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金劳(劳力士),到李占记”。千年商埠广州,老字号众多,位于中山四路的李占记钟表店,就是其中的一间。
百金求名、千金求誉,当钟表不再是奢侈品,人们的选择开始多元化,李占记的鼎盛和辉煌渐趋平淡。然而,一代代李占记员工,仍然在坚守着一种精修的理念和信誉、一种经典的手艺和技术。此时此刻,看他们修表,已经不像是一门工艺,更像看一位艺术大师在挥洒。
“占得利权中外冠,记将时刻寸分量”,走近李占记,回顾这间老字号的沧桑变迁,你能感受到,广州蓄积的深厚商业文化……
百金求名 千金求誉
在钟表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日月星辰是人们判断时间的根据。随着西方
机械钟表的传入,以及我国制钟业的发展,钟表开始出现在普罗大众的视线中,随之诞生一种新型商铺:钟表店。
李占记,广州最早的钟表店之一。它的出现和壮大,与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钟表界奇才李兰馨有关。
钟表奇才自立招牌
十九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会,少年李兰馨来到香港,在上环一家叫“李应记”的钟表店当学徒。李兰馨对精密的钟表,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无论是什么名贵钟表,都敢拆敢修,并且用心揣摩个中的不同结构。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兰馨的技艺突飞猛进,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维修本领。
李兰馨的精湛技术,店主很是欣赏,一再给他加薪,并把他作为榜样。但当时店里学徒不少,如何能让顾客记住自己?李兰馨想了个办法,在自己的工作台上,挂了个李占记的牌子。时间一长,顾客发现他修理过的钟表,质量特别好,李占记的名字不胫而走。后来,李兰馨自费印制名片发给顾客,同行已意识到,这个昔日穷小子终非池中物。1912年,李兰馨在香港文咸东街9号,开办第一间李占记钟表行,正式打出李占记的招牌。
刚开始,因竞争激烈,李占记业务进展不大。后来幸亏得到新加坡堂兄的资助,李兰馨把门面进行装修,高薪聘请技术高手,专门接修高档名贵钟表,李占记的招牌也越来越响。
1915年起,李兰馨相继在广州十八甫90号、澳门新马路十月初五街口附近、广州惠爱东路(即如今中山四路)开设李占记分行。这四处李占记生意兴隆,获利甚丰,成为享誉省港澳的钟表连锁店。
“续筋驳骨”赢口碑
物以稀为贵。一百年前,一座好钟、一只怀表或一块金表,可换一幢普通三层住房。李占记一开始,便以修理名贵钟表的高超手艺和重视质量而闻名。
当时,在广州,外国显贵、富商、传教士和华侨携进自用或出售的名贵钟表很多。不少外国贡品,也从宫廷流落到民间,当中不仅有精美的挂钟、座钟,还有国外知名钟表公司生产的怀表、手表。这些钟表,不少是镶钻、镶珠、包金或全K金壳,其拥有者,出于怕零件被调换的顾虑,不惜高价,也要给信誉好、工艺精的李占记修理。
对钟表店来说,由于主顾非富则贵,修不好,赔偿事小,惹来麻烦就吃不消。每天早上,李兰馨都把前一天的接件细细察看,按照各个技工的修理专长发件。为保证质量,李兰馨规定每个技工,每天只修表三只,并率先在钟表业开创质检员制度。对已修好的钟表逐一检查,如发现质量不过关,就发还原技工重修。遇上名贵怀表和手表,他一定要拆开细看油丝,不准技工以拨快慢制,来迁就技术上的不周。
李占记的挂钟座钟修好后,都会在后盖里贴上“李占记修”字条,以示识别。有些老式钟表,拆修时才发现接件时无法鉴别的问题,李占记不因此随便退件,而是千方百计到香港或原厂买零件,不计成本,务求保证质量,维护店誉。如果有些零件实在无法配套,就利用简易车床仿制,采用磨、补、驳、焊、接、锉等细腻功夫,制成天衣无缝的零件,使钟表复原。
这种百金求名、千金求誉的诚实作风,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其“续筋驳骨”的独特修表工艺,也一直流传至今。
