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诗与广州史迹
在已定的南粤先贤馆入馆人选中,黄遵宪榜上有名。黄遵宪(1848~1905年),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外交家。他于1873年到广州参加乡试时,写有“追和”罗少珊的诗一首、《羊城感赋》六首;1885年从美国旧金山总领事任上回国省亲路过广州时,写有《到广州》一首。这几首诗,写到广州的几处史迹:

  明远楼。“追和”罗少珊诗:“巍巍明远楼,高插南斗南。”明远楼位于今省博物馆背后,在前几年拆除的“北斋”东侧不远处,又名“红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东巡抚李士桢改建贡院,明远楼是贡院主考楼。清咸丰七年(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附近建筑物尽毁于兵燹,唯红楼岿然独存。黄遵宪上一次到广州参加乡试时,曾与初识的罗少珊登斯楼赏月。该楼也是旧中大的遗址之一,所幸至今保存完好。

  越王台与歌舞冈。“追和”罗少珊诗:“我且与汝共登越王之高台,白云往来驾两骖。”《羊城感赋》:“今古茫茫共谁语,越王台下正黄昏。”“木棉花落絮飞初,歌舞冈前夜雨余。”《到广州》:“秋风独上越王台,吊古伤今几霸才。”越王台在越秀山上,南越王赵佗所建。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赵佗都要登台游乐,随行宫女在此载歌载舞,故又名歌舞冈。因冈下有越王井(尚存,在今省科学馆内),也叫越井冈。越王台早已湮灭,其确切位置及形制今已不详。一般人认为,其故址在孙中山纪念碑处。黄遵宪写这些诗时,其遗迹仍存,因为稍后的康有为还写过《秋登越台》诗。

  浴日亭。《羊城感赋》:“平蛮看竖擎天柱,朝汉同登浴日台。”浴日台指黄埔庙头南海神庙西侧叫“章丘”的小山岗。上有一亭,叫浴日亭,相传始建于唐代。唐宋时这里三面环水,该亭是观赏海景的极佳位置,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就指这里。现在的亭子为1953年重建,亭中立有苏东坡《浴日亭》诗碑及陈白沙步苏韵的诗碑。

  十三行。《羊城感赋》:“独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护画楼居。”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机构,也叫洋行、洋货行。其故址在今十三行路、文化公园、人民南路、仁济路一带。乾隆时的“一口通商”政策曾使它盛极一时,成为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1840年9月,一场大火使十三行几成废墟。鸦片战争后,随着沿海五口的通商,其垄断外贸的特权消失,从此趋于没落。黄遵宪来广州考试时,只剩下遗址外的柳树,还深护着雕梁画栋的富人豪宅。

文献资料来源:2008-12-15   羊城晚报-B5

作者:辉琳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