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花地区刑案三年锐降87%
编者按:近年来,广州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综治委关于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部署,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工作。2004年整治的19个治安重点地区刑事立案同比平均下降8.5%,2005年整治的26个地区平均下降5.9%,2006年整治的17个地区平均下降14.1%。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社会治安的好转。

  老百姓过去熟悉的广州流花、凤阳、棠景等17个治安老大难地区,构成了广州市曾经的“犯罪弧形带”。对于这些市民口口相传甚至闻之色变的“治安黑点”,广州综治部门采取积极直面的姿态,以铁腕严打开创了综治新局面。

  记者陈翔、王鹤、刘旦 通讯员陈毅恩、罗裕秋、陈泽荣、姚俊南、天讯


  “十剑镇流花”

  一季度62天零发案

  回首近年来广州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历程,最经典、最气势磅礴的一页,莫过于大治流花地区。以广州火车站为核心的流花地区,历来案件多发,治安形势复杂。虽然各级部门对流花的整治从未间断过,然而流花治安仍是时好时坏。

  近年来,广州综治力量推出十大招数:整合“大流花”、成立“越秀区政府流花地区旅客服务中心”、布设“天眼”、“治安网格化”、便衣警察、“零容忍”、部门联动联治、全面取缔无证经营、整顿交通秩序、整治周边环境。

  “十剑镇流花”,流花火车站地区的治安开始出现了“拐点”。据越秀警方提供的数字对比,2005年,广州火车站地区刑事案件立案数比2004年下降41%,2006年比2005年再下降49%;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刑事案件比2006年又下降58%。流花火车站地区治安呈现逐年大幅下降的趋势,短短三年,流花火车站地区刑事案件从2004年以前的日均近20宗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宗,下降幅度高达87%,其中广州火车站广场多次出现“刑事零发案”,2006年共有116天,2007年为275天。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62天。

  越秀区委常委、区公安分局局长李杰才告诉记者,党委政府的四大工作机制的转变决定了流花火车站地区治安整治取得突破性好转。

  转变一:从“三不管”到联片式整治

  2005年广州市进行区域调整,新越秀区成立,毗邻火车站的矿泉街和登峰街被划入越秀区统一管辖,新越秀区根据上述地区治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特点,提出“大流花”概念,把矿泉、登峰两条行政街纳入流花地区治安整治区域,一起规划、一起整治,逐步构建大流花地区联片式整治的体系。越秀区不断加大对矿泉、登峰街出租屋的管理力度,引进并积极推行物业管理的模式;组织多项专项行动,有效整治该地区的黄、赌、毒活动,重拳打击街面犯罪,挤压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有效地治理了火车站的“后院”。

  转变二:从单一治安整治到综合整治

  过去,流花地区的问题被简单地归咎为治安混乱,在对该地区的日常管理和综合整治上,很大程度上仅靠公安一家,而流花地区城市功能高度复杂,涉及到交通、城管、路政、电信、卫生等多个部门,仅靠公安一家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区域管理的调整,流花地区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逐步成为了流花地区整治的主流。现在除了公安以外,工商、城管、卫生、交通等有关部门也积极加入到整治的行列中,建立起流花地区治安环境动态互动机制,实现治安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对流花地区整治也不再是单一的治安整治,而是从弱化商业、整治“六乱”、卫生保洁、加强城市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全面开花,实施综合整治大大提高了整治的效能。

  转变三:从“运动战”到常态化管理

  过去,对流花地区的整治往往带有“运动式”的色彩,集结各方力量,进行一场狂风暴雨式的打击整治。李杰才说,要从根本上改善流花地区的治安状况,做到长治久安,除了坚持严厉打击外,更重要的是抓治安隐患的根源,从源头治起,标本兼治,并建立起常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巩固该地区良好的治安秩序。目前,越秀警方对流花火车站地区的治安整治工作已从过去突击整治的“运动战”转为现在的常态化管理,逐步建立起治安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转变四:从打击盲点到“零容忍”

