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塔:广州的文脉
荔湾的春天最迷人的画面要数烟雨蒙蒙之中的荔枝湾了。漫步在荔枝湾路、龙津西路的幽陌曲径,梭巡着麻石铺就的窄街老巷,或独行,或约一二挚友,如果你要寻找昔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水乡景象那是不太容易了。但是泮塘的文塔却是一定要去的地方。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泮塘乡的文塔是广州市区唯一的文塔。它坐南向朝北,为六角两层楼阁式砖塔,攒尖顶,高约13.6米,宝顶为高达2米的陶塑葫芦,似文笔插入云霄,青砖石脚,檐口均设素胎瓦当和滴水,窗花装饰朴实精巧,用白缮土制成,素白高雅,首层门头和二层楼窗顶分别嵌有“南轴”和“云津阁”楷书大字的石刻。关于这座文塔的建筑年代没有文字记载,文物专家根据其建筑形制和细部装饰推断它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的建筑。2002年9月文塔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文塔的选址和建设是十分讲究的。中国的堪舆学认为,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修建前还要先观水神是否有情,朝水有情,则可蓄其元气;文塔可弥补当地文峰低小之缺陷,使当地多出士子,因此文塔大多修在县城郊外的山上或村镇进出口的土丘上,而且丈尺方寸不可克山,否则会克文星,导致文运不昌;文塔并不是随便可以建的,传说古时兴建文塔必须得到皇帝的御批,表彰当地出过有名的文人,并鼓励后辈学子考取功名。泮塘乡的文塔位于西关上支涌畔,位居水口,乃西关、泮塘水门之华表,也是当时水网密布的荔枝湾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这里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考古人员曾在附近发现刻有“古之花坞”的石匾和半副刻有“祀崇花坞乐平康”的石联。不过这座文塔的修建是否得到了皇帝的御批已很难考证,也有人认为它是当地的父老为了祭祀文曲星自发兴建的。
文塔内供奉的文曲星也叫“魁星”。拜魁星盛于宋代,没见过魁星像的人也许会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一定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吧?其实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据民间传说,“魁星”本是一个秀才,自幼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又长了满脸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所以面试时屡屡落第。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层层录取,到了殿试时,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已是龙心不悦,就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脚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又问:“那联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吾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这个秀才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型上响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谁人若被此笔点中,科举便可高中。因此,相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文塔就是魁星右手握的朱笔的象征。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诞”,各地都会举办一些传统活动来祭祀。拜“魁星”仪式是在文塔或天井摆上香案,学子聚会一堂,非常热闹有趣。“拜魁星”事先要糊一个高二尺许,宽五六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的纸人(魁星)放在案上。还要将煮熟的羊头(公羊,留须带角)摆在“魁星”像前,羊的两角系上红纸,其他祭品茶酒随便,参加拜魁星的学子鸣炮焚香礼拜罢,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席间必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种果干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黄果某种干果滚到某人跟前停止下来,那么,某人即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须重新再投称“复考”;都投中则称“三及第”;其中两颗方位不正(比如桂圆、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而谓“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继续“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参加。这样吃吃玩玩,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魁星”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
清代广东省一共出过三个状元,分别是乾隆四年(1739)巳未科状元番禺县人庄有恭、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状元吴川县人林召棠、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状元顺德县人梁耀枢,相传这三个状元在上京赶考停留广州途中,都到过泮塘的文塔祭拜祈福。文塔原来位于泮塘地热比较高的位置,由于市政建设逐渐被附近的楼房围闭,路人很难见到它的真容。2009年6月开始荔湾区投资拆除了附近的楼房,并对文塔进行了修复,还在周边建了一个广场来展示文曲星的文化。
在广州的中心城区周围,还分布有几个供奉文曲星的塔。黄埔区深井文塔位于长洲街深井社区金洲大道旁,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这座砖木结构的三层楼阁式塔高约19米,供奉着好几个神仙,首层供奉的是土地神,二层供奉文昌、关公二帝,三层才是供奉魁星,南方的魁星崇拜与北方有区别,北方就是供奉魁星,而到了南方魁星多了一个上级——文昌帝君。相传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遵奉他为雷泽龙神,由于附近有梓潼神亚子祠,后人合称张亚子。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称文昌帝君。在南方的魁星崇拜里魁星和金童是他的两个下属,一个负责点斗,一个负责公布金榜。2005年4月政府投资对深井文塔进行了修复,2002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在广州东北面的增城市也有好几处文塔:位于朱村街的朱村塔始建于明代,这座高5层约12米的文塔采用青砖实心砌筑,当地的百姓又称“硬塔”,2002年9月该塔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在石滩镇石湖村有一座始建年代不详的登云阁,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塔高3层约16米,塔内还保留了一方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该塔的碑记,2002年9月该塔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麻车村东的周姑岭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青砖实心文笔塔,塔的外观呈贺锥状,风格独特;在石滩镇的岗贝村也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文昌阁,不过现在顶已毁坏,残高3层12.8米;位于中新镇钟岭村的凌云楼始建于清代,高3层12.5米,为砖木结构,保存完整;位于增江街白湖村的“云步先登”塔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塔高3层约22米,楼阁式砖塔,1998年进行了维修。在小楼镇的东镜村有一座“势凌霄汉”塔,始建于1934年,塔高5层24.5米,虽然也是楼阁式塔,但已是钢筋水泥青砖结构;在派潭镇的下围村有一座文塔,外观3层,内部2层,高约10米。
在从化街口街西南的豸岭山上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水口塔,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飞机炸毁,1993年政府投资重建,塔高9层,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气势格外雄伟。在从化的鳌头镇小坑村的溪流边也有一座四面三层楼阁式文昌塔,一楼供奉着文昌塑像,二楼供奉的是财帛星君,看来村民不但爱才,也十分爱财,三楼是魁星楼。在番禺区的东环街蔡边一村也有一座始建于1923年的三层楼阁式文昌塔,砖木结构,六角攒尖顶,高约20米,门额上阴刻“斯文荟萃”,二楼也镶嵌有石刻“藻跃高翔”,最上一层刻有“健笔凌云”。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10月   摘自《大美广州》

作者:黄勇著

索取号:K29/10/2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