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广州,曾经和许多城市一样,城门深锁。
防御,是城门的首要功能。两千多年来,城门是守护我们这座城市的一道屏障,历代炮火,在它身上留下累累痕迹。
而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是,羊城的城门,有着温柔而婉约的一面。曾几何时,五仙门前,那一船船素馨花,从这里上岸,再运至七个城门摆卖,形成早期的花卉交易市场。那馥郁芬芳的香气,穿越岁月尘烟,依然沁人心脾。
上个世纪初,广州大规模修筑马路,一座座威仪的城门,仿佛一夜之间消失。
凡经历过的,必留下痕迹。
昔日雄伟的城门,化作地名,用另一种方式,给人们留下回忆的线索:西门口、小北路、朝天路、大南路、文明路、靖海路……当你无数次走过这些地方,可曾想过,这里尘封着一段让人无法忘怀的城市记忆?
失落的城门,已远离我们太久。即使古稀的老人,也难以在回忆中寻觅它的吉光片羽。今天,追寻它的变迁轨迹,透过历史的画卷和记忆的书卷,我们仿佛还依稀听到老广州的暮鼓晨钟,看到戍卒的盔甲鲜明,感受到城门烽火的血雨腥风……
(感谢冯沛祖为本文提供部分原始资料)
秦汉:城门深深护王城
“现存广州最早的地图出现在明代,但若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我认为,早在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嚣在广州修筑城池时,可能就有城门了。”广州市文史专家冯沛祖,十多年来潜心研究广州城市的历代变迁,他向我们介绍道。
两千年前建城门
在秦汉时代的早期文献里,对任嚣城和赵佗城的具体位置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从当时具体形势推测,任嚣城所在地应是一个岛,占地面积较小,南临珠江,其他三面为文溪水道环绕,在城的东南西面可能各设立一个城门。其中,东门、西门约在现在中山路以北,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到文溪取淡水。南门则可能在今中山四路以南,北面则可能没有城门。
赵佗于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他建筑了具有王国都城气派的城池,史称“赵佗城”。
赵佗城北至今越华路一线,南至今西湖路一线,西至当年的文溪西支东侧(约在今广大二巷、小马站一线以东),东至文溪东支西侧(约在今旧仓巷一线),规模和范围比任嚣城要大。其东城门的位置,约在今中山路与旧仓巷相交处以西。西城门所在位置,约在原艳芳照相馆北面的中山路一带,与东城门相对,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南城门则约在今北京路与西湖路相交处以北,城门外再往南不远便是珠江北岸。《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牂牁江(西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南城门对出江岸,可能建有码头,以利货物进出和贸易。
城内王宫府邸
赵佗城初建时可能没有北城门。这是因为,北城墙约在今越华路南面高坡一线,地势高达2~4米,高崖颇陡,高坡的北面是溪流低地,再往北是越秀山、白云山,林莽苍苍,荒山野岭,一望无尽,有猛兽出没,没有建城门的必要。
南越国本是由百越奴隶制性质小国改为封建郡县的,原来的部落首领犹在,豪强不少,所以,赵佗城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和紫禁城一样,是一个王城,城内只有王宫府邸,而无平民巷陌。保卫皇城,是赵佗筑城墙、建城门的第一要义。
也由于这样,每天在城门进出的,可能只是高官要员、大将兵士。而对平民百姓来说,那守卫森严的城门,与市井无关,连同那城门边的铁甲戎装,都是显赫一时的南越王的权势象征。
唐:南门故址今犹在
赵佗城的城池,终究没能挡住汉武帝十万汉军的金戈铁马。汉军放火焚城,昔日王城毁于一旦。直到三国时代,一个叫步骘的吴国大将,把交州刺史治所迁到番禺城,这片土地才重新建起宫殿城池。
城门保卫老百姓
步骘在南越国旧都的残基上重新筑城,当时文溪东西支水道已较以前狭窄,珠江北岸也已向南推移,面积比赵佗城有所扩大,三个城门的位置,与赵佗城相去不远。又由于步骘城只是州治,并不是王城,在现在中山路南面,开始出现民宅商贸区,城门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开始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成为百姓免受外敌侵扰的一道屏障。
