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二沙岛很有名,是珠江上的一块“碧玉”。那里环境优美,是广州高尚住宅区的一个标签,一套别墅值几千万元,而与这些价值不菲的房子相邻的是戒备森严的广州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从训练基地建成的那天起,这里先后培养出数代中国体育精英,名震世界体坛的陈镜开、戚烈云、容国团等中国竞技体育的“先驱者”均在这里进行过艰苦的训练。
起
新二沙为奥运而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尚没有一个能够供运动员训练使用的完整场馆,只在个别大专院校中有体育活动场地,但不足以提供专门训练。1952年,全国选手队(即国家队)备战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都没有场地训练,不得不在天津外国租界的重庆路100号、原外籍人士的体育俱乐部进行集训。
中国运动员最终因签证受阻,耽误了比赛时间无法出现在1952年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的赛场上。为了洗掉壮志难酬的“屈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和国家体委人员着手研究集训方案,他们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运动员训练基地,然后在1956年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上打翻身仗。考虑到地点要气候温和,便于开展全年训练,最后定址广州。
1954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到广州选址,由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朱光陪同视察,最后选择了珠江河畔二沙岛上的“颐养园”,决定将其扩建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训练基地。
1954年,国家体委拨款200万给广东省用于修建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同年夏天,二沙岛体育俱乐部动工,当时国家体委还邀请苏联的田径专家、国家田径队总教练吉洪洛夫担任顾问咨询工作。整个场馆布局可供田径、游泳、跳水、水球、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500米自行车等 20多个项目同时全天候进行训练。这样的场馆建筑规模不仅是国内前所未有,在国外也罕见。
体育场馆的设计参照当时世界上体育训练设施最先进的国家匈牙利在多瑙河畔建设的布达佩斯体育岛,将原来“颐养园”2万平方米的楼房改建为运动宿舍区,再征地15万平方米扩建为运动场馆。这些场馆一直使用至今。后来为了筹办1987年的六运会,增建了广东体育馆和网球馆,总面积增至20万平方米,这也是现在二沙岛基地的概貌。
承
日夜赶工不误训练
在二沙训练基地建成之前,包括游泳、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等项目的90多名广东运动员都集中在越秀山集训,住在山上的仲元图书馆(现在的广州市美术馆)。容国团当时就主要在越秀山训练和生活。当时的广东省足球队队员冼永泉回忆说,在仲元图书馆训练时,30个运动员睡一间大房,男女区域挂块布隔断,这种状况从1954年一直维持到1956年搬进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
冼永泉在二沙岛呆了近50年,退休后被续聘,担起二沙岛文史编写的工作,被人尊称为体育训练基地“活档案”。73岁的泉叔至今仍记得当时贺龙首长到越秀山时的场景,“第一次看到中央首长,心情很紧张。当时贺龙对大家说,他和陈毅副总理谈起体育工作,陈毅称运动员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就是为国为民,像古代的民族英雄岳飞,为国尽忠。今日的运动员是为国争光。国家体委在广州二沙岛建体育训练基地,就是使你们更好地训练,练好技术,为国争光。广州是祖国的南大门,在体育战线上你们要守住南大门。”贺龙说。
泉叔说,当时建造二沙基地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那时候中国缺乏建筑机械设备,从事建筑业的工人也比较少,主要靠“工赈队”从事施工建设———因大批私营企业停业,工人没有生活来源,政府为了解决救济问题,组织了“工赈队”,意为“以工代赈”。为了赶上备战第16届奥运会的训练,工人们日夜不停地工作。“颐养园”后面是水塘和水田,需要大量沙土铺垫成地,才能盖楼。可二沙岛不通车,只能动员广州市所有木船来运沙土,夜间满江船只点起煤油灯穿梭卸土,如同繁星点点洒在江面上。