  摩托车非法搭客、“野鸡车”非法营运、炒卖假票证、乱摆卖、强讨强要……这些轻微违法行为长期在流花地区存在,虽然情节轻微,数额较少,但却与旅客群众关系最为密切,造成的影响很大。 (下转A2版)


  创新亮点

  综治特派员蹲点

  2006年6月,广州市综治委建立综治特派员派驻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的制度,即从法院、检察、公安、司法、安全部门抽调20名综合素质高的干部作为综治特派员,经集中培训后派到省、市挂牌的治安重点地区蹲点一年。综治特派员充分发挥信息员、监督员、参谋员的作用,通过明察暗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跟踪督促,检查落实,有力地促进了重点地区治安问题的解决。编制综治特派员专刊,特派员反映的重要情况,都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极大地促进了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整治指导组驻点

  广州市综治委还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建立了整治指导组驻点制度。市和各区、县级市综治委均成立治安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法委书记挂帅。各区、县级市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整治工作组,到治安重点地区驻点指导、参与整治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市综治委委员挂点制度,挂点委员每月了解一次挂点街镇的情况,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到挂点街镇调研,每半年至少帮助挂点街镇解决一个问题,推动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工作引向深入。

  “广州综治观察”系列报道·重点难点整治篇
(紧接A1版)经过多年的打击整治,仍然根深蒂固,难以根治,成为影响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的一大难点。究其原因就是违法情节轻微,加上取证难度大,对这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给犯罪分子带来足够的震慑力,成为了警方打击的盲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愈发不可收拾。“不犯大事,最多拘留十五天”成为了违法犯罪分子长期盘踞此地为非作歹的精神支柱。

  从2003年开始,越秀警方开始引入“零容忍”警务模式,在流花火车站地区设立治安严管区,对非法拉客、炒卖假票证、乱摆卖等轻微违法行为进行治安传唤;2005年7月起,警方更是实施“两次治安拘留送劳动教养”的措施,对一些长期进行轻微违法人员实施重惩,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从根本上有效地打击了困扰流花地区的各类轻微违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极大地减少了该地区的治安隐患,使该地区的案件出现大幅下降。

  “红棉”花劲开

  21个治安重点发案率锐减

  2007年,广州市综治委部署对海珠区凤阳街、白云区棠景街等21个治安重点整治和巩固街镇开展了代号为“红棉07”的专项整治行动。“红棉”有四大指标:一是刑事案件明显下降。二是治安案件明显减少。三是治安防范工作明显加强。四是重点行业监督管理更加到位。

  一年过去,记者刚刚获取的“红棉07”行动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1个重点街镇的刑事案件发案总数同比2006年下降了40%,“两抢两盗”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了55%和50%,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命案同比下降了40%,受理侵财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了42%,治安案件平均查处率达到了99%,违法人员查处率同比提高了32%,行动取得了“四降两升”的显著成效,促进了全市治安局面持续好转。

  棠景之治:“两抢两盗”案降六七成

  由于地处城郊接合部,出租屋、娱乐场所众多,外来人口占辖区总人口的86%,棠景治安情况较为复杂,刑事、治安警情居高不下,2007年,棠景街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整治地区。

  当地党委政府和管理部门痛下决心,要借整治旋风将自身治安面貌予以改变。首先由派出所抽调精干警力组成便衣尖刀队,2007年便衣尖刀队就抓获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87名。派出所还利用视频监控警车流动拍摄取证,采取24小时流动巡逻的模式;出租屋管理方面,棠景推行出租屋主治安管理责任制度。

  2007年“红棉”整治行动期间,棠景街辖区的刑事案件发案总数比2006年下降了32%,“两抢两盗”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了66%和73%。棠景街祥岗社区居民杨永胜说,前几年经常听说有治安事件发生,这两年听得很少。居民何庆华也觉得现在治安有好转,她索性当起了祥岗社区出租屋的义务协管员。“帮屋主搞好登记,减少隐患,我们作为本地人也觉得安心。”