招收技工“三不要”
深谙经营之道的李兰馨,深知技艺高超的技工对一家钟表店的重要性。以前修表都子承父艺,徒技师传,李兰馨招收技工有“三不要”:有不良嗜好的不要;不求上进、责任心差的不要;技术差的不要。
李兰馨对技工技术要求的严格,在业界是出了名的。遇上顾客投诉,李兰馨常常亲自接待,如果是由于技工技术不周,引起第一次回校,他会亲自替技工找原因;如果同一技工出现第二次回校,他就多付一个月工资,让其另谋高就。虽然如此,钟表技工都以能进李占记为荣。他们进店后,有机会接触到各国名贵复杂的钟表,有条件熟悉各种钟表的特殊结构。并且,李兰馨对一些关键性的工艺修理并不保留,而是言传身教。技工们都知道,这里虽然要求严格,但能学到真材实料。
事实证明,在他的管理下,不少技工的技艺日益长进,建国后广州有名的修表技师,大都出自李占记。
李兰馨对技术要求很严,但私底下却平易近人。为留住人才,他给技工的待遇优厚。抗战前,技工每天工作8小时,一般技工每个月40银元,包食宿,技术尖子还多加10元,在当时来说,是不错的收入。
宣传手法出奇制胜
建国前,除了李占记,在长堤、永汉路(即如今北京路)分布着很多高档钟表店,此外,全市还有为数不少的价格较为低廉的钟表店,对李占记构成很大竞争。
然而,天生具有生意头脑的李兰馨,费尽心思想出种种办法,吸引人们眼球。抗战前,在十八甫分店门前的两个大橱窗里,他高薪雇请两个人,分别化装成关羽、张飞,手执长矛大刀,威武站立。老百姓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东西,十分好奇,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轰动一时。
建国前,医药保健落后,李兰馨看到这一点,灵机一动,推出一项别出心裁的措施:凡是在李占记购买木挂钟、闹钟、表带等,均免费赠送印有李占记广告的痢疾散一包,四乡群众上门求索者,也赠药。这种痢疾散,其实是几味清热中草药,间中有人因此治愈,使得李占记名声更加响亮。
此外,为了让人们记住李占记,李兰馨在向德国洋行订购的四方钟、双铃闹钟和怀表上,打上“省港澳李占记”字样,以提醒顾客这是李占记订购的。这种独树一帜的营销手法,令李占记名声大起。
百年精修 声誉传世
百年老,招牌不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李占记已走过将近百年。昔日曾在此修理过的部分经典钟表等,连同旧时修理器具,如今被收藏到广州博物馆里,成为记录广州钟表业世纪变迁的鲜活见证。
当年李兰馨创下的金漆招牌,如今仅在广州中山四路上可以找得到。站在北京路与中山路的交界,望向对面马路的老式骑楼,李占记的大字招牌,在耀眼的阳光下依然引人注目。
走进这间百年老店,但见店堂宽敞明亮,全透明玻璃维修工作间中,钟表师傅身穿统一的制服,利用各种专业仪器,专心致志在灯光下摆弄精细的零件……时代在改变,这间老字号也在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
从传统到现代,道不尽几许兴衰沉浮,李占记现任经理曹曙明,向我们缓缓道来这间百年钟表老店半个世纪的变迁。
唯一的钟表特级店
1969年入行的曹曙明,曾在两间李占记工作过。位于第十八甫的李占记分店,在1958年商业调整时迁往下九路,并于1970年并入大陆钟表店。曹曙明最初就是进入下九路李占记当学徒的。
曹曙明回忆,下九路李占记的规模不是很大,只有十多个师傅,没有先进仪器,而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建国前,李兰馨一家已迁到香港,但对技术严格要求的传统,仍然延续了下来。那些老师傅,平日里说说笑笑,很平易近人,一到工作时就变得严肃,若是做得不达标,绝不让过关。
建国后,虽然钟表制造业有所发展,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拥有钟表,尤其是手表,是一件很“巴闭”(粤语,“厉害”的意思)的事,手表更是当时的“三大件”之一。唯其如此,如果钟表坏了,人们千方百计也要修好它,推动了修表业的蓬勃发展。