步骘城建成后,约800年间基本规模没有大的改变,城门位置也没有发生大改变。直到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番山、禺山的凿平,南城门开始南移。
广州古称“番禺”,它的来历,得名于这两座山。番山位于现在文德路第十三中学内高地一带,禺山则约位于如今广州百货大厦一带,约为越秀书院街以南的地方。番、禺两山并非孤立的山峰,而是丘陵起伏,彼此相连,成为州城的屏障。步骘开南城门时,就是穿二山山坳而出。但到了唐末,随着珠江北岸南移,南城门外形成繁盛的商业码头区,这二山反成了城市南拓的屏障。
凿低二山建城楼
唐末,南汉国开国君主刘隐任清海军节度使,驻节广州,他率先凿低番、禺二山,并叠石建双阙,重建南门城楼,并在阙上建了谯楼(即城门上的望楼,俗称鼓楼),楼上挂一幅匾额,写着:“清海军节度使府”。南城门于是有了另一个名称:“清海楼”。
但当时两山仍较高,南汉时刘龑继位,再次凿低二山,城区突破了唐城的南界,扩展到约现在大南路、文明路一线,称为“新南城”。新南城的南城门叫鱼藻门,约在今北京路与大南路、文明路相交处。
唐代城门清海楼的故址至今尚存。在北京路的“千年古楼遗址”,仍可清晰看到下面层层叠压的历代门楼遗迹,那是沉积了千年风霜的沧桑印记。
清代,这里曾建起岭南“四大崇楼”之一:拱北楼,但清海楼作为广州南大门的历史,却在岁月的尘烟中,渐渐被湮没。
宋:城门连三城
宋代是广州城的大规模扩建时期,重修了子城,又称中城,增筑东、西两城,史称“宋三城”。
城门固若金汤
在宋代,广州城池十分坚固。“宋三城”东约至今芳草街一线,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北至今百灵路一线。在约为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6个城门。
中城在南汉城池基础上重筑,共有四个门。南正门依然在南汉鱼藻门原址,更名为镇安门,这个门到清代依然保留,称为大南门。东门位于今长塘街北端与中山四路相交处西侧,叫行春门。西门与东门行春门在同一直线上,在今中山五路和原黄鹂巷相交处东侧,叫朝天门。中城还有一个东南门,位于今文明路与文明门街相交处,叫步云门,清代时称文明门。
东城比中城稍小,设有三个门,分别是迎薰门、拱辰门、震东门。
西城的面积比中城、东城的总和还大。早在唐代,中城以西区域,早已形成城外繁盛的商业区,叫“蕃坊”,蕃汉杂居,宝货汇聚。宋代筑西城,比“蕃坊”面积大为扩大,共开九个城门,西面有两个:丰乐门、金肃门,北面也有两个:威远门、就日门,南面最多,有五个,自西往东分别是:阜财门、善利门、朝宗门、素波门、航海门。
三城各具特色
冯沛祖说,宋朝在巩固城防的前提下,加强朝贡形式的对外贸易,西城城门众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西城商业的繁盛。筑西城之时,南城墙南侧的玉带濠尚未开凿,商舶直接泊在珠江江岸。南城墙对出不远是江岸,是码头区,多开几个城门,是为了便于货物进出。
“宋三城”连在一起,又相对独立,三城之间,有厚实的城垣与宽阔的濠涌相隔,城门便成了相连的通道。中城和东城,靠行春门连通;中城和西城,靠朝天门连通。
而对当时的百姓来说,城门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有防御作用,还有着独特的意义。当时,城内有城,从东往西,穿过那高大的城门,三城迥然各异的气象,如画卷一样在眼前徐徐展开:东城是新建的城区,还保留着一派田园风光;中城最古老,既有守备森严的官衙,又有书香氤氲的书院、学宫;西城是繁华商贸区,又是众多寺观的清修地,那雄伟的城门,是带领人们领略不同风景的通道。
明清:
城门众多
气势恢宏
在漫天的烽火中,广州城历经毁城、重建,在明代再次迎来大发展。
雄伟城门建城楼
“宋三城”合为一体,扩筑了旧城,并建起新南城,城区范围比原三城扩大一半以上。随着城市规模的大改变,城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明代广州城的扩展,先是城垣的北扩,把原位于今百灵路、后楼房下街、越华路、豪贤路南侧一线的城墙北界,扩展到越秀山上。继而是东城的东扩,把原位于芳草街一线的城墙东界,扩至今越秀路一线,与扩展了的北城墙相连接。
