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仙博士的心迹
三十年代万金油大王、中文报业巨子、大慈善家而誉满全球的胡文虎,有富甲东南亚的美称。在他谢世三十年后的八十年代,他的长女胡仙博士,又被誉为《新闻女王》、《亚洲最富的女人》,这半个世纪出现的奇迹,不禁引起人们众多的遐想,新闻媒介众说纷纭……。
笔者最感兴趣的是:跟随两代人的足迹,寻觅他们的心迹。
我有缘研究胡文虎多年,留下《胡文虎评传》墨迹未干,终于发现,在中西文化汇合点上,两代人的心迹,竟是如此酷似,一脉相承,要说有不同之处,只是跟随时代潮的步伐留下更具特色的潮痕罢了。
且看:

爱国心
作为一个身处异域的华侨,终胡文虎一生,爱国思想贯彻始终,未尝须叟改变,爱国实践深入持久,未曾改弦更张。从早年热心祖国公益、慈善事业,兴办千所小学、百座医院、到抗战时慷慨输将,力助国难,从晚年发起“经建运动”,开发桑梓,再到大陆解放后认购公债,支持新政……所有这些,既是他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又是他爱国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胡文虎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还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丰富,不断深入。从一般性的慈善行为,转而立场坚定地支持祖国的抗战大业,再到投身桑梓建设,从增强祖国综合国力的战略构想出发,力图扭转近代以来海外华侨投资祖国重商业而轻实业的传统趋势;对祖国母邦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与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幻想视为一途,转而矛头直指四大家族,痛贬国民党中枢政府的倒行逆施之弊,进而主动积极地支持人民政府的新政工作……凡此种种,不仅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爱国思想日趋丰富,而且反映了他的爱国实践在时代潮流中的展开和高度升华。
胡仙博士,尽管“神州大地在她的脑里,只有模糊的记忆,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他母亲带她去过一次广州,以后就再也没有到过大陆了……”但,她的爱国心却是十分深沉的,她对于先父蒙受不公,心情是沉重的,但,她却默默的期待着,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到祖国母亲的理解,让她回到母亲的怀抱的。如此漫长的四十年,她由双十少女到已过花甲之年,终于等来了春满人间的一天。1992年11月23日,胡仙博士应邀访京,下塌钓鱼台国馆十号楼,24日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6 日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深感殊荣和温暖。还分别受到 1983年就宣布给胡文虎平反,决定归还财产的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原省长胡平的设宴招待,分外亲场,胡仙博士在告别宴会上情不自禁的说出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似乎是珊珊来迟了,但是,我们终于回来了!”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胡仙博士还告诉记者说:“虽然珊珊来迟,但北京之行却是一个好的开始。”胡仙表示:“将透过更多的访问,更多深入地了解中国,希望能为祖国经济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据胡仙透露,其大陆投资策略,将仍以新闻出版印刷为主,而随着闽粤两省发还胡氏的产业,也将涉及大陆蓬勃的房地产,此外,还对教育事业甚为关注。
冬日的长城,厚厚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耀目,胡仙一行,正在尽情饱览雄伟娇娆的北国风光。
你看,这位“亚洲最富有的女人”、“新闻女王”,不正在万里长城上奋力攀登吗!这是否预兆着她的事业,也将更上一层楼?
这,不就是她爱国心的新篇章么!

