景演绎、宣讲、讲解、研学、沉浸式体验等丰富内容,并通过粤语讲古、南粤先贤主题影视作品放映赏析、英雄花下的《广府梦华录》VR体验等活动,帮助市民群众更加了解南粤先贤和英雄人物,提升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越秀区文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与广东省社科联等单位合作,加强对先贤故事、精神的挖掘,启动短视频拍摄、沉浸式讲解等更多项目,让每位先贤的故事都走进千家万户。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城市肌理的深度交融。今年,广州多地以“跨界”为笔,绘就一幅幅全域联动的精神图谱。

工运联学,思政课堂跨越山海。在职工群体中,广州市总工会推出“羊城职工大思政课”,将红色教育融入产业一线。特别的是,在2025红色工运之旅启动现场,来自2000公里之外的延安市总工会劳模工匠学院老师黑圆玲通过云端连线,以微宣讲视频的形式,带领大家一起重游陕甘宁边区工会旧址。

粤韵新传,传统戏曲对话时代经典。在广州红色地标越秀公园,广州粤剧院带来《刑场上的婚礼》《山乡风云》等红色经典剧目选段。观众席中,既有白发戏迷低声跟唱,也有举着手机录像的“Z世代”,传统戏曲与现代红色叙事结合,英雄精神与市井烟火共振,五羊雕塑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露天课堂”。

智绘红棉,数字艺术激活英雄记忆。“梵高风格”的木棉花、350余岁的“木棉王”与大篷车“手牵手”……“英雄花开英雄城”AI绘画大赛邀请市民大胆使用最新科技“解锁”红色文化,让英雄精神在创新的表达中“活”起来、“火”起来。

跨界并不仅是堆砌拼贴,而是提炼不同领域深层的相通点,进而引起精神层面的共鸣。当红色叙事与不同行业特质、地域文化深度融合,便能突破圈层壁垒,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承生态。

代际传承,从“听故事”到“讲故事”

老树新枝承雨露,童声稚语颂英豪。

云萝植物园内,3.8米长的画纸长卷徐徐铺展,38位女艺术家以木棉为媒共绘长卷。其中,艺术家们最年长者已届耄耋,最年轻的“10后”画家刚崭露头角,七代人的画笔在此交汇,艺术的多元表达在木棉树下悄然碰撞。

木棉花的花瓣炙热如火焰,藏着岭南的春信,也化作英雄的剪影。画家林淑然表示,“木棉是英雄城的象征,也是女性坚韧品格的写照。通过七代艺术家的集体创作,我们既传承历史,也书写新时代的‘她力量’”。

以艺术为纽带,广大妇女争做“英雄人”,传承“英雄志”、弘扬“英雄爱”。与此同时,青年群体也成为书写新时代英雄答卷的创新主力,让“人人可学英雄”,让“人人争做英雄”。

以乐为媒,少年奏响信仰强音。在激昂澎湃的《北京喜讯到边塞》旋律中,来自广州市童心管弦乐团的99名学生、26位教师,通过交响管乐、弦乐四重奏、小提琴齐奏等多种形式,奏响英雄赞歌,让孩子们在演奏中感受英雄精神,在音符间铭记历史担当。

以艺为桥,青春演绎家国情怀。初春之夜,广州市十三中学的学子走入广州青宫橱窗剧场,倾情呈现铿锵的《有我》、赤诚的《祖国有我》、激昂的《红日》等节目,在流淌的旋律中更显岭南气韵。

以行践知,步履丈量精神根脉。在今年的“红棉研习”活动中,11支研习小队满怀热情地奔赴各自的研习路线,围绕“羊城千年史迹路”“百年峥嵘红色路”“改革开放强国路”“高质量发展腾飞路”四大类50条研习路线,邀请广大青少年沉浸式体验广州独有的革命精神与深厚的红色文化。

国际视角亦为传承注入新活力。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的国际生们演绎歌舞《丝路花开》,以轻盈舞步串联起“一带一路”的文明对话,异域风情与岭南韵律交织,彰显国际化育人的丰硕成果。

