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户肖达]
“我自己做月饼都行”
北京街流水井社区的低保户肖达因为买不起月饼,准备自制蛋糕给小孩过中秋。收到本报送出的“爱心月饼”后,达叔还是准备继续完成自己的杰作,“月饼是大家的爱心,蛋糕则是做爸爸的爱心。”
望着一大盒的月饼,达叔笑不拢嘴,马上吩咐妻子打开外包装。“啧,啧……”一个个油光闪闪的月饼,让达叔的妻子发出阵阵赞叹。
出于职业习惯,达叔一边端详着月饼一边琢磨着:这些月饼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呢?他时而拿起月饼仔细观摩,时而又举起两个来对比,之后更吩咐太太马上切开一个来品尝,“其实只要我懂得做出月饼皮,以后中秋我自己做月饼都行。”
虽然小孩中秋已经可以吃上月饼,但达叔还是想继续完成自己的“中秋蛋糕”。他说,“我自己做的,想怎么加料都行。”
[下岗工人沈凤飞]
很想亲手为女儿做灯笼
暗黑的旧房子,尘封的煤气炉。51岁的沈凤飞一边穿着珠子一边跟记者聊天。“明年的中秋女儿就上高中,我不奢望她考到名校,只想她可以在家附近读书。”飞姐并不是舍不得女儿远去,只是想省点车费伙食费。
家住越秀区德政路仰星街的飞姐与丈夫广叔都下岗了,广叔1400元的退休金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但也正因为这1400元,飞姐不符合低收入家庭的标准,以前在社区医院可以享受的免费看病福利,被无奈取消了。
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飞姐还是准备买只鸡“叹下”——既是慰劳一下女儿,更多是因为要拜月。“虽然不是很迷信,但人总得有个寄托。”想起过去的中秋,飞姐最挂念的就是与女儿一起做灯笼,虽然没有很华丽的灯笼,但女儿拿着自己的作品,拉着自己的手跑到天台,与一大帮旧街坊赏月,那个场景飞姐仍回味无穷。
[值班员何北熬]
拜月仪式是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今年刚过世、妻子因为精神问题长期自闭,住在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社区的何北熬今年的中秋要身兼两职,依照以往的传统在中秋夜进行拜月,“不知道有没有母亲做得那么好。”
55岁的何北熬现在是北京街文化站的值班员,每月领取最低工资860元。熬哥的大儿子正在当兵,考上大学的小儿子还得申请助学贷款才能继续学业。因为母亲的离世、太太的精神问题,熬哥今年就要身兼两职,“家里没有了女主人,很多东西都不方便。”熬哥说,以往每年的中秋,母亲都会按例进行拜月,早上到市场买来杨桃、西红柿、葡萄、苹果等水果,再加上煮熟的芋头、田螺,还有现在很难买得到的菱角,堆在一个大盘里。晚上看到圆圆的月亮高挂在天空时,就带上月饼和一大盘食物,向着月亮祭拜。
今年的拜月仪式就轮到熬哥这个大男人来操办。由于小儿子不知道回不回家过节,家里或许只有熬哥一个,但他觉得还是应该继续拜月,“不是说迷信,只是年年都搞,不想说母亲走了就中断了,也算是对母亲的一种思念吧。”
[低保户陈冲]
自家阳台赏月吃石螺
“今年我们可以在自家阳台赏月了!”中秋月圆时,家住白云区金沙洲新社区的陈冲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今年初,她分到了两房一厅带阳台的廉租房,再也不用挤小阁楼了。
“买个柚子,蒸点芋头,再煮盘石螺。”陈姨的过节计划简单而不失传统,“石螺要用紫苏、辣椒、柱侯酱一起煮才好味。传统嘛,中秋吃螺,小孩会聪明。”
对于最应节的月饼,陈姨更是舍不得花钱。她说,往年都是回老母亲家过节,好让孩子“蹭”块月饼吃。“没想到今年有好心人送来‘爱心月饼’,终于可以在自家阳台好好品尝了!”