事业心
胡文虎三十年代创建的以制药业和中文报业为骨干并旁及工矿业金融业等其它诸多的企业帝国,使他成为一个冠盖南洋的大企业家,他的企业帝国横跨亚、欧、美三大洲,纵越数十万里,雄踞东方,威震南洋,名闻世界,写下了本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创业史的一大“绝笔”。
在他获得事业成功的背后,不难看出:除了具备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外,更多是主观作为,经营之道,和个人魅力有其独到之处,他独具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客家精神,审时度势,敢于冒险的企业素质和敢于竞争,勇于挑战的果敢气魄,加上用人有方,广告有术,使他获得异常的成功。
然而,在抗日时期,祖国半壁河山和东南亚各国沦为敌手,胡文虎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曲折,报业纷纷被封,永安堂业务一度遇挫,胡文虎则身陷敌囚,在逆境中,胡文虎仍保持民族气节,敢与魔鬼打交道,巧妙周旋,仍保持了万金油王国的兴旺势头。抗战胜利之后,迅速恢复永安堂业务和报业,再逞雄风,更可贵的是为摆脱侨胞深受殖民主义的压榨,年已古稀的胡文虎,独具慧眼,提出发动闽侨兴办《福建经济建设》运动的宏伟构想和果敢的决策,成立《福建经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筹委会,自任主任,从1946年2月发动到11月,就募集500亿元之巨,且许多建设项目正在规划勘察和实施中,可恨受四大家族的扼杀终于天折,但,此举影响深远,胡文虎跳出私人企业的范围,发展为集团企业的大举措,正是胡文虎事业观的升华表现。
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诞生后,胡文虎痛定思痛,以积极诚恳的姿态,尽力争取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修好关系,于50至51年,曾主动多次写信给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叶剑英元帅,除二次主动认购公债五亿元以表参加祖国建设的心愿外,还提到千所小学、百座医院兴办之事,并表示:“倘若荷俯鉴衷诚,赐予协助,使底于成,则贫苦人民,失学儿童,皆有利赖,岂唯文虎个人偿風志已哉。”态度之真诚,言语之恳切,于斯可见。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由于种种的历史误会,人们误把胡文虎与国民党政府的官僚、政客、投机商等各色人等相提并论了,从而将他主动伸出的表示对人民政府竭诚拥护的双手,又推挡回去。就在这一年,广东、福建等省市的人民政府,相继接管了胡氏的产业,至此,胡文虎在中国大陆的企业活动正式宣告结束。
1954年9月胡文虎逝世,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新闻专业的胡仙,年仅廿一岁,学业未成,就奉命回港继接父业,胡文虎创下的庞大企业王国至此已没落解体,留给胡仙的只有一家星岛报业有限公司,唯一的物业是位于香港湾仔道179号一幢毫不起眼的大厦,当时星岛晚报还负债。
自胡仙接管星岛报业不足五年,她就成功地扭转了公司的颓势,首先,使晚报由亏转盈,继而更使日报和晚报一度双双成为全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今天,胡仙已把星岛报业业务大大拓展,跨越了太平洋。透过卫性传讯,星岛把新闻从香港传送到纽约、三藩市、多伦多、温哥华、悉尼和伦敦。1974年以后,她开始向其他经济领域发展。她对地产业愈来愈热衷,且独具生意眼,1987年,她以一亿澳币收购澳大利亚某个拥有三个电台和广播网络的百分之十五股份,六个月内,将公司部份资产脱手,赚得八千万澳元。她还开办了现代化的印刷企业、商店,收购了一家出版公司,拥有录音微缩影片公司,制药公司和医院,还指染旅游业和餐馆业。1987年胡仙公开财富不少于十亿港元,这些财富主要来自她的星岛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她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总经理。下属有二十九家由该集团全资拥有或占股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子公司,还拥有显著股权的联营公司八家。至于私人财富,光虎豹别墅珍藏的古文物珠宝就价值连城,无法计算。香港八十年代曾出版《十大富豪》一书,胡仙博士与李嘉诚并列为十大富豪之一。
由于星岛报业上的成就殊丰,香港政府授予她《太平坤士》称号,英国女皇给她颁发了O·B·E勋衔。她是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创办以来的主席,还担任过国际新闻协会主席,素有《新闻女王》的雅称。
人们不禁要问:胡仙博士获得事业上如此巨大的成就,使胡文虎的半壁江山,不仅保存完整,甚至疆土日辟,每有拓展,在科技时代,建立了新企业王国。竟究有什么奥秘呢?