恰似红棉绽放英雄城,文化基因总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英雄精神的代际传承,核心在于让每个人成为故事的“主角”——当银发长者用方言讲述、青年学生用青春演绎、孩童用画笔描摹,红色精神便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全民共创的文化自觉。

“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站在2025年的春光里,广州以木棉为笔,以红色为墨,书写着一座英雄城的传承答卷。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故事,正通过深挖根脉的演绎、跨界破圈的叙事、代际共融的实践,更好地融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化作新时代的精神图腾,经代代相传而历久弥新。

■案例

以文艺为炬,以山水为幕

“三英雄”精神生生不息

石门叠翠处,英雄气长存。走进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朵朵木棉在枝头盛开,宛如英雄再一次苏醒。

在公园西北方向,一块醒目的黄蜡石傲然屹立,上面镌刻着六个鲜红的大字——“三英雄纪念园”。不远处,《烈焰青春志》纪念雕塑呈火炬状,三位青年眉头紧蹙,即便烈火缠身,依旧与熊熊山火奋力抗衡。

时间回溯到1965年6月的那个下午,一辆汽车载着34名青年疾驰在广从公路上,驶向巍峨崇峻的大岭山。他们来自广州各城区街道,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艰苦的大岭山林场去当护林员。

1966年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打破了大岭山的宁静。面对烈焰,青年们没有丝毫退缩,竭尽全力阻止山火蔓延。其中,刘桂东、梅锦康、严群英三名年仅十七八岁的青年为护林救火而英勇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大岭山上。为了纪念三位英烈的壮举,后人将他们称为“三英雄”。

59年后,三英雄的故事被改编为沉浸式短剧《大岭山上的英雄花》,先后在团一大纪念广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上演。演员与观众共处山间实景,舞台上演绎着三英雄不惧牺牲“只为青苗长”,脚下的青山绿地早已见证昔日的荒山巨变,木棉花亦炽热地盛开在三英烈墓前,回应着剧中的热烈期盼:“英雄花生生不息,英雄城未来可期”。

舞台下,76岁的伍绮文早已热泪盈眶——1966年,年仅16岁的她与严群英等知青参与大岭山灭火抢险,不顾生死抢救国家财产,却因山势陡峭、经验不足而被困。“三位战友永远留在火场,我们其他人在老知青冒死救援下才得以脱险。”她哽咽地说道。

伍绮文回忆,严群英牺牲时年仅18岁,未能再穿上宿舍里几套崭新的衣服,打满了补丁的工作服,成为她青春的唯一见证。随着这部剧作编创,伍绮文提供史料时屡次泣不成声:“能看到英雄的故事重演,我的心情无比兴奋和激动,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一刻也不敢忘记。”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所写的诗歌《红棉光焰,英雄永生》也竖立在纪念园内,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诗中“三棵巍然的木棉”既是烈士的化身,又是岭南热土的见证,炽热的木棉与逆火而行的青年构成震撼的对照。

“随着每一季的木棉花开,三英雄的精神就像火炬一样再度闪耀。”杨克谈道,他希望通过三棵木棉、三座雕像的意象,写出当年三位年轻人“在火光中走向不朽”的英雄气概。

以文艺为炬,英雄精神生生不息。视频《铭记英雄志 传扬英雄气》则展现了英雄树下,新时代青年沿着“三英雄”的红色足迹续写奋进新时代新篇章。通过舞台表演与短视频传播,年轻观众在身临其境中,触摸当年英雄的热血与抉择,深刻铭记英雄精神。

三英雄纪念园中,三棵参天木棉树格外引人瞩目,是最初林场为铭记三英雄种下的。如今,三棵木棉巍然屹立,枝干擎天,恒久地歌颂着那些充满信仰的蓬勃青春。

文献资料来源:2025-04-02   南方日报-AII02

作者:黄楚旋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