当时,实力雄厚的李占记,作为广州钟表业唯一一间特级店,无疑是业内翘楚。“那时,人们来李占记买表,常要排队。修表业务更是发达,最鼎盛时,如今我们所在的这一层约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一个很大的维修车间,可以同时容纳六七十个技工师傅一起修表。”曹曙明比划着说。
上个世纪70年代,到李占记修表,比一般钟表店要贵。一只普通手表,到其他店修只要1.8元,只保修半年,到李占记修却要2.8元,保修一年。虽然如此,由于较好的维修质量和信誉,到这里修表的人络绎不绝。为此,李占记规定,每人每次最多只能修五只表。
当时,李占记员工众多,分成车制组、钟组、突击组、修理组、青年组等,其中,单交表组就有10个人轮班。每天修好的手表,挂满了交表房整个墙壁,但还是放不下,只能放在筐里。由于那时还多是机械表,还要专门有一个人,不停给这些修好的表上链、校对时间,十分忙碌。
留住“拥趸”客
曹曙明认为,作为老字号,李占记留给今人最主要的财富是对技术的执著,以及对钟表质量的严格控制,这才是人们一直以来认同的“招牌”,也留住了很多顾客。
在李占记的老顾客里,有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忠实海外支持者。或许出于信赖,或许是一种习惯,他们每次回广州,一定会拿手表到李占记抹抹油、上上链,就算不能回来,也会托人将手表带到李占记修理或保养。有一个家族,从50年前的祖辈,到世纪之交的孙辈,他们所佩戴的手表,都是在李占记购买。
有一次,有一个老顾客从加拿大千里迢迢回乡探亲,特地带一只梅花表到李占记修理。修好后,她觉得把的较紧,没有以前好用,于是打电话向店里反映。出于对所修钟表的负责,店里决定让她拿回来,并负责报销车资。后来经检查后发现,不是修理出了问题,而是师傅为了让手表保持更好的密封性,特意把把的调紧。这位老顾客最终接受师傅的解释,并对李占记的服务称赞不已。
“对钟表店来说,除了精湛的技术,保持信誉度很重要。我常对员工说,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找到解决的共同点。”曹曙明说。正是秉承这种精神,在2004年至2007年,李占记营业额逐年提高,如今约占广州钟表修理行业三分之一。
开拓连锁经营业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钟表越来越普及,手表消费全面升级,从十几元到几十万元,各个价格层次都有。欧米茄、帝舵、劳力士等世界名表,也进驻各大商场的专柜。如今,在以李占记为中心的周边100米的范围里,连续开了数间专业钟表店,形成了广州市内唯一密集的钟表专业市场。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李占记感受到了压力。“诚信规范是李占记的经营理念,专业精细是李占记的服务理念。”曹曙明说。
对曹曙明来说,在应对市场竞争过程中,人才的断层是李占记的一大隐忧。“修钟表易学难精,若只学两三年时间,最多只懂得皮毛,只有在多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积累一定的经验。现在李占记的维修师傅,不少是本地资格最老的钟表维修行家,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修钟表最主要是有兴趣,但如今对这一行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曹曙明不无担忧地说。
此外,曹曙明的另一忧虑,是某一天出于各种原因,李占记要迫不得已搬迁。这不仅因为地段对钟表店的重要性,而且,李占记是如今中山路上幸存的几间老字号,它毗邻旧儿童公园,对不少广州市民来说,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有李占记的影子,搬迁不可避免地会给老字号带来一些影响。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把钟表维修做强、做大,李占记近年积极开拓连锁经营业务,2006年在广州百货天河中怡店开设分公司,近期计划增开两个网点,希望把这间百年老字号发扬光大。