拿胡仙的话来说:“堵塞漏洞,减低成本,辛勒工作,天天巡视公司,留心最细微的运作,没有什么特别的。”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啊!又多酷似胡文虎先生的作风啊!正是胡仙博士继承胡文虎优良传统家风,她一心扑到事业上,兢兢业业,艰苦朴素,刻勤刻俭,踏踏实实,平平凡凡,仿佛事业就是她的一切,事业给她带来无穷的乐趣。有人问她:难道你没想过结婚,追求感情生活吗?她回答:“我心爱现在所做的一切,这令我很充实。工作是我的嗜好,工作能带来无止境的满足和成就感。”还有人问她:“赚这么多钱有什么用,花钱不能令你有一点兴奋吗?”她说:“绝对不能,我不为钱而工作,不为赚也不为花!”……又说:“很不幸,世人都以金钱来衡量所做的一切。我告诉你,钱对我来说价值不大。”
正是这种超然脱俗,沉醉事业的心境,才使她进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才使她厌恶奢侈的生活方式。她和父亲一样,吃穿都非常简朴。胡文虎在家吃的饭菜都是一般化的,他最喜欢吃的是酸咸菜汤,蚬鬼子,还有盐水螃蟹等大众性菜肴,即使在外面酒馆吃饭,往往也只花上三、四块钱。衣着通常只穿短袖衫,非常随便,即使外出,也只穿很普遍的西装。胡仙穿着简单优雅,不施脂粉,更不穿金戴银。她有一辆用了多年的劳斯菜斯艮影汽车,多是她母亲使用,她从香港集团公司驱车到九龙星岛报社时,开的是一辆平实的“富豪”。她没有在香港建新屋,也没有买一艘豪华游艇。她在三藩市和悉尼都有住宅,但非常简陋,像办公室似的,只是为了不致于经常去住酒店。今天,胡仙博士的跨国公司散播于太平洋地区,每年总有一半时间,她是在旅途中度过的。她不论去那里,总带着母亲同往,形景不离,风尘扑扑,忙忙碌碌,相依为命。这,多么相似胡文虎的生活情景啊!
胡仙博士,乍一看来,一点都不象上流社会的人物,却象一位朴实无华的学者。这,大概就是她的事业心的外化形象吧!

慈善心
胡文虎生财有术、致富有方。但他的金钱观,却又十分独特,格外超脱。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格守忠孝仁义大节,身体力行。正如他在星洲客属客会十周纪念大会所说的:“窃念先父生前笃诚信佛,故鄙人一体先君慈善救世之旨,以为立志基础,一本忠孝仁义,以为行事方针,我行我素,实事求是,荣辱毁誉,殊非所计……”,正是仁义人文精神的感召,胡文虎一生急公好义,热心公益,宅心仁慈,广济博施,慷概输将,不遗余力。他写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至理名言,他说到做到,早年他决定把永安堂赢利的四分之一,作为慈善公益的专款,稍后又增加到十分之六。他不仅拨巨款兴办千所小学,百座医院,还对一切慈善公益事业,包托教育、体育、医疗、敬养老院、孤儿保育院、救灾赈济,乃至园林古迹修复等不胜枚举,不仅国内乃至东南亚各国,都慷概输将,总数不下三干万元之巨,特别是积极集资开发建设福建、造福桑梓、建议划厦门市为华侨建设试验区,以发展生产为手段,推动经济开发,造福闽胞,已不是单纯的为慈善而慈善,更具长远的战略意义,真是恩泽内外,名震东方,胡文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慈善家。终其一生的慈善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他身上的延续,生发和弘扬。
胡仙博士,深受其父影响,秉承先父致力慈善公益的宗旨,身体力行。
胡文虎去世不久,就在香港成立了胡文虎基金会,胡仙自任基金会主席,对东南亚和港台汕地区的教育、体育等公益事业,广济博施,做了许多好事,深得中外各界人士的尊敬和好评。
1992年11月访京时,胡仙博士曾向记者表示:将来发展大陆胡家产业的收益,将全部用于发展当地的经济,实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1993年3月底,胡仙一行回故乡永定中川探亲,受到当地乡亲和政府官员逾二万人欢迎,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使胡仙博士感动得热泪盈眶,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此次胡仙博士返里,决定建立福建省胡文虎基金会,基金来源主要是将政府发还胡文虎在国内的全部产业列入基金,用途除完善中川虎豹别墅基建,按胡文虎生前设计图纸施工保征质量,以开发成旅游景点外,其余全部用于福建经济文化建设。

客家心
