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街的传说
位于羊城最繁华的北京路有一条历史悠久、全国闻名的商业街-高第街。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条一里多长的街道就开设上千个铺位和摊位,仅街心前后两排摊位就有六百多个。每天早晨到深夜,商人、顾客、游人总是川流不息,常常拥挤得难以移步。全国各地来广州做生意(尤其是做服装生意)的商贩,几乎没有一个不到高第街里来。哪怕是逛一逛、走一趟也好。据说,高第街一年创下的各种税利就超过内地某些山区一个县的财政收入。由于这条商业街多次卖妇女用品,所以又被称为“女人街”。
据史料记载,高第街在唐朝时就出现了。到了宋代,高第街已经是一条极其繁华的商业街,因为当时高第街的南面就是珠江沿岸,那时珠江江面比现在的江面要阔五倍多。被誉为“百越第一楼”的海山楼就在这条街上。宋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海山晓霁”就是指这一带的秀丽风光。海山楼下是当时番商只停泊的江边、码头,所以高第街一带都是豪门巨商的聚居之地,高门豪第一幢又一幢,洋房别墅一座比一座漂亮。也许“高第街”就由此而得名。一些地名学家也认为高第街的得名与宋时的“高门豪第”有直接关系。
不过,有关高第街的得名在民间里又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这条街里住着一户很富有且又很高贵的人家,主人是位虔诚的佛家信徒,富有一副慈悲心肠,好善东施。他要婢女将每餐吃剩的饭粥鱼肉全部分给过街上门的乞丐们,如果没有得到饭菜的也要送给他们一点生米或一些碎钱,总不能让他们空着肚子走过他的家门口。这样一来,他的家门口,甚至整条街巷都聚集不少行乞者,简直成了一条“乞丐街”。众乞丐中有一个少年,姓高,因他在丐群中年纪最小,故大伙都称他为“高弟”。高弟不但长的健壮、英俊,而且很有礼貌,每次领取主人饭菜之前后必恭恭敬敬还礼鞠躬。吃饱饮足了就帮施主和街坊打扫街道门前屋后的卫生,拾到遗物及时交给失主,从不起贪念,有老人小孩过街过巷,高弟总是向前搀扶,所以深得四邻街坊喜爱。大家不但给他最好的食物,还送给他许多半新不旧的衣物,结果他一点都不再像个乞丐,倒像个少爷公子一样的穿着打扮。久而久之,富家那位婢女就爱上了他,有事没事总是主动找他聊天谈心。原来这穷小少年也是出身于富裕的家庭,从幼受过良好的家教,只因父亲吃败了官司而一时受不了这口气而自杀了,后来母亲也撒手而去,只剩下这无依无靠的七八岁幼儿。所以只好流落街头行乞。富家选的婢女总是很漂亮又很伶俐的,高弟也深深爱着她。这对少男少女从相谈相爱发展到偷吃禁果。众丐本来就十分妒忌这高弟的“口福”,现在又占有如此高贵的“艳福”,更是眼红得不得了。为了陷害他,这帮乞丐就到处散布流言蜚语。将他俩的风流韵事无限地夸张,添油加醋地造出许多羞耻的传闻故事,造成满城风雨。主人闻知,觉得丑辱难当,自家的婢女竟然与一个乞丐闹出这般丑事,当然十分气愤,于是就命门人将这婢女捆绑起来鞭挞至死,扔到市外郊野里。高弟获知,悲痛欲绝,当晚就在郊野一山沟里找到了婢女的尸体,他扑上去哭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然后就下起大雨来。高弟惟恐雨水淋湿了心上人的身体,就赶紧抱起她躲进了附近一个岩洞里。到了岩洞里,他觉得婢女的身体还有暖气,手脚也还是软软的,就将脸贴近婢女的鼻子里,嘿,还有一点气出,证明没有死去;再摸她的胸脯,心脏还在跳动,于是他就立即用树叶盛来山涧的清泉水一口一口地灌进她的嘴里。婢女不久就苏醒了。从此高弟不敢回到那条街行乞了,他就每天上山砍柴,换来的钱总是买些最好的食品回到岩洞中调理婢女。这样他俩在岩洞中竟然过了二年的日子。后来高弟就带着婢女回到自己的老家,两少夫妇勤耕苦种,很快就过了几年光景,还养育了一对儿女。到了中年,高弟凭着他的勤奋和聪明,已经置了一些田地,建了 几间漂亮的房屋,重新成为当地一富裕之家。就在这几年,原“乞丐街”那户富人家却败落了,传出要卖掉房屋另迁它地,高弟闻知就扮着一位大商贾将这家人的财产房屋全都买过来。高弟带着妻儿一家从此在这里发迹。并学着从前那位富家主人好善乐施,对四邻街坊的穷人家总是慷慨资助,于是这条街就被叫开为“高弟街”,是众人感谢高弟恩德的褒奖。后来高弟干脆就在大宅前挂上一块大牌额,上书:“高第街。”
高第街原来是包括现在东边那条仰忠街,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街道。到了明朝,高第街里住着一户很穷的人家,却出了一个进士,名叫周新,后来官至朝廷大理寺评事(审核刑狱案件的官员),以善判果决疑案、大案著称朝野。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最高检察院长之职了。他嫉恶如仇,杨善抑邪,办事公正又廉洁无私,深受老百姓钦佩和爱戴。他死后,家中竟一无所有,仅留几卷旧书和几套官服,找不到一点金器银饰,真是为官一世,清风两袖。夫人就带着儿女和这些“遗产”回到羊城高第街里自食其力,过着一般街坊百姓的生活。人们出于仰慕这位清官的刚正忠直,便把他原先居住的那段高第街易名为“仰忠街”,于是就出现了后来“东为仰忠,西为高第”的两条知道,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北京路从中而过,成了高第街和仰忠街的分界线。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羊城故事》

作者:朱德瑞编著

索取号:K296.51/4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