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村里无梅香济棠馆中非故人 民间传说称梅花村因陈济棠得名,如今陈公馆正在被老广遗忘
羊城寻古

  历史似曾相似。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治理广东的“南天王”陈济棠却在广州市郊建起陈公馆,广植梅花形成后来的梅花村。78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再遭冷,陈济棠公馆早已易主,梅花村中已无梅花。

  11月3日,陈济棠忌辰54周年。记者重寻梅花村中陈公馆,发现参观者甚少,年轻的广州人甚至不少老街坊都已不知陈济棠。

“南天王”缘定梅花村

  1929至1934年,陈济棠主政广东。1930年,陈济棠建起陈公馆。史料记载,陈济棠公馆占地4000多平方米,与建筑的西式廊柱相映成趣。

  陈公馆建起后,梅花村村名渐定。《梅花村街志》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梅花村“马路两旁广植梅花,从此,人们称它为梅花村。”根据民间传说,这些梅花都是陈济棠建公馆时所栽。《广州地名志》也记载: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在此建造官邸,马路两旁多植梅花,故名梅花村。

  至于梅花村的由来,民间传说还有另一版本。昨日,梅花村管理处李先生告诉记者,据传上世纪30年代,有十几位国民党高官在此新建别墅。后来梅花成了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象征,这一地区就被称为“梅花村”。

梅花村里再无梅花

  街坊袁玉莲今年88岁,上世纪50年代初就到梅花村居住,但她从没见过梅花村的梅花。

  上世纪60年代,还是孩童的街坊李先生常与一班小伙伴跑到梅花村玩耍。“那时这一带全是两三层高的别墅,独门独院的,还有围墙,几乎每一栋都有警卫抱枪把守,感觉很森严。”李先生印象中,尽管当时村里绿树成荫,但多为樟树、榕树等,未见梅花。

  那陈济棠种的梅花是如何消失的?讲古大师颜志图说,“尽管当年陈济棠公馆种满梅花,但后来他逃到台湾,无人打理,或者没再继续种植,梅花自然会消失。”

  上世纪80年代,梅花村的部分别墅开始拆建,到了90年代尤为厉害,昔日的梅花村面目全非。据传,当年陈济棠的孙子曾为此写信给广州市长,请求保留梅花村,但最后不了了之。

  如今的梅花村,已是广东省委机关的宿舍。而拆剩的陈济棠公馆,于199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被圈为广东省妇联的办公要地,平时鲜有人涉足。至于陈济棠与梅花村的渊源,也随历史前进,在老一辈广州人中尘封。

史海回眸

“南天王”曾厚泽广东

  “陈济棠,对广东是有一定贡献的。”前晚,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省直机关退下多年的周老先生说。

  据了解,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的1929至1934年,共筑路10万多米,约占清末以来广州修筑马路总长度的73%。中山纪念堂、天河机场、海珠桥、中山图书馆、广州市政府合署、爱群大厦,均在那时落成。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肖自力曾在2002年出版《陈济棠》一书。肖自力认为,老广州人大多对陈济棠有较为正面的评价。“这可能与当时社会秩序相对安定,人民生活大体安稳有关。”

  据悉,当时广州惠爱路(今天的中山五、六路)、上下九路和西濠口,已是广州的中心商业区。1933年,广州各行商店总数达2万多间,按当时的人口计,平均约50人就有一间。1934年上半年,广州平均每天就约有20家新商号开张。广州的大街小巷布满商店,陈济棠曾把这座城市形容为一个“大商场”。中山戏院、新华戏院、新华酒店、新亚酒店等也都是在那个时期兴建成。

  “陈济棠对政治不大感兴趣,有广东人性格中务实、重商的一面。”肖自力表示,中山大学石牌新校舍和勷勤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均是陈济棠主政下所建,当中大建校经费陷于困境时,还是陈提议全省公务员“捐薪”,才此燃眉之急。

  而军事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显示,中央红军长征过粤北,历时18天,无战事。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也是陈济棠的“保境安民”策略。
采写:本报记者 邱永芬 实习生 刘有志

  鸣谢: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肖自力

文献资料来源:2008-11-06   南方都市报-A2 20

作者:邱永芬 刘有志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