百金求名、千金求誉,当钟表不再是奢侈品,人们的选择开始多元化,李占记的鼎盛和辉煌渐趋平淡。然而,一代代李占记员工,仍然在坚守着一种精修的理念和信誉、一种经典的手艺和技术。此时此刻,看他们修表,已经不像是一门工艺,更像看一位艺术大师在挥洒。
“占得利权中外冠,记将时刻寸分量”,走近李占记,回顾这间老字号的沧桑变迁,你能感受到,广州蓄积的深厚商业文化……
百金求名 千金求誉
在钟表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日月星辰是人们判断时间的根据。随着西方
机械钟表的传入,以及我国制钟业的发展,钟表开始出现在普罗大众的视线中,随之诞生一种新型商铺:钟表店。
李占记,广州最早的钟表店之一。它的出现和壮大,与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钟表界奇才李兰馨有关。
钟表奇才自立招牌
十九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会,少年李兰馨来到香港,在上环一家叫“李应记”的钟表店当学徒。李兰馨对精密的钟表,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无论是什么名贵钟表,都敢拆敢修,并且用心揣摩个中的不同结构。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兰馨的技艺突飞猛进,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维修本领。
李兰馨的精湛技术,店主很是欣赏,一再给他加薪,并把他作为榜样。但当时店里学徒不少,如何能让顾客记住自己?李兰馨想了个办法,在自己的工作台上,挂了个李占记的牌子。时间一长,顾客发现他修理过的钟表,质量特别好,李占记的名字不胫而走。后来,李兰馨自费印制名片发给顾客,同行已意识到,这个昔日穷小子终非池中物。1912年,李兰馨在香港文咸东街9号,开办第一间李占记钟表行,正式打出李占记的招牌。
刚开始,因竞争激烈,李占记业务进展不大。后来幸亏得到新加坡堂兄的资助,李兰馨把门面进行装修,高薪聘请技术高手,专门接修高档名贵钟表,李占记的招牌也越来越响。
1915年起,李兰馨相继在广州十八甫90号、澳门新马路十月初五街口附近、广州惠爱东路(即如今中山四路)开设李占记分行。这四处李占记生意兴隆,获利甚丰,成为享誉省港澳的钟表连锁店。
“续筋驳骨”赢口碑
物以稀为贵。一百年前,一座好钟、一只怀表或一块金表,可换一幢普通三层住房。李占记一开始,便以修理名贵钟表的高超手艺和重视质量而闻名。
当时,在广州,外国显贵、富商、传教士和华侨携进自用或出售的名贵钟表很多。不少外国贡品,也从宫廷流落到民间,当中不仅有精美的挂钟、座钟,还有国外知名钟表公司生产的怀表、手表。这些钟表,不少是镶钻、镶珠、包金或全K金壳,其拥有者,出于怕零件被调换的顾虑,不惜高价,也要给信誉好、工艺精的李占记修理。
对钟表店来说,由于主顾非富则贵,修不好,赔偿事小,惹来麻烦就吃不消。每天早上,李兰馨都把前一天的接件细细察看,按照各个技工的修理专长发件。为保证质量,李兰馨规定每个技工,每天只修表三只,并率先在钟表业开创质检员制度。对已修好的钟表逐一检查,如发现质量不过关,就发还原技工重修。遇上名贵怀表和手表,他一定要拆开细看油丝,不准技工以拨快慢制,来迁就技术上的不周。
李占记的挂钟座钟修好后,都会在后盖里贴上“李占记修”字条,以示识别。有些老式钟表,拆修时才发现接件时无法鉴别的问题,李占记不因此随便退件,而是千方百计到香港或原厂买零件,不计成本,务求保证质量,维护店誉。如果有些零件实在无法配套,就利用简易车床仿制,采用磨、补、驳、焊、接、锉等细腻功夫,制成天衣无缝的零件,使钟表复原。
这种百金求名、千金求誉的诚实作风,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其“续筋驳骨”的独特修表工艺,也一直流传至今。
招收技工“三不要”
深谙经营之道的李兰馨,深知技艺高超的技工对一家钟表店的重要性。以前修表都子承父艺,徒技师传,李兰馨招收技工有“三不要”:有不良嗜好的不要;不求上进、责任心差的不要;技术差的不要。