胡文虎是福建永定下洋中川客家人士,他是中华民族客家民系中的一员。这个民系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传统,又将其不断发展、丰富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勇于拼搏、奋发自励、刚强自健、百折不挠的独特的《客家精神》。它扬弃了中国传统人格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乐天知命,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与世无争等落后的国民意识,从而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那种生意盎然,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人文精神,达到某种程度的吻合与共鸣。胡文虎站大中西文化的汇合点上,徜徉于中华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两极之间,以中驾西,引西入中,相与为用,互为补充,他没有因欧风美雨的吹洒而数典忘宗,也没有因格守祖训而目空一切,相反,他却站在那个时代所能给予的制高点上,相当成功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使他成为举世瞩目的“万金油大王”和“中文报业巨子”。“客家精神”成为他事业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
三十年代,胡文虎自觉提倡弘扬客家精神,不仅他在担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期间,亲自撰文,分析和概括客家精神为:刻苦耐劳之精神:刚强弘毅之精神:够勤创业之精神:团结奋斗之精神。足见胡文虎对客家精神的深层内涵:开拓、进取、创新的实质性内容是心领神会的。正是他吸取了客家人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才能从一个普通华侨家庭骤然崛起,成为举世闻名的万金油大王和中文报业巨子。而且,他还聘请史学大师罗香林教授担任香港崇正总会副会长,悉力资助罗氏从事系统的客家问题研究,罗氏终于写出《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成为研究客家民系的权威著作,影响深远。罗教授还主编了客家问题研究丛书,为客家问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客家问题研究,已进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客家学研究的新阶段,从八十年代末至今,客家学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作为胡文虎的得意传人胡仙博士,她秉承父志,又自觉高举客家学研究的旗帜,为弘扬客家精神作出新贡献。
胡仙博士不仅于 1992年5月,欣然接受她的故乡建立的闽西客家学研究会的敬聘,荣任闽西客家学研究会永远顾问,还热情洋溢为闽西客家学会创办的《客家纵横》专刊题词:“继承中原文化,发扬客家精神。”而且,还于1992年9月,以胡文虎基金会的名誉与法国东方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香港客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她以胡文虎基金会主席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持人的身份出席了会议,她在会上表示:其先父是一个普通商人,但平生致力为促进国家民族利益作出贡献,若然其父仍在世,目睹研讨会能在他名下的基金会筹办,一定感到十分荣幸。她建议:客家学研究方面,可朝整个汉民族及世界人类历史中个别地区客家人的源流,族群的发展过程,分析族群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人口分布及习俗文化等。
出席香港客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学者共有六十余人,其中闽西籍的客家学研究学者就有十三人,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胡仙博士不仅与来自家乡的客家学者多次合影留念,分外亲切,还在会议结束后专门接见了闽西客家学研究会会长李逢蕊等三人,对闽西客家学研究先行了几年并取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表示认同和赞许,就今后如何加强闽西客家学研究、胡文虎研究、建立客家学研究基金会、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搞好研究成果的出版等问题,进行了亲切交谈,表示热忱支持,十分诚挚,长达一个半小时,还接受应聘为闽西客家学研究基金会会长。
正是胡仙博士秉承父志,以弘扬客家精神为已任,才如此重视客家学研究,积极倡导,热忱支持,有一颗洋溢着客家精神的客家心,才紧步先父后尘,在客家问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客家学的高峰迈进!

文献资料来源:1993年   《胡仙博士的心迹》

作者:李逢蕊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