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街得名溯源
高第街位于广州市商业区中心,东起北京路,西至广州起义路,是广州著名的商业街。1980年10月正式设立高第街工业品市场,在街中建有简易钢架摊档,700多个体户在此经营,五湖四海的人来此办货,由早到晚,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热闹非常。20世纪末为防火计,把街中心的摊档拆了,消除了安全隐患,道路也就宽了很多,随后陆续粉饰了临街两边的店铺,显得颇为新净又有岭南古色古香的味道。
据方志记载,高第街建于宋代,可谓历史悠久。而自清末开辟马路后,此街就规定不准通行汽车,因而可称是广州市的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但街名为什么叫“高第”呢?历来却说法不一。
一说,此街建于宋代,当时濒临珠江,附近建有市舶亭,街中为富商聚居之地,多为高门第宅,因而得名。又或说,这街历代为高官、豪绅聚居地,因而得名。总之,“高第”者,富贵也。
二说,街名与明代名士、学者,后来被半神化了的著名画家李子长有关。相传李子长的神笔得自神仙浮丘公的珊瑚树,又或说来自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总之是画海会起浪,画犁可耕田,画鸟会飞翔,画鱼会游水。李子长寓居高第街,曾师从大学者陈白沙。与他同时代的礼部尚书霍韬曾说他是“白沙子高弟也。今城南高第里是其故居,即以先生得名也。”(《香山诗话》)明末清初大学者屈大均在其《翁山诗外》自注中也说李子长“尝居高第街者”,高第街由此而得名。只是本来的“高弟”后来被误写成了“高第”。
三说,明成祖永乐年间,在监察御史周新,世居广州城南,是建文帝时的进士,为人耿直,有政绩,而尤以明于断案著称,世称“冷面寒铁公”,平反了不少冤狱,后来自己却为奸人诬陷冤死。后人怀念他,将他居住过的街巷称为“高第(街)”,“仰忠(街)”。
以上三说,都见于旧方志。不过看来只有第一说符合史实,第二三说不过是后人对广州名人的一种缅怀,并加想象而已。因为在宋代时已有高第街了,而李子长与周新都是明代时的人物,街名不可能因他俩而得。
有关高第街的得名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可比以上说法更有“人民性”。
过去这条高第街住着一户大财主,这财主为显示自己的“善心”,常叫婢女把残羹剩菜施舍给门前的乞丐。这事传开了,很多乞丐就在开饭时候来到财主门前等施舍。其中有个小乞丐姓高,个子高大,才十五六岁,因他年纪最小,人们都叫他“高弟”。
财主家中有个丫环,心肠特好,对乞丐们很照顾,尤其对高弟很爱怜,总要多关照他一点。结果这事被人告到财主那里,说这丫环跟乞丐私通。财主听了大怒,竟把丫环活活打死了。
高弟得知消息,极为悲痛,在丫环坟前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神明菩萨,洒下还魂水,让丫环复活了。高弟就与她结为夫妻,在郊外住下,辛勤劳作,慢慢有了积蓄,后来更发了大财。这时候,那个大财主家道中落,逐渐破败,高弟于是就买了他的宅院,盘下他的产业,从城外搬到城中来住下了,于是人们就把这条街叫“高弟街”,后来以音讹,就成了“高第街”。
有关高第街,在旧方志中记载了一些有趣的传说。其中见于《粤小记》的一件趣事是这样的:清嘉庆年间(1796~1820),高第街有户人家的水井淤塞,于是请人来清浚。从淖泥里拉上来了一条铁链子,越拉越长,似是没有尽头。这可把主人家吓坏了,就把铁链放回井中。第二日再雇人来取铁链,却找不到了。
清初顺治年间,广州府署设在高第街。清后期时盐务公所亦在高第街。街内曾有净业庵、初地庵。不过这些建筑后来都没有了,今已再难确指其故址所在。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州的故事》

作者:冯沛祖著

索取号:K296.51/16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