明代旧城扩筑完成后,原三城之间的城门自然被拆去,合成一个完整的城池,四面再相应开辟八个城门。当时,建筑工艺较前代有进步,城门更坚固雄伟,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明代旧城北面,有两座城门:大北门和小北门。前者位于现在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后者位于现在小北路与越秀路相交处。
南面城门较多,从东至西,共有四个门:定海门、文明门、正南门和归德门。其中,定海门又称小南门,在今德政路与文明路交界处。归德门,又叫小市门,位于宋代朝宗门的旧址,现在解放路和大德路相交处。
明代旧城的东西面,各辟有一座城门。东面的城门,叫正东门,位于今中山路与越秀路相交处。西面仍在今人民路一线,但堵塞了全部宋代城门,另辟正西门,即现在西门口。东西两门相对,基本上在同一直线上,西门大街(清代称为惠爱街,即如今中山六路段)贯通东西。
这样,“宋三城”东西向大街(今中山四路、五路、六路)全部贯通,三城真正合而为一,交通大为改善。
五仙门花香袭人
明代新南城,是相对于旧城来说的。随着珠江北岸继续南移,旧城以南的商业较前更加繁荣,高第街、濠畔街等都是繁华之区,“民廛稠聚,海舶鳞凑,富商异货,咸萃于斯。”但沿江江岸没有修筑城墙,对于南城的防卫十分不利,明朝决定筑城以保卫南城商业区。
据康熙《南海县志》记载,明代新南城共有城门八座:“……曰永安、曰小南、曰永清、曰五仙、曰靖海、曰油栏、曰竹栏、曰太平,是为新城。”其中,太平门是西城门,约在今人民南路西侧、太平桥东侧。永安门是东城门,俗称小东门,在越秀南路与丽水坊、清水濠交界处。
其他六个南城门,位于现在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一线。小南门与旧城正南门南北相对,是当年官方入城大道,清代初年时改称永清门。油栏门、竹栏门是沿河商业区,“货物所聚散地曰栏”,人们用船载或挑来栏口寄售或现卖,来栏口买东西的人,再贩运到全城。油栏,即卖油中心,到清代仍有油栏直街,南北贯穿全城,也以卖竹为主。
这几个小门中,以五仙门最为突出。广州昔日有四市,其一为花市,在广州的七门。明、清时,现在海珠区庄头一带,遍植美丽的素馨花,声名日起。每天黎明时分,天淡星稀,晨光初现,花农们便挑着花担,群集渡头,候船运花到珠江北岸的五仙门前上岸,然后拿到各个城门口摆卖。
桨声汩汩,荡开粼粼波光,一船船馥郁芬芳的鲜花,就这样从五仙门源绵不绝运往各处城门,匀染了羊城那段悠长而美丽的花事记忆。
防御,是城门的首要功能。两千多年来,城门是守护我们这座城市的一道屏障,历代炮火,在它身上留下累累痕迹。
而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是,羊城的城门,有着温柔而婉约的一面。曾几何时,五仙门前,那一船船素馨花,从这里上岸,再运至七个城门摆卖,形成早期的花卉交易市场。那馥郁芬芳的香气,穿越岁月尘烟,依然沁人心脾。
上个世纪初,广州大规模修筑马路,一座座威仪的城门,仿佛一夜之间消失。
凡经历过的,必留下痕迹。
昔日雄伟的城门,化作地名,用另一种方式,给人们留下回忆的线索:西门口、小北路、朝天路、大南路、文明路、靖海路……当你无数次走过这些地方,可曾想过,这里尘封着一段让人无法忘怀的城市记忆?
失落的城门,已远离我们太久。即使古稀的老人,也难以在回忆中寻觅它的吉光片羽。今天,追寻它的变迁轨迹,透过历史的画卷和记忆的书卷,我们仿佛还依稀听到老广州的暮鼓晨钟,看到戍卒的盔甲鲜明,感受到城门烽火的血雨腥风……
(感谢冯沛祖为本文提供部分原始资料)
秦汉:城门深深护王城
“现存广州最早的地图出现在明代,但若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我认为,早在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嚣在广州修筑城池时,可能就有城门了。”广州市文史专家冯沛祖,十多年来潜心研究广州城市的历代变迁,他向我们介绍道。
两千年前建城门
在秦汉时代的早期文献里,对任嚣城和赵佗城的具体位置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从当时具体形势推测,任嚣城所在地应是一个岛,占地面积较小,南临珠江,其他三面为文溪水道环绕,在城的东南西面可能各设立一个城门。其中,东门、西门约在现在中山路以北,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到文溪取淡水。南门则可能在今中山四路以南,北面则可能没有城门。
赵佗于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他建筑了具有王国都城气派的城池,史称“赵佗城”。
