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道培正缔“百年姻缘”两情欢洽结“培氏夫妇”
本月7日,广州市第七中学(培道中学)迎来120周年华诞。从上星期开始,数千名七中的老校友,就陆续从世界各地赶到广州,准备参加母校的校庆盛会。昨日,记者提前到此探营,了解这间百年名校的轶闻趣事。

  一墙之隔结“百年姻缘”

  七中副校长谢小萍,同样也是七中的学生,这几天正忙着招呼来自世界各地的老校友。

  她专门向记者介绍了最近提前返校的一对老夫妇———74岁的陈珮瑜和76岁的彭根松,“他们可是无数对培道、培正两校联姻的‘培氏夫妇’之一。”

  原来,七中前身为培道学校,创立之初的教育对象是妇孺及盲女。当时,这间女子学校与培正学校仅一墙之隔,经常有培正男生看上含蓄内敛的培道女生,常想方设法亲近。

  “我们家五代人都是培道、培正的学生,我妈是培道的,我爸是培正的。”陈珮瑜笑言,当时,由于两校都属于基督教学校,学生每逢周日也会到东山做礼拜,男生总会借机亲近;每逢周末,培道高班的姐姐,也常会带着学妹出外玩耍,培正的男生就会送糖、朱古力“引诱”妹妹离开,制造机会与姐姐单独相处,“当时两校的泳队也有不少‘情侣’,培正有鲨鱼泳队,培道有鲸鱼泳队,常一起约到东濠涌附近游泳,感情比较好,但当时还小,一般都是到大学时才真正拍拖”。

  陈珮瑜说,她第一任丈夫同样也是培正学校的,丈夫去世后,她在培正、培道的校友聚会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彭根松,“百年来,‘培氏夫妇’数不胜数,光我们班就有十多对”。

  女杰张瑞芬也是七中校友

  78岁的陈孟陵,既是七中的学生,又是七中的老师,可以说是七中的“活历史书”,“当年,培道曾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抗战时期,女中辗转于澳门、香港、坪石、桂林,广州校舍于1940年后为日军所占领,1949年高中毕业生仅40多人”。

  陈孟陵认为,虽然学校生存不易,但当时培道出来的女生,大多能自强自立,有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犟劲”,“美国首位华裔女飞行员、培道1921届的校友张瑞芬可以说是当中的杰出代表。”

  “张瑞芬享誉美国半个世纪而不衰,但我们还是最近几年才知道她也是七中的校友。”陈孟陵介绍,张瑞芬本来是学钢琴的,但当时,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广州航空学校招生,有数名女子报考,被拒之门外,理由是“女子难为飞将军”。她感到愤愤不平,在有了两个小孩的情况下,还去学习驾驶飞机,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特技飞行员。

  “抗战时期,张瑞芬曾驾驶飞机飞遍美国华侨聚居的城市,宣传抗日和航空救国,其爱国情怀感动了很多人。”陈孟陵说,美国人士称她为“女中豪杰”、“当代杰出女飞行家”,在美国还专门用她的名字“张瑞芬”命名一条森林道路。

  小行星“穗七中”扬名太空

  “七中除了有闻名海外的老校友外,近年来最为出名的则是2006届的毕业生叶泉志。”谢小萍告诉记者,7日校庆的时候,他们将专门去请这位“年轻的校友”———“穗七中”星的发现者回校参加校庆盛会。

  “2005年10月,17岁的叶泉志成为第一个发现NEAT小行星的中国人。去年,他不仅成为第一个获得了‘苏梅克近地天体奖’的中国人,而且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亚洲人。”谢小萍说,在各地天文爱好者的帮助下,叶泉志还成功地创办了“晴天钟”网站,该网站能预告全球任何地点未来16天内每相隔3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后来,考上中山大学的叶泉志选择进入“大气科学”这一专业学习。“七中的学生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去年,叶泉志就把他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穗七中’,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敬意,这也使七中名扬太空”。

  在谢小萍的印象中,叶泉志是个很有个性的学生,“当年晚自修时,他就喜欢在操场上散步,观察星空,独立思考。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总是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现在学校每年都举办科技节、文艺节和体育节三大节,喜欢学生全面发展”。

文献资料来源:2008-12-01   羊城晚报-A8

作者:周乐瑞、越宣

索取号:G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