泉叔说最终场馆建设项目中有一项设施没能完成,即用作运动康复的芬兰浴(即桑拿浴)。“因为当时不仅没有一个设计人员洗过芬兰浴,更不知道桑拿为何物,连相关资料都没有,只好作罢。后来举重的陈镜开为减体重,只能裹上棉被坐在蒸炉旁出汗。”泉叔笑着回忆当时的场景。
历时一年零八个月,1956年4月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工程竣工。在1954年的广州地图上显示为“广州国际体育俱乐部”,后来改名“广州体育俱乐部”,然后是“广州体院运动系”,接着是“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现在的名称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转
首批精英奥运梦破
有了新建的训练基地,二沙岛训练基地的第一批队员都练得很艰苦,他们为了参加墨尔本奥运会刻苦训练,但最终却无缘奥运会。
1956年10月上旬,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16届奥运会体育代表团成立,包括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共92人,国家体委副主任蔡树藩担任团长,到二沙岛进行集训。“当时代表团准备从黄埔码头出发,坐船到澳大利亚,估计船程需要一个多月,体操队把单杠、双杠等器材都搬上了船。”泉叔介绍说。
正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国际奥委会的反华分子再生事端:宣布同时邀请“中华民国”参加第16届奥运会,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国奥委会立即提出抗议,1956年11月22日,第16届奥运会开幕当日,中国奥林匹克代表团团长在二沙岛水上餐厅召开发布会,就国际奥委会坚持邀请台湾单独派遣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提出了严重抗议,并同时声明,中国体育代表团不参加第16届奥运会,并就地解散。同年11月29日,陈镜开再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在这场文化首当其冲的浩劫中,体育也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跌入建国以后的最低谷。随着“文革”中政治局势的变化,体育也呈现出此起彼落的阶段性,其中曾一度复苏乃至出现过局部的兴盛。
合
二沙薪火越烧越旺
文化浩劫乌云散去,无数运动员健儿在二沙岛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用青春的汗水洗雪国耻,以“小米加步枪”的训练方法进行艰苦训练,为社会主义祖国的体育事业创造出辉煌成绩。
2006年11月11日,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体坛上叱咤风云的广东运动员相约在二沙岛母校,庆祝我国第一个体育训练基地(二沙岛)建立五十周年并举行联欢活动。我国首位打破世界纪录、荣获奥林匹克勋章的陈镜开,我国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创造者戚烈云,受毛主席称赞的“小球撼动了地球”的当年乒乓“小将”梁丽珍、胡克明,前国家女子篮球队队长李少芬、徐权方、梁小牧、侯家昌、方凯祥、傅汉洵、黄鸿平、周维健、曾秀英、林斯卿,在足球场上表现良好风格的我国优秀运动员容志行和他的教练林效才,足球前辈黄福孝、胡鸿斌、张文禄和林伯廉等人均到场庆祝。
有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迄今为止,广东已有超一千多项次和人次取得世界冠军和打破世界纪录。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广东取得4.5块金牌,产生7位奥运会冠军,创造了广东奥运史上最好纪录。这样的成绩,仅排在北京之后,居全国各省、市亚军。而从奖牌数看,广东同样只以0.5枚之差紧跟辽宁之后,位居全国第二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广东瞄准成绩更上一层楼。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奥运会广东在29个项目中有多达220名运动员、43名教练员参与备战,主要冲金点仍集中在优势项目上,冲金人物主要有马琳(乒乓球)、谢杏芳、杨维/张洁雯(羽毛球)、何冲(跳水)、李宏利(举重)、雷声(击剑)、朱俊(击剑)、杨伊林(体操)、陈雯霞(赛艇)等人。
广东在北京奥运会喊出了“3-5枚金牌”的目标。按以往奥运会的规律,以上的广东选手中如有2/3冲金成功的话,那么广东在北京奥运会上极有可能创造新的历史佳绩。而从广东体育实施的奥运战略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可能是广东改变中国奥运版图的重要转折点。
链接1
训练基地史记