“我自己做月饼都行”
北京街流水井社区的低保户肖达因为买不起月饼,准备自制蛋糕给小孩过中秋。收到本报送出的“爱心月饼”后,达叔还是准备继续完成自己的杰作,“月饼是大家的爱心,蛋糕则是做爸爸的爱心。”
望着一大盒的月饼,达叔笑不拢嘴,马上吩咐妻子打开外包装。“啧,啧……”一个个油光闪闪的月饼,让达叔的妻子发出阵阵赞叹。
出于职业习惯,达叔一边端详着月饼一边琢磨着:这些月饼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呢?他时而拿起月饼仔细观摩,时而又举起两个来对比,之后更吩咐太太马上切开一个来品尝,“其实只要我懂得做出月饼皮,以后中秋我自己做月饼都行。”
虽然小孩中秋已经可以吃上月饼,但达叔还是想继续完成自己的“中秋蛋糕”。他说,“我自己做的,想怎么加料都行。”
[下岗工人沈凤飞]
很想亲手为女儿做灯笼
暗黑的旧房子,尘封的煤气炉。51岁的沈凤飞一边穿着珠子一边跟记者聊天。“明年的中秋女儿就上高中,我不奢望她考到名校,只想她可以在家附近读书。”飞姐并不是舍不得女儿远去,只是想省点车费伙食费。
家住越秀区德政路仰星街的飞姐与丈夫广叔都下岗了,广叔1400元的退休金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但也正因为这1400元,飞姐不符合低收入家庭的标准,以前在社区医院可以享受的免费看病福利,被无奈取消了。
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飞姐还是准备买只鸡“叹下”——既是慰劳一下女儿,更多是因为要拜月。“虽然不是很迷信,但人总得有个寄托。”想起过去的中秋,飞姐最挂念的就是与女儿一起做灯笼,虽然没有很华丽的灯笼,但女儿拿着自己的作品,拉着自己的手跑到天台,与一大帮旧街坊赏月,那个场景飞姐仍回味无穷。
[值班员何北熬]
拜月仪式是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今年刚过世、妻子因为精神问题长期自闭,住在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社区的何北熬今年的中秋要身兼两职,依照以往的传统在中秋夜进行拜月,“不知道有没有母亲做得那么好。”
55岁的何北熬现在是北京街文化站的值班员,每月领取最低工资860元。熬哥的大儿子正在当兵,考上大学的小儿子还得申请助学贷款才能继续学业。因为母亲的离世、太太的精神问题,熬哥今年就要身兼两职,“家里没有了女主人,很多东西都不方便。”熬哥说,以往每年的中秋,母亲都会按例进行拜月,早上到市场买来杨桃、西红柿、葡萄、苹果等水果,再加上煮熟的芋头、田螺,还有现在很难买得到的菱角,堆在一个大盘里。晚上看到圆圆的月亮高挂在天空时,就带上月饼和一大盘食物,向着月亮祭拜。
今年的拜月仪式就轮到熬哥这个大男人来操办。由于小儿子不知道回不回家过节,家里或许只有熬哥一个,但他觉得还是应该继续拜月,“不是说迷信,只是年年都搞,不想说母亲走了就中断了,也算是对母亲的一种思念吧。”
[低保户陈冲]
自家阳台赏月吃石螺
“今年我们可以在自家阳台赏月了!”中秋月圆时,家住白云区金沙洲新社区的陈冲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今年初,她分到了两房一厅带阳台的廉租房,再也不用挤小阁楼了。
“买个柚子,蒸点芋头,再煮盘石螺。”陈姨的过节计划简单而不失传统,“石螺要用紫苏、辣椒、柱侯酱一起煮才好味。传统嘛,中秋吃螺,小孩会聪明。”
对于最应节的月饼,陈姨更是舍不得花钱。她说,往年都是回老母亲家过节,好让孩子“蹭”块月饼吃。“没想到今年有好心人送来‘爱心月饼’,终于可以在自家阳台好好品尝了!”
文献资料来源:2008-09-15   南方都市报-A12-13
作者:
索取号:C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