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大押”附近再现民初大当铺
12日有读者向本报报料称广州中山三路“东平大押”东北200米位置又发现一幢民国当铺,经过本报记者连续两天调查和专家考证,近日从正在拆迁的工地上显露出来的清河里2号当铺模样建筑,就是史料档案记载的1913年重建的“公成押”。根据中山图书馆多部馆藏图书记录:清河里2号在民国时期是东门直街114号。

  文\本报记者 黄丹彤

  图\记者黎旭阳

  公成押位于中山三路“东平大押”东北200米位置,高约18米,东西墙宽9.4米,南北墙宽10.7米。就在它的南墙近5米的墙面上,还镶有一块石碑。从地面上看上去字迹显得有点模糊。昨天一早,本报记者邀请广东著名文物专家黎显衡到现场鉴定辨认,经过反复推敲,石碑刻字原来写有“民国葵丑年拾月吉日公成押重建”字样。

  由于公成押以北直接被改建的楼梯结构建筑附属,以西又被一座居民瓦房搭连,以南被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同样高度混凝土结构住宅包围,一直不为路人注意。

  现场:外观完好内部房梁腐朽严重

  记者现场看到,原来居住在这座建筑的居民已经完全搬走。就在这座青砖建筑的北墙,紧挨墙体向北延伸加建了3米宽,作为这幢早被改成居民楼的楼梯部分。建筑的内部结构被间隔成20多个套间,每个套间内又被改成阁楼格局。记者陪同黎显衡一直上到最顶层,发现里面各层的房梁杉木腐朽严重。

  从这座当铺的外部结构看,外围墙体基本维持原样,只是墙面原来小孔的瞭望窗口多数被填实,窗口多数被改大。其中地基部分用2.6米高的花岗石砌成,做工精细。屋顶的“山墙(女儿墙)”完整,为市内发现的当铺少见。

  专家:“前店”已经不知所终

  黎显衡介绍,根据现存的标记看,本次发现的当铺只是传统当铺的“库房”部分,其“前店”已经不知所终。与过去广州中山路上发现的当铺不同,本次公成押当铺重建的年代和商号齐全。结构与附近的“东平大押”相对应,都是当铺的“库房”。记者测量发现,公成押“库房”宽9.4 米,长10.7米,占地100.58平方米。比“东平大押”88.25平方米占地略大。约18米的高度也比21.2米高的“东平大押”低。

  “就在上次文物普查中,我就听说这幢建筑,当时只从外面看,由于这幢当铺四周被其他建筑遮挡,整个外形并不清晰。从整个结构看这样保存完好的当铺并不多。希望有关部门对此当铺定级,予以保护。”73岁的广东著名文物专家黎显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

  记者从工地一位工作人员处获悉,按原计划,这座青砖建筑将在下周开始拆除。

  对“公成押”的去与留,广州市文化局文物处专家刘春华认为,如果附近的城建规划可以调整,保留下来也是一道风景线,关键是整个风格与规划协调。“现在广州文物先以区属普查,而且新的普查方案比过去更加完善,是拆是留会先征求多个相关部门的意见。”越秀区博物馆副馆长高旭红表示。

文献资料来源:2008-11-14    广州日报-A10

作者:黄丹彤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