●1955年动工兴建,初名“广州国际体育俱乐部”,为市属场地。1956年9月交付使用时,初时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有400米跑道田径场2个(含大型足球场)、500米跑道田径场1个(含大型足球场)、室外篮球场8个、室外排球场5个、风雨训练场3个。
●1971年6月起,省体委军管会令市体委军管会将俱乐部移交广东省体委管理,此时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1985年建有10米跳台的跳水馆,田径场铺设了塑胶跑道,并建有6个标准网球场(其中3个为塑胶地面,3个有灯光设备),有500个固定观众席位。还建有200米跑道的室内田径场。
●1986年12月7日基地内的中华育英馆落成,该馆为大跨度的3层混凝土建筑,总面积近4500平方米,包括技巧训练馆、击剑训练馆和运动员康复中心3部分。
●1987年10月基地内建成“广东体育馆”,全馆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比赛场地面积1700平方米,优质木板地面,场内设有多功能电动计时记分装置,装有空调、音响和灯光设备,观众席可容纳2800人。
●1989年12月在体育馆西侧建成网球馆,两层建筑,底层为主场,是面积1680平方米的多功能比赛大厅,南北两边各有1个标准网球练习场;上层建有两个正规比赛场地,南北两侧有400座位的观众看台,东西两侧为观察席及电视拍摄走廊。该馆4个网球场铺设塑胶地面,并备有灯光照明。
链接2
曾是鱼龙混杂之地
如今的二沙岛寸土寸金,早年在广州人眼里也非寻常之地,是一个政客云集,鱼龙混杂之地。
民国初期,广州“药王”梁培基相中二沙岛作为治疗“肺痨”的休养之地,因此出资兴建花园式的房舍,取名为“颐养园”,意为颐养天年之地。“颐养园”落成不仅让许多病者恢复健康,同时也成为羊城一处胜景,国画大师陈树人为“颐养园”题字为“珠江第一岛”。与梁培基为邻的还有两位名人,分别是时任广东省警察厅厅长的魏邦平以及孙中山的侍卫队长、爱国将领陈可钰,外界当时将他们的住处合称为“三家村”。
1922年,东江军阀陈炯明发动武装政变,孙中山为营救夫人宋庆龄设址二沙岛为指挥部。陈炯明叛变后,蒋介石入住二沙岛与广东军政人士周旋,蒋氏的发迹在二沙岛上留下了一个供后人谈论的史证。日本侵华攻陷广州城后,几乎全城的公寓均被日军占领,二沙岛当时有一位开诊所的德国医生,他把纳粹符号标记在二沙岛北岸和大门上,表示有德国人在岛上居住。因为德国和日本是“二战”时期的轴心国,因此日本人没有霸占二沙岛。
二沙岛因德日关系幸免于难,但也因此成为烂仔、赌棍、嫖客们的风流之地。当时小岛上设有不少赌馆、妓院、鸦片烟馆,现为湖滨宾馆的地方原是一个水上居民聚居的小村落,当时成为了吸毒者的集合地。而维持那里秩序的一群汉奸走狗招摇过市,大声吆喝的训斥声随处可闻,当时二沙岛被人视为藏污纳垢之地。直至解放前夕,二沙岛才恢复以往的面貌。
起
新二沙为奥运而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尚没有一个能够供运动员训练使用的完整场馆,只在个别大专院校中有体育活动场地,但不足以提供专门训练。1952年,全国选手队(即国家队)备战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都没有场地训练,不得不在天津外国租界的重庆路100号、原外籍人士的体育俱乐部进行集训。
中国运动员最终因签证受阻,耽误了比赛时间无法出现在1952年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的赛场上。为了洗掉壮志难酬的“屈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和国家体委人员着手研究集训方案,他们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运动员训练基地,然后在1956年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上打翻身仗。考虑到地点要气候温和,便于开展全年训练,最后定址广州。
1954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到广州选址,由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朱光陪同视察,最后选择了珠江河畔二沙岛上的“颐养园”,决定将其扩建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训练基地。
1954年,国家体委拨款200万给广东省用于修建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同年夏天,二沙岛体育俱乐部动工,当时国家体委还邀请苏联的田径专家、国家田径队总教练吉洪洛夫担任顾问咨询工作。整个场馆布局可供田径、游泳、跳水、水球、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500米自行车等 20多个项目同时全天候进行训练。这样的场馆建筑规模不仅是国内前所未有,在国外也罕见。
