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奥运梦想,广州七中在这盛大的节日里迎来建校120周年大庆。
一百二十载岁月,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流光瞬逝,但是,集培道、培正办学传统的七中,砥砺英才,熔铸理想,有春华秋实,满目琳琅;看桃李芬芳,遐迩慕仰。珠江见证了百年名校的执守,时代铸就了万千学子的辉煌。
一百二十年,有创业的艰辛,更有不倦的追求。我们执着于对生命的感悟和发现,对教育的思考和追求,对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传承创新,追求卓越。
一百二十年,我们薪火传承,把“爱诚真毅”弘扬光大,进入新世纪,我们华章再续,成为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一百二十年,母校的天空群星璀璨,前有李方华、张瑞芬、黄翠芬等杰出人才,后有符红铁、吕飞杰、朱承、钟华荪等英模豪杰,近有韦宁、马文晋、于隽、陈朗文、朱绍杰、伍伟聪等高考状元。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的“穗七中”小行星遨游太空,扬名海内外,更是2006届毕业生叶泉志献给母校的厚礼。
今天欣逢盛世,民安国昌,正是学校乘风远航之时。我们肩负众望,志存高远,求真务实,呵护幼苗茁壮,哺育秀木成林,自豪着学子的成功,感动于桃李的芬芳。
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努力;世界教育的改革,促进学校思考。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以创新为灵魂,以激励为方法,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核心,以培养团队精神为保证,以有效沟通为手段,务规敦行,憧憬着"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追求。
2006年,我们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实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酆力亲自率领专家组进行成果鉴定,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我们又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走出一条"实验科研"的特色之路,并且在这条特色之路上发挥了示范作用。
2008年,建校120周年的日子,我们寻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曲线",我们分析七中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致力激活学校特色资源,塑造学校品牌特色。我们要通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要打造一支观念新、水平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队伍,轮流培训,并到国外学习与执教,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倡导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我们要成立国际教育基地,开广州国际教育之河。
在欢度校庆120周年的日子,我们无限感激前辈们的辛劳开拓;深切感怀后来者的改革创新;衷心感谢身在海内外、心系母校的校友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有旧的回顾,更有新的前瞻。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领会变化,统筹安排,加强能力,提升水平,更上层楼,更创辉煌。
一百二十载岁月,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流光瞬逝,但是,集培道、培正办学传统的七中,砥砺英才,熔铸理想,有春华秋实,满目琳琅;看桃李芬芳,遐迩慕仰。珠江见证了百年名校的执守,时代铸就了万千学子的辉煌。
一百二十年,有创业的艰辛,更有不倦的追求。我们执着于对生命的感悟和发现,对教育的思考和追求,对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传承创新,追求卓越。
一百二十年,我们薪火传承,把“爱诚真毅”弘扬光大,进入新世纪,我们华章再续,成为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一百二十年,母校的天空群星璀璨,前有李方华、张瑞芬、黄翠芬等杰出人才,后有符红铁、吕飞杰、朱承、钟华荪等英模豪杰,近有韦宁、马文晋、于隽、陈朗文、朱绍杰、伍伟聪等高考状元。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的“穗七中”小行星遨游太空,扬名海内外,更是2006届毕业生叶泉志献给母校的厚礼。
今天欣逢盛世,民安国昌,正是学校乘风远航之时。我们肩负众望,志存高远,求真务实,呵护幼苗茁壮,哺育秀木成林,自豪着学子的成功,感动于桃李的芬芳。
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努力;世界教育的改革,促进学校思考。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以创新为灵魂,以激励为方法,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核心,以培养团队精神为保证,以有效沟通为手段,务规敦行,憧憬着"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追求。
2006年,我们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实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酆力亲自率领专家组进行成果鉴定,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我们又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走出一条"实验科研"的特色之路,并且在这条特色之路上发挥了示范作用。
2008年,建校120周年的日子,我们寻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曲线",我们分析七中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致力激活学校特色资源,塑造学校品牌特色。我们要通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要打造一支观念新、水平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队伍,轮流培训,并到国外学习与执教,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倡导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我们要成立国际教育基地,开广州国际教育之河。
在欢度校庆120周年的日子,我们无限感激前辈们的辛劳开拓;深切感怀后来者的改革创新;衷心感谢身在海内外、心系母校的校友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有旧的回顾,更有新的前瞻。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领会变化,统筹安排,加强能力,提升水平,更上层楼,更创辉煌。
文献资料来源:2008-12-03   信息时报-A13
作者:梁健敏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