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州市根据不同户籍特定老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模式,加上“平安通”呼援服务系统的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作辅助,正在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等7个区试行4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模式一:物管帮忙照顾老人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早试点居家养老服务的辖区,刚开始每一件事都由街道、社区亲力亲为。2005年7月,越秀区创新了管理模式,把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分成一个总部、3个分部,由广州市建筑集团物业管理公司承办了其中的东湖街分部,服务范围覆盖东湖街、农林街、梅花街、白云街、广卫街5个街道,服务对象涉及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有困难、无人照顾的救济孤老、优抚孤老、重度伤残军人和民政代管的退休孤老等7类约200多名服务对象。物业公司自行招聘了20多名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
越秀区居家养老服务部负责人娥姐表示,居家养老引入物业管理并不是政府撒手不管了,只是服务人员与日常管理由物业公司来负责。所有服务员都要参加总部组织的护理培训班,获得职业上岗证才能上岗,接受总部的监督与评估才能拿到工资。
模式二:老人院负责送汤送药
荔湾区同样是个典型的老城区,很多老人离不开感情深厚的老街老巷,“死也要死在家里”。
需要照顾的老人太多,街道忙不过来。金花街想到了一个法子———让社区的老人院、卫生院来承接服务。家住和安社区的简伯80岁,除了买菜煮饭,其他家政都由养老服务中心解决。简伯对现在的服务很满意,“服务人员每周来三四次,给我搞卫生、洗衣服、拿账单、开针药。医疗人员逢周二来,给我量血压、把把脉”。如有不舒服,医疗人员和服务人员还会把他送进医院。像简伯这样的服务对象,金花街共有47名,都是“三无”和特困老人。
蔡姨独居在荔康大厦附近,今年65岁,由于子女经常出差,平时自己很少煲汤做饭。后来,她金花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购买了一个配送汤的居家养老服务。每隔两三天,蔡姨会把买好的汤料放在颐养院,服务人员用几个小时慢火细熬后,把一煲靓汤送到蔡姨家中。这样的煲汤服务每次是6元钱。
模式三:热线串起一站式服务
白云区松洲街借助民办养老机构承接养老服务,提供的是家政、医疗、心理咨询一站式服务。松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伟翀告诉记者,24小时有人值班的“松洲热线”把老人们串起来,电话打过来,就有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医生检查身体,还有人陪聊天。
住在松洲街的老人王云轩今年5月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协议。王云轩说,由于不是和子女住在一起,年纪又已经偏大,老伴两个人平时在家搞卫生、出去买菜行动都不太方便。王云轩的女儿曾经为他请过钟点工,但服务一般,而且经常不准时,让他很不满意。“我最希望的是有需要的时候,能有医生上门。”王云轩表示,自从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后,家务事、病痛都不会让他太烦心。
模式四:开“托老所”集中照料
天河员村街发展社会养老的资金和地域空间有限,不可能建大规模的养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了必然。于是,员村街把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变成了“托老所”。白天,子女上班了,老人也“上学”去。在那里有服务人员照料生活,有专业的医生护士做医疗康复,还有一群老人一起娱乐谈心。今年70多岁的李伯上“日托”班两年了,每天跟子女一样朝九晚五作息,他说日托服务,既可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又能找到伴聊天,大家嘻嘻哈哈过日子,好过一个人在家呆着。
模式一:物管帮忙照顾老人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早试点居家养老服务的辖区,刚开始每一件事都由街道、社区亲力亲为。2005年7月,越秀区创新了管理模式,把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分成一个总部、3个分部,由广州市建筑集团物业管理公司承办了其中的东湖街分部,服务范围覆盖东湖街、农林街、梅花街、白云街、广卫街5个街道,服务对象涉及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有困难、无人照顾的救济孤老、优抚孤老、重度伤残军人和民政代管的退休孤老等7类约200多名服务对象。物业公司自行招聘了20多名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
越秀区居家养老服务部负责人娥姐表示,居家养老引入物业管理并不是政府撒手不管了,只是服务人员与日常管理由物业公司来负责。所有服务员都要参加总部组织的护理培训班,获得职业上岗证才能上岗,接受总部的监督与评估才能拿到工资。
模式二:老人院负责送汤送药
荔湾区同样是个典型的老城区,很多老人离不开感情深厚的老街老巷,“死也要死在家里”。
需要照顾的老人太多,街道忙不过来。金花街想到了一个法子———让社区的老人院、卫生院来承接服务。家住和安社区的简伯80岁,除了买菜煮饭,其他家政都由养老服务中心解决。简伯对现在的服务很满意,“服务人员每周来三四次,给我搞卫生、洗衣服、拿账单、开针药。医疗人员逢周二来,给我量血压、把把脉”。如有不舒服,医疗人员和服务人员还会把他送进医院。像简伯这样的服务对象,金花街共有47名,都是“三无”和特困老人。
蔡姨独居在荔康大厦附近,今年65岁,由于子女经常出差,平时自己很少煲汤做饭。后来,她金花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购买了一个配送汤的居家养老服务。每隔两三天,蔡姨会把买好的汤料放在颐养院,服务人员用几个小时慢火细熬后,把一煲靓汤送到蔡姨家中。这样的煲汤服务每次是6元钱。
模式三:热线串起一站式服务
白云区松洲街借助民办养老机构承接养老服务,提供的是家政、医疗、心理咨询一站式服务。松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伟翀告诉记者,24小时有人值班的“松洲热线”把老人们串起来,电话打过来,就有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医生检查身体,还有人陪聊天。
住在松洲街的老人王云轩今年5月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协议。王云轩说,由于不是和子女住在一起,年纪又已经偏大,老伴两个人平时在家搞卫生、出去买菜行动都不太方便。王云轩的女儿曾经为他请过钟点工,但服务一般,而且经常不准时,让他很不满意。“我最希望的是有需要的时候,能有医生上门。”王云轩表示,自从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后,家务事、病痛都不会让他太烦心。
模式四:开“托老所”集中照料
天河员村街发展社会养老的资金和地域空间有限,不可能建大规模的养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了必然。于是,员村街把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变成了“托老所”。白天,子女上班了,老人也“上学”去。在那里有服务人员照料生活,有专业的医生护士做医疗康复,还有一群老人一起娱乐谈心。今年70多岁的李伯上“日托”班两年了,每天跟子女一样朝九晚五作息,他说日托服务,既可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又能找到伴聊天,大家嘻嘻哈哈过日子,好过一个人在家呆着。
文献资料来源:2008-11-21   羊城晚报-A8
作者:陈晓璇 郭尧
索取号:C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