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洱菊花到丝袜奶茶 香港导演张坚庭广州开连锁,他认为茶餐厅满足了现代人对时尚的要求
口述·茶餐厅老板

  讲述人:香港导演张坚庭

    1956年生于广州 2007年在广州开办首家“表哥”茶餐厅

  茶餐厅凝结儿时回忆

  当导演好端端的,为何到广州搞起了茶餐厅?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其实是在广州出生的,住在当时的光塔街,2岁才跟随妈妈到了香港。而开茶餐厅则源于儿时与母亲的一段记忆。

  10岁那年某天,母亲哄我说,要不要吃西餐,未尝过的我兴奋莫明。于是,她把我带到茶餐厅,要我选择一份早餐。然后服务生在桌面放下了刀和叉,“是喔,有刀有叉,真的是西餐”,我心中暗喜。其实,当时母亲在香港为一酒吧当佣人,每逢周日,她就把我放在茶餐厅,自己去打工,之后再来接我。我的童年是在茶餐厅度过的。

广州“表哥”一年开3间

  2002年,我的第一家港式茶餐厅诞生。起名“表哥”,是因为我曾拍过一部讲述内地与香港交流的电影——《表姐你好嘢》,当中的“表哥”就是我。但是,这间“表哥”不在广州而在香港。

  6年来,由于铺租、人工不断攀升,竞争激烈,香港“表哥”的多间分店已结业,日后最多只能留下2间。但另一边,广州的“表哥”自2007年开张以来,已迅速发展到现在的3个店面。很快,第四间就会诞生。

  正是广州人对吃的激情,吸引我在此发展港式茶餐厅。我也曾考虑在北京开分店,却迟迟未行动,主要是因为北京太冻了。但在广州,天气炎热,市民都喜欢逛街。逛久了就会累,累了就想坐下来休息,休息的时候便自然产生吃吃喝喝的愿望。

茶餐厅,没有传统也不是反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粤港越走越近,街坊们开始从各种港产片中,接触到茶餐厅。与此同时,广州逐渐产生了一批收入相对优越稳定的人,他们被称作“老细”或“白领”。现代人时兴混合,连赴宴也要选择Fusion菜(混合菜)。点一款丝袜奶茶外加一份鲜虾云吞面,再来一碗不中不洋的芒果汁焗雪蛤……这就是Fusion(混合)。港式茶餐厅恰好满足了老细白领们对时尚的要求,典型的中西合璧,没有传统,也不是反传统。

  传统茶楼和港式茶餐厅都一直秉承着“茶杯交际”。有一天,一男一女默不做声地走进“表哥”,点菜,吃饭,埋单……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交流,直至走了,我才知道他俩是夫妻。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我时常在想,这里每天都发生这么多的故事,何不以茶餐厅为背景拍一套电影?

民间语文·饮茶

无端饮茶

  常常忍不住想,广东人口中的“饮茶”究竟算一个动词还是名词?

  从饮食的角度来看,饮茶无疑是一个动词,其实际内容并非专业品茶,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就我个人感觉来说,广州人评价茶楼好坏的标准更多注重点心而不是茶叶的质量,所以饮茶只是一顿点心餐的代名词。

  从社会形态的方面看,饮茶又是一个符号象征的名词,提出饮茶的聚会,常常有某种动机在里面,缓和关系、业务洽谈、结交关系等等,形式上没有吃大餐那么正式,也刚好方便对一些不确定的人际关系做拿捏,比如说媳妇陪婆婆饮茶,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对?因为婆媳关系历来不被看好。

  虽然饮茶和就餐经常放在同一个“饮食文化”范畴里面讨论,但约人喝茶和隆重饭局的区别根本不在具体吃的内容上,一些高档酒楼茶点里也有鲍鱼粥、鱼翅饺和燕窝蛋挞等等奢靡之物,格局早不亚于一场筵席,真正的差异就是在社交角度上“饮茶”所具备的“非正式”效果,这是紧张而复杂的都市人际关系网中必不可少的缓冲带,是提高社交效率的粘合剂。

  不久前“饮茶”还入选广州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饮茶”的入选,证明了这是一种社会常态,是广州人世俗普通的生活方式。

  饮茶具备了罗马公共澡堂一样的社交功能,在一个注重裙带关系的传统社会里,没有沙龙酒会俱乐部,大家只能多喝喝茶了。   专栏作者 闫涛

  栏目统筹:刘丽君 沈佩琛

漫画:陈婷

采写:本报记者 李小瑛

摄影:本报记者 陈辉

文献资料来源:2008-11-12   南方都市报-A2 15

作者:李小瑛

索取号:T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