体育场馆的设计参照当时世界上体育训练设施最先进的国家匈牙利在多瑙河畔建设的布达佩斯体育岛,将原来“颐养园”2万平方米的楼房改建为运动宿舍区,再征地15万平方米扩建为运动场馆。这些场馆一直使用至今。后来为了筹办1987年的六运会,增建了广东体育馆和网球馆,总面积增至20万平方米,这也是现在二沙岛基地的概貌。
承
日夜赶工不误训练
在二沙训练基地建成之前,包括游泳、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等项目的90多名广东运动员都集中在越秀山集训,住在山上的仲元图书馆(现在的广州市美术馆)。容国团当时就主要在越秀山训练和生活。当时的广东省足球队队员冼永泉回忆说,在仲元图书馆训练时,30个运动员睡一间大房,男女区域挂块布隔断,这种状况从1954年一直维持到1956年搬进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
冼永泉在二沙岛呆了近50年,退休后被续聘,担起二沙岛文史编写的工作,被人尊称为体育训练基地“活档案”。73岁的泉叔至今仍记得当时贺龙首长到越秀山时的场景,“第一次看到中央首长,心情很紧张。当时贺龙对大家说,他和陈毅副总理谈起体育工作,陈毅称运动员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就是为国为民,像古代的民族英雄岳飞,为国尽忠。今日的运动员是为国争光。国家体委在广州二沙岛建体育训练基地,就是使你们更好地训练,练好技术,为国争光。广州是祖国的南大门,在体育战线上你们要守住南大门。”贺龙说。
泉叔说,当时建造二沙基地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那时候中国缺乏建筑机械设备,从事建筑业的工人也比较少,主要靠“工赈队”从事施工建设———因大批私营企业停业,工人没有生活来源,政府为了解决救济问题,组织了“工赈队”,意为“以工代赈”。为了赶上备战第16届奥运会的训练,工人们日夜不停地工作。“颐养园”后面是水塘和水田,需要大量沙土铺垫成地,才能盖楼。可二沙岛不通车,只能动员广州市所有木船来运沙土,夜间满江船只点起煤油灯穿梭卸土,如同繁星点点洒在江面上。
泉叔说最终场馆建设项目中有一项设施没能完成,即用作运动康复的芬兰浴(即桑拿浴)。“因为当时不仅没有一个设计人员洗过芬兰浴,更不知道桑拿为何物,连相关资料都没有,只好作罢。后来举重的陈镜开为减体重,只能裹上棉被坐在蒸炉旁出汗。”泉叔笑着回忆当时的场景。
历时一年零八个月,1956年4月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工程竣工。在1954年的广州地图上显示为“广州国际体育俱乐部”,后来改名“广州体育俱乐部”,然后是“广州体院运动系”,接着是“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现在的名称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转
首批精英奥运梦破
有了新建的训练基地,二沙岛训练基地的第一批队员都练得很艰苦,他们为了参加墨尔本奥运会刻苦训练,但最终却无缘奥运会。
1956年10月上旬,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16届奥运会体育代表团成立,包括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共92人,国家体委副主任蔡树藩担任团长,到二沙岛进行集训。“当时代表团准备从黄埔码头出发,坐船到澳大利亚,估计船程需要一个多月,体操队把单杠、双杠等器材都搬上了船。”泉叔介绍说。
正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国际奥委会的反华分子再生事端:宣布同时邀请“中华民国”参加第16届奥运会,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国奥委会立即提出抗议,1956年11月22日,第16届奥运会开幕当日,中国奥林匹克代表团团长在二沙岛水上餐厅召开发布会,就国际奥委会坚持邀请台湾单独派遣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提出了严重抗议,并同时声明,中国体育代表团不参加第16届奥运会,并就地解散。同年11月29日,陈镜开再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在这场文化首当其冲的浩劫中,体育也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跌入建国以后的最低谷。随着“文革”中政治局势的变化,体育也呈现出此起彼落的阶段性,其中曾一度复苏乃至出现过局部的兴盛。
合
二沙薪火越烧越旺
文化浩劫乌云散去,无数运动员健儿在二沙岛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用青春的汗水洗雪国耻,以“小米加步枪”的训练方法进行艰苦训练,为社会主义祖国的体育事业创造出辉煌成绩。