李兰馨对技工技术要求的严格,在业界是出了名的。遇上顾客投诉,李兰馨常常亲自接待,如果是由于技工技术不周,引起第一次回校,他会亲自替技工找原因;如果同一技工出现第二次回校,他就多付一个月工资,让其另谋高就。虽然如此,钟表技工都以能进李占记为荣。他们进店后,有机会接触到各国名贵复杂的钟表,有条件熟悉各种钟表的特殊结构。并且,李兰馨对一些关键性的工艺修理并不保留,而是言传身教。技工们都知道,这里虽然要求严格,但能学到真材实料。
事实证明,在他的管理下,不少技工的技艺日益长进,建国后广州有名的修表技师,大都出自李占记。
李兰馨对技术要求很严,但私底下却平易近人。为留住人才,他给技工的待遇优厚。抗战前,技工每天工作8小时,一般技工每个月40银元,包食宿,技术尖子还多加10元,在当时来说,是不错的收入。
宣传手法出奇制胜
建国前,除了李占记,在长堤、永汉路(即如今北京路)分布着很多高档钟表店,此外,全市还有为数不少的价格较为低廉的钟表店,对李占记构成很大竞争。
然而,天生具有生意头脑的李兰馨,费尽心思想出种种办法,吸引人们眼球。抗战前,在十八甫分店门前的两个大橱窗里,他高薪雇请两个人,分别化装成关羽、张飞,手执长矛大刀,威武站立。老百姓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东西,十分好奇,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轰动一时。
建国前,医药保健落后,李兰馨看到这一点,灵机一动,推出一项别出心裁的措施:凡是在李占记购买木挂钟、闹钟、表带等,均免费赠送印有李占记广告的痢疾散一包,四乡群众上门求索者,也赠药。这种痢疾散,其实是几味清热中草药,间中有人因此治愈,使得李占记名声更加响亮。
此外,为了让人们记住李占记,李兰馨在向德国洋行订购的四方钟、双铃闹钟和怀表上,打上“省港澳李占记”字样,以提醒顾客这是李占记订购的。这种独树一帜的营销手法,令李占记名声大起。
百年精修 声誉传世
百年老,招牌不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李占记已走过将近百年。昔日曾在此修理过的部分经典钟表等,连同旧时修理器具,如今被收藏到广州博物馆里,成为记录广州钟表业世纪变迁的鲜活见证。
当年李兰馨创下的金漆招牌,如今仅在广州中山四路上可以找得到。站在北京路与中山路的交界,望向对面马路的老式骑楼,李占记的大字招牌,在耀眼的阳光下依然引人注目。
走进这间百年老店,但见店堂宽敞明亮,全透明玻璃维修工作间中,钟表师傅身穿统一的制服,利用各种专业仪器,专心致志在灯光下摆弄精细的零件……时代在改变,这间老字号也在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
从传统到现代,道不尽几许兴衰沉浮,李占记现任经理曹曙明,向我们缓缓道来这间百年钟表老店半个世纪的变迁。
唯一的钟表特级店
1969年入行的曹曙明,曾在两间李占记工作过。位于第十八甫的李占记分店,在1958年商业调整时迁往下九路,并于1970年并入大陆钟表店。曹曙明最初就是进入下九路李占记当学徒的。
曹曙明回忆,下九路李占记的规模不是很大,只有十多个师傅,没有先进仪器,而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建国前,李兰馨一家已迁到香港,但对技术严格要求的传统,仍然延续了下来。那些老师傅,平日里说说笑笑,很平易近人,一到工作时就变得严肃,若是做得不达标,绝不让过关。
建国后,虽然钟表制造业有所发展,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拥有钟表,尤其是手表,是一件很“巴闭”(粤语,“厉害”的意思)的事,手表更是当时的“三大件”之一。唯其如此,如果钟表坏了,人们千方百计也要修好它,推动了修表业的蓬勃发展。
当时,实力雄厚的李占记,作为广州钟表业唯一一间特级店,无疑是业内翘楚。“那时,人们来李占记买表,常要排队。修表业务更是发达,最鼎盛时,如今我们所在的这一层约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一个很大的维修车间,可以同时容纳六七十个技工师傅一起修表。”曹曙明比划着说。