赵佗城北至今越华路一线,南至今西湖路一线,西至当年的文溪西支东侧(约在今广大二巷、小马站一线以东),东至文溪东支西侧(约在今旧仓巷一线),规模和范围比任嚣城要大。其东城门的位置,约在今中山路与旧仓巷相交处以西。西城门所在位置,约在原艳芳照相馆北面的中山路一带,与东城门相对,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南城门则约在今北京路与西湖路相交处以北,城门外再往南不远便是珠江北岸。《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牂牁江(西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南城门对出江岸,可能建有码头,以利货物进出和贸易。
城内王宫府邸
赵佗城初建时可能没有北城门。这是因为,北城墙约在今越华路南面高坡一线,地势高达2~4米,高崖颇陡,高坡的北面是溪流低地,再往北是越秀山、白云山,林莽苍苍,荒山野岭,一望无尽,有猛兽出没,没有建城门的必要。
南越国本是由百越奴隶制性质小国改为封建郡县的,原来的部落首领犹在,豪强不少,所以,赵佗城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和紫禁城一样,是一个王城,城内只有王宫府邸,而无平民巷陌。保卫皇城,是赵佗筑城墙、建城门的第一要义。
也由于这样,每天在城门进出的,可能只是高官要员、大将兵士。而对平民百姓来说,那守卫森严的城门,与市井无关,连同那城门边的铁甲戎装,都是显赫一时的南越王的权势象征。
唐:南门故址今犹在
赵佗城的城池,终究没能挡住汉武帝十万汉军的金戈铁马。汉军放火焚城,昔日王城毁于一旦。直到三国时代,一个叫步骘的吴国大将,把交州刺史治所迁到番禺城,这片土地才重新建起宫殿城池。
城门保卫老百姓
步骘在南越国旧都的残基上重新筑城,当时文溪东西支水道已较以前狭窄,珠江北岸也已向南推移,面积比赵佗城有所扩大,三个城门的位置,与赵佗城相去不远。又由于步骘城只是州治,并不是王城,在现在中山路南面,开始出现民宅商贸区,城门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开始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成为百姓免受外敌侵扰的一道屏障。
步骘城建成后,约800年间基本规模没有大的改变,城门位置也没有发生大改变。直到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番山、禺山的凿平,南城门开始南移。
广州古称“番禺”,它的来历,得名于这两座山。番山位于现在文德路第十三中学内高地一带,禺山则约位于如今广州百货大厦一带,约为越秀书院街以南的地方。番、禺两山并非孤立的山峰,而是丘陵起伏,彼此相连,成为州城的屏障。步骘开南城门时,就是穿二山山坳而出。但到了唐末,随着珠江北岸南移,南城门外形成繁盛的商业码头区,这二山反成了城市南拓的屏障。
凿低二山建城楼
唐末,南汉国开国君主刘隐任清海军节度使,驻节广州,他率先凿低番、禺二山,并叠石建双阙,重建南门城楼,并在阙上建了谯楼(即城门上的望楼,俗称鼓楼),楼上挂一幅匾额,写着:“清海军节度使府”。南城门于是有了另一个名称:“清海楼”。
但当时两山仍较高,南汉时刘龑继位,再次凿低二山,城区突破了唐城的南界,扩展到约现在大南路、文明路一线,称为“新南城”。新南城的南城门叫鱼藻门,约在今北京路与大南路、文明路相交处。
唐代城门清海楼的故址至今尚存。在北京路的“千年古楼遗址”,仍可清晰看到下面层层叠压的历代门楼遗迹,那是沉积了千年风霜的沧桑印记。
清代,这里曾建起岭南“四大崇楼”之一:拱北楼,但清海楼作为广州南大门的历史,却在岁月的尘烟中,渐渐被湮没。
宋:城门连三城
宋代是广州城的大规模扩建时期,重修了子城,又称中城,增筑东、西两城,史称“宋三城”。
城门固若金汤
在宋代,广州城池十分坚固。“宋三城”东约至今芳草街一线,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北至今百灵路一线。在约为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6个城门。
中城在南汉城池基础上重筑,共有四个门。南正门依然在南汉鱼藻门原址,更名为镇安门,这个门到清代依然保留,称为大南门。东门位于今长塘街北端与中山四路相交处西侧,叫行春门。西门与东门行春门在同一直线上,在今中山五路和原黄鹂巷相交处东侧,叫朝天门。中城还有一个东南门,位于今文明路与文明门街相交处,叫步云门,清代时称文明门。
东城比中城稍小,设有三个门,分别是迎薰门、拱辰门、震东门。