  凤阳之治:劫车杀人疑凶当日落网

  去年7月30日下午,三名劫匪劫持杀害一名面包车车主,驾车逃窜途中一路滴血,在海珠区凤阳一带被治安员发现,海珠警方随后出动大批警力进行拉网式围捕,当场抓捕一名持刀匪徒,当晚也抓获另一名嫌疑人。

  该案速破,警方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辖区治安防控网络和治安快速反应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真正做到了“有警情发生就有人报告,有案件发生就有人追捕嫌疑人,发案周边路口就有人堵截”,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整体战斗力大大增强。

  据统计,2007年凤阳地区刑事案件发案总数比2006年下降了33%,“两抢两盗”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了52%和49%,凤阳居民张勇强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太阳越来越猛”。“原来是一线天,甚至看不到天,握手楼都成亲嘴楼了。后来这里说是造成了火灾隐患,整改了多次,终于把阳光放进来了。”

  “剑锋”指乱源

  娱乐场所涉“黄赌毒”即淘汰

  天河员村地区有个南富社区,过去有不少收购废品站聚集,还有二手家电收购点。由于这些场所很多存在违规经营,导致成为“贼赃”主要流向场所。天河区加大了对南富社区的整治力度,所有废品收购站(场)、二手家电和家私收购点档、发廊、士多等容易引发治安问题的复杂场所逐一登记造册,同时检查消防隐患。随后,各部门协作,先后共出动民警、工商及治安辅助力量2283人次,收缴废品和来历不明旧家私、电器46卡车,收缴麻将赌具一大批,查扣 “四类”车辆233辆,查封无牌无证店档50多间;依法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5人,其中刑事拘留4人、行政拘留19人。

  强力推进“剑锋”行动持续扩大整治范围

  这种遏犯罪源头的行动模式,在广州综治工作中有一个凛凛代号——“剑锋”。

  自2005年开始,广州市组织开展针对重点行业整治的“剑锋”行动,并把行动重点放在治安重点地区。公安、工商、城管、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经贸、交通、出租屋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集中对治安重点地区的重点场所、行业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清理整治。之后广州不断强力推进“剑锋”行动,并持续扩大整治范围,由整治制贩假证照、制售假发票、无证照经营发廊扩大到整治二手市场如典当、机动车维修、二手车和二手手机交易市场以及废旧物品收购站等易发案行业,整治无牌证和非法营运摩托车扩大到整治摩托车拼装、改装活动及飞车抢夺后的销赃渠道。

  16名管理人员因娱乐场所被倒查追究责任

  2000年7月,广州市成立了娱乐服务场所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03年4月,由市综治委牵头,建立了娱乐服务场所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市综治办、公安局、监察局、工商局、文化局、卫生局、体育局、残联等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在娱乐服务场所管理工作中,广州市始终坚持三个原则,即:“谁审批,谁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总量控制、严格审批”的原则;“保护合法、取缔非法、打击违法”的原则。

  手腕强硬的《广州市娱乐服务场所“一次性淘汰”管理规定》,明确凡查获涉“黄赌毒”等严重违法经营的场所、发生重大刑事案的场所,不管其投资多大、经营规模多大,坚决依法取缔,吊销其经营证照,实行一次性淘汰。2004年以来,共一次性淘汰了33家场所,取缔无证照娱乐服务场所6000多间,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2000多名。广州市还建立了娱乐服务场所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充当违法经营娱乐服务场所“保护伞”的国家公职人员,严格按照党纪政纪的规定严肃查处有关责任人的责任,2004年对越秀区中禧休闲中心发生的恶性伤害案件进行了责任倒查,去年又对违规审批“奥斯卡俱乐部”证照和“V8俱乐部”涉毒案件进行了责任倒查,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近年来,广州倒查追究了16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



文献资料来源:2008-04-08   广州日报-A1-2

作者:陈翔、王鹤、刘旦

索取号:D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