上个世纪70年代,到李占记修表,比一般钟表店要贵。一只普通手表,到其他店修只要1.8元,只保修半年,到李占记修却要2.8元,保修一年。虽然如此,由于较好的维修质量和信誉,到这里修表的人络绎不绝。为此,李占记规定,每人每次最多只能修五只表。
当时,李占记员工众多,分成车制组、钟组、突击组、修理组、青年组等,其中,单交表组就有10个人轮班。每天修好的手表,挂满了交表房整个墙壁,但还是放不下,只能放在筐里。由于那时还多是机械表,还要专门有一个人,不停给这些修好的表上链、校对时间,十分忙碌。
留住“拥趸”客
曹曙明认为,作为老字号,李占记留给今人最主要的财富是对技术的执著,以及对钟表质量的严格控制,这才是人们一直以来认同的“招牌”,也留住了很多顾客。
在李占记的老顾客里,有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忠实海外支持者。或许出于信赖,或许是一种习惯,他们每次回广州,一定会拿手表到李占记抹抹油、上上链,就算不能回来,也会托人将手表带到李占记修理或保养。有一个家族,从50年前的祖辈,到世纪之交的孙辈,他们所佩戴的手表,都是在李占记购买。
有一次,有一个老顾客从加拿大千里迢迢回乡探亲,特地带一只梅花表到李占记修理。修好后,她觉得把的较紧,没有以前好用,于是打电话向店里反映。出于对所修钟表的负责,店里决定让她拿回来,并负责报销车资。后来经检查后发现,不是修理出了问题,而是师傅为了让手表保持更好的密封性,特意把把的调紧。这位老顾客最终接受师傅的解释,并对李占记的服务称赞不已。
“对钟表店来说,除了精湛的技术,保持信誉度很重要。我常对员工说,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找到解决的共同点。”曹曙明说。正是秉承这种精神,在2004年至2007年,李占记营业额逐年提高,如今约占广州钟表修理行业三分之一。
开拓连锁经营业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钟表越来越普及,手表消费全面升级,从十几元到几十万元,各个价格层次都有。欧米茄、帝舵、劳力士等世界名表,也进驻各大商场的专柜。如今,在以李占记为中心的周边100米的范围里,连续开了数间专业钟表店,形成了广州市内唯一密集的钟表专业市场。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李占记感受到了压力。“诚信规范是李占记的经营理念,专业精细是李占记的服务理念。”曹曙明说。
对曹曙明来说,在应对市场竞争过程中,人才的断层是李占记的一大隐忧。“修钟表易学难精,若只学两三年时间,最多只懂得皮毛,只有在多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积累一定的经验。现在李占记的维修师傅,不少是本地资格最老的钟表维修行家,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修钟表最主要是有兴趣,但如今对这一行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曹曙明不无担忧地说。
此外,曹曙明的另一忧虑,是某一天出于各种原因,李占记要迫不得已搬迁。这不仅因为地段对钟表店的重要性,而且,李占记是如今中山路上幸存的几间老字号,它毗邻旧儿童公园,对不少广州市民来说,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有李占记的影子,搬迁不可避免地会给老字号带来一些影响。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把钟表维修做强、做大,李占记近年积极开拓连锁经营业务,2006年在广州百货天河中怡店开设分公司,近期计划增开两个网点,希望把这间百年老字号发扬光大。
文献资料来源:2008-06-29   广州日报-B1
作者:梁 婵 摄 影 王维宣
索取号:F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