2006年11月11日,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体坛上叱咤风云的广东运动员相约在二沙岛母校,庆祝我国第一个体育训练基地(二沙岛)建立五十周年并举行联欢活动。我国首位打破世界纪录、荣获奥林匹克勋章的陈镜开,我国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创造者戚烈云,受毛主席称赞的“小球撼动了地球”的当年乒乓“小将”梁丽珍、胡克明,前国家女子篮球队队长李少芬、徐权方、梁小牧、侯家昌、方凯祥、傅汉洵、黄鸿平、周维健、曾秀英、林斯卿,在足球场上表现良好风格的我国优秀运动员容志行和他的教练林效才,足球前辈黄福孝、胡鸿斌、张文禄和林伯廉等人均到场庆祝。
有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迄今为止,广东已有超一千多项次和人次取得世界冠军和打破世界纪录。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广东取得4.5块金牌,产生7位奥运会冠军,创造了广东奥运史上最好纪录。这样的成绩,仅排在北京之后,居全国各省、市亚军。而从奖牌数看,广东同样只以0.5枚之差紧跟辽宁之后,位居全国第二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广东瞄准成绩更上一层楼。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奥运会广东在29个项目中有多达220名运动员、43名教练员参与备战,主要冲金点仍集中在优势项目上,冲金人物主要有马琳(乒乓球)、谢杏芳、杨维/张洁雯(羽毛球)、何冲(跳水)、李宏利(举重)、雷声(击剑)、朱俊(击剑)、杨伊林(体操)、陈雯霞(赛艇)等人。
广东在北京奥运会喊出了“3-5枚金牌”的目标。按以往奥运会的规律,以上的广东选手中如有2/3冲金成功的话,那么广东在北京奥运会上极有可能创造新的历史佳绩。而从广东体育实施的奥运战略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可能是广东改变中国奥运版图的重要转折点。
链接1
训练基地史记
●1955年动工兴建,初名“广州国际体育俱乐部”,为市属场地。1956年9月交付使用时,初时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有400米跑道田径场2个(含大型足球场)、500米跑道田径场1个(含大型足球场)、室外篮球场8个、室外排球场5个、风雨训练场3个。
●1971年6月起,省体委军管会令市体委军管会将俱乐部移交广东省体委管理,此时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1985年建有10米跳台的跳水馆,田径场铺设了塑胶跑道,并建有6个标准网球场(其中3个为塑胶地面,3个有灯光设备),有500个固定观众席位。还建有200米跑道的室内田径场。
●1986年12月7日基地内的中华育英馆落成,该馆为大跨度的3层混凝土建筑,总面积近4500平方米,包括技巧训练馆、击剑训练馆和运动员康复中心3部分。
●1987年10月基地内建成“广东体育馆”,全馆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比赛场地面积1700平方米,优质木板地面,场内设有多功能电动计时记分装置,装有空调、音响和灯光设备,观众席可容纳2800人。
●1989年12月在体育馆西侧建成网球馆,两层建筑,底层为主场,是面积1680平方米的多功能比赛大厅,南北两边各有1个标准网球练习场;上层建有两个正规比赛场地,南北两侧有400座位的观众看台,东西两侧为观察席及电视拍摄走廊。该馆4个网球场铺设塑胶地面,并备有灯光照明。
链接2
曾是鱼龙混杂之地
如今的二沙岛寸土寸金,早年在广州人眼里也非寻常之地,是一个政客云集,鱼龙混杂之地。
民国初期,广州“药王”梁培基相中二沙岛作为治疗“肺痨”的休养之地,因此出资兴建花园式的房舍,取名为“颐养园”,意为颐养天年之地。“颐养园”落成不仅让许多病者恢复健康,同时也成为羊城一处胜景,国画大师陈树人为“颐养园”题字为“珠江第一岛”。与梁培基为邻的还有两位名人,分别是时任广东省警察厅厅长的魏邦平以及孙中山的侍卫队长、爱国将领陈可钰,外界当时将他们的住处合称为“三家村”。
1922年,东江军阀陈炯明发动武装政变,孙中山为营救夫人宋庆龄设址二沙岛为指挥部。陈炯明叛变后,蒋介石入住二沙岛与广东军政人士周旋,蒋氏的发迹在二沙岛上留下了一个供后人谈论的史证。日本侵华攻陷广州城后,几乎全城的公寓均被日军占领,二沙岛当时有一位开诊所的德国医生,他把纳粹符号标记在二沙岛北岸和大门上,表示有德国人在岛上居住。因为德国和日本是“二战”时期的轴心国,因此日本人没有霸占二沙岛。
二沙岛因德日关系幸免于难,但也因此成为烂仔、赌棍、嫖客们的风流之地。当时小岛上设有不少赌馆、妓院、鸦片烟馆,现为湖滨宾馆的地方原是一个水上居民聚居的小村落,当时成为了吸毒者的集合地。而维持那里秩序的一群汉奸走狗招摇过市,大声吆喝的训斥声随处可闻,当时二沙岛被人视为藏污纳垢之地。直至解放前夕,二沙岛才恢复以往的面貌。
文献资料来源:2008-07-29   新快报-A36/A37
作者:吴禄庭
索取号:G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