西城的面积比中城、东城的总和还大。早在唐代,中城以西区域,早已形成城外繁盛的商业区,叫“蕃坊”,蕃汉杂居,宝货汇聚。宋代筑西城,比“蕃坊”面积大为扩大,共开九个城门,西面有两个:丰乐门、金肃门,北面也有两个:威远门、就日门,南面最多,有五个,自西往东分别是:阜财门、善利门、朝宗门、素波门、航海门。
三城各具特色
冯沛祖说,宋朝在巩固城防的前提下,加强朝贡形式的对外贸易,西城城门众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西城商业的繁盛。筑西城之时,南城墙南侧的玉带濠尚未开凿,商舶直接泊在珠江江岸。南城墙对出不远是江岸,是码头区,多开几个城门,是为了便于货物进出。
“宋三城”连在一起,又相对独立,三城之间,有厚实的城垣与宽阔的濠涌相隔,城门便成了相连的通道。中城和东城,靠行春门连通;中城和西城,靠朝天门连通。
而对当时的百姓来说,城门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有防御作用,还有着独特的意义。当时,城内有城,从东往西,穿过那高大的城门,三城迥然各异的气象,如画卷一样在眼前徐徐展开:东城是新建的城区,还保留着一派田园风光;中城最古老,既有守备森严的官衙,又有书香氤氲的书院、学宫;西城是繁华商贸区,又是众多寺观的清修地,那雄伟的城门,是带领人们领略不同风景的通道。
明清:
城门众多
气势恢宏
在漫天的烽火中,广州城历经毁城、重建,在明代再次迎来大发展。
雄伟城门建城楼
“宋三城”合为一体,扩筑了旧城,并建起新南城,城区范围比原三城扩大一半以上。随着城市规模的大改变,城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明代广州城的扩展,先是城垣的北扩,把原位于今百灵路、后楼房下街、越华路、豪贤路南侧一线的城墙北界,扩展到越秀山上。继而是东城的东扩,把原位于芳草街一线的城墙东界,扩至今越秀路一线,与扩展了的北城墙相连接。
明代旧城扩筑完成后,原三城之间的城门自然被拆去,合成一个完整的城池,四面再相应开辟八个城门。当时,建筑工艺较前代有进步,城门更坚固雄伟,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明代旧城北面,有两座城门:大北门和小北门。前者位于现在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后者位于现在小北路与越秀路相交处。
南面城门较多,从东至西,共有四个门:定海门、文明门、正南门和归德门。其中,定海门又称小南门,在今德政路与文明路交界处。归德门,又叫小市门,位于宋代朝宗门的旧址,现在解放路和大德路相交处。
明代旧城的东西面,各辟有一座城门。东面的城门,叫正东门,位于今中山路与越秀路相交处。西面仍在今人民路一线,但堵塞了全部宋代城门,另辟正西门,即现在西门口。东西两门相对,基本上在同一直线上,西门大街(清代称为惠爱街,即如今中山六路段)贯通东西。
这样,“宋三城”东西向大街(今中山四路、五路、六路)全部贯通,三城真正合而为一,交通大为改善。
五仙门花香袭人
明代新南城,是相对于旧城来说的。随着珠江北岸继续南移,旧城以南的商业较前更加繁荣,高第街、濠畔街等都是繁华之区,“民廛稠聚,海舶鳞凑,富商异货,咸萃于斯。”但沿江江岸没有修筑城墙,对于南城的防卫十分不利,明朝决定筑城以保卫南城商业区。
据康熙《南海县志》记载,明代新南城共有城门八座:“……曰永安、曰小南、曰永清、曰五仙、曰靖海、曰油栏、曰竹栏、曰太平,是为新城。”其中,太平门是西城门,约在今人民南路西侧、太平桥东侧。永安门是东城门,俗称小东门,在越秀南路与丽水坊、清水濠交界处。
其他六个南城门,位于现在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一线。小南门与旧城正南门南北相对,是当年官方入城大道,清代初年时改称永清门。油栏门、竹栏门是沿河商业区,“货物所聚散地曰栏”,人们用船载或挑来栏口寄售或现卖,来栏口买东西的人,再贩运到全城。油栏,即卖油中心,到清代仍有油栏直街,南北贯穿全城,也以卖竹为主。
这几个小门中,以五仙门最为突出。广州昔日有四市,其一为花市,在广州的七门。明、清时,现在海珠区庄头一带,遍植美丽的素馨花,声名日起。每天黎明时分,天淡星稀,晨光初现,花农们便挑着花担,群集渡头,候船运花到珠江北岸的五仙门前上岸,然后拿到各个城门口摆卖。
桨声汩汩,荡开粼粼波光,一船船馥郁芬芳的鲜花,就这样从五仙门源绵不绝运往各处城门,匀染了羊城那段悠长而美丽的花事记忆。
文献资料来源:2008-03-02    广州日报-B1
作者:梁 婵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