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完成的《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下称《规划修编》)明确,广州将在2010年建成污水处理厂47座,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484.4万吨/天,届时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
未来规划72个污水处理厂
广州目前存在着污水处理能力偏小,部分污水直接排入珠江的问题。据广州市水务局统计,广州市日用水量约为500万吨,产生污水约400万吨,而目前的处理能力只有190.3万吨,部分污水没有得到处理。
《规划修编》明确,广州污水治理的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为此,广州将以改善水质为中心,提高城市公共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和城乡污水处理规模。
广州污水治理的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中心城区达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广州未来总共规划68个污水处理系统,72个污水处理厂。据了解,广州市预测2010年全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总服务人口1225万人,污水总量为566.71万吨/天,规划到2010年,广州污水处理厂达到47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4.4万吨/天。
54.94万吨/天污水将再生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将鼓励污水再生利用,并配套制定相关政策。广州将有计划地将再生水应用于河涌补水、园林绿化、道路清洒、工业冷却水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所,降低自来水消耗量,实现水资源再生利用。
目前,广州已经初步明确了11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再生利用规模,合计每天可再生利用54.94万吨的污水。比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有1万吨/天的污水用于厂内自用和公园景观补水,猎德污水处理厂有3万吨/天的污水用于珠江公园景观补水、猎德涌景观用水和地下空间空调冷却水。
治污难点
难点1
市区15条河涌重度污染
调查显示,广州市区18条河涌水质均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标准,其中车陂涌、西濠涌和沙河涌等河涌属严重污染级,其余15条河涌为重度污染。在所有河涌中,车陂涌污染程度最重,水口水污染程度最轻,最主要的污染物为石油类、氢氮、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和挥发酚。
难点2
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混乱
已实施的排水系统存在排水体制混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游分离、下流合流;主干管分流,收集支管合流等。在规划分流制区域由于污水处理厂、提升泵房及干管建设滞后,使很多按分流制建成的小区的污水没有出路,污水依然只能接入雨水管道排入河涌,再通过河涌截污进入污水处理厂。
难点3
污水处理运行费用不足
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偏低,收费率低,征收费用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建设、运行及维护需要。以2005年为例,全市征收排污费2.05亿元,而市财政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投资为22.33亿元。
难点4
污水管道建设严重滞后
广州管道建设严重滞后,污水收集能力不足。广州市中心城区现有污水管道1034公里,还需建设3400多公里,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规模庞大,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难点5
水系特点增加治理难度
珠江广州河道为感潮河流,潮汐类型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市内河涌的污水来回流动,不能快速排出。此外,广州市河网发达,河涌众多,纵横交错,目前许多主涌虽已截污,但其流域的支涌没有截污,主涌受其影响依然污染严重,难以实现“截一条成一条”的目标。
◎关键词:排水
五羊新城近期分流改造 中心城区2010年分流区域达到15%
本报讯 《规划修编》明确,广州的排水制将以实现雨、污分流制为目标,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广州市中心城区规划2010年分流制区域约占15%。
所谓“雨污分流”,就是通过建设各自独立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分流”,雨水直排河流,污水则送到污水处理厂。目前广州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覆盖率低,管网建设滞后。除中心城区外,各镇区道路杂乱无章,基本上为雨、污合流制或采用明渠(沟)排放,许多鱼塘和河涌直接成为排污沟,污水直接排入江河。
广州市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旧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管道,由于公共管道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广州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体制混乱。城中村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污染环境。
在中心城区分流改造项目中,那些规划为分流制但实际上已形成合流制的新城区将被优先改造。此外,猎德污水处理系统近期的分流制改造范围包括德欣小区、新河浦片区、五羊新城、二沙岛、猎德涌东西两侧。
为推行雨污分流,《规划修编》明确规定,实行雨污分流制的地区在建设雨水和污水管道时,应上报水务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由有资质的单位接入公共排水管网。
◎关键词:污泥
两年新添9座污泥处理厂 2010年中心城区污泥稳定化率要达60%
本报讯 《规划修编》明确,到2010年,中心城区污泥稳定化率达到60%,到2020年这一比率提升到90%。为此广州将新建9座污泥处理厂。
据介绍,广州存在污水处理厂淤泥出路单一,污泥处置能力与污水厂规模不配套的问题。目前,大坦沙、猎德、沥滘污水厂的污泥运至津生污泥处理厂进行综合处置,西朗污水厂污泥运至番禺区镇填埋。随着广州市新建污水厂陆续建成通水,尤其到2010年广州市投产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将达到500多万吨/天,届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的出路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规划,广州未来将建设9座污泥处理厂,到2010年每天可处理565吨污泥,到2020年每天可处理1340吨污泥。其中广州中心城区将在越堡水泥厂内建设一座处理能力在每天40吨干污泥的污泥处理厂,大沙地污水处理厂也将建设处理量在200吨/天的污泥处理厂。
广州还将通过市场手段,确定多家接收污泥的发电厂或水泥厂,焚烧处置污泥,为污泥处置提供多条途径。
◎关键词:埋管
污水管能否建河涌里面 专家认为此举可避开征地拆迁难题
本报讯 市水务局原总工程师余安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和新建44座污水处理厂相比,配套的1320多公里污水管网的建设难度要更大,对此他建议,将污水管建在河涌里面,以避开征地拆迁难题。
余安仁表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建好处理厂后,如何把污水收集起来。
在近几年的河涌整治中,由于污水管网的铺设进度缓慢,有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建好后,却出现了“吃不饱”的情况。如芳村的西朗污水处理厂每天的处理能力为20万吨,但如今该区域平均每天只有约10万吨的污水。
对此余安仁说,污水处理管网是一个系统工程,哪怕只有一米没接上,整条管网都可能成为摆设,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慢就慢在征地拆迁上。为此他建议,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将污水管网建在河涌下面,避开拆迁这一难题。
而对于规划中提到的雨污分流,余安仁坦言这方面的难度更大,“作为一座有着2222年历史的古城,广州的城市建设之前一直是按照雨污合流来做的,现在要在密度如此之大的地方,将管道进行大改,难度可想而知。”
据悉,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老城区的很多地下管网设计图纸,都已经找不到了,对此余安仁建议要正视这些客观情况,在雨污分流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很多老城区不妨保持现状,“但新城区现在是一张白纸,就一定要按照雨污分流来设计。”
未来规划72个污水处理厂
广州目前存在着污水处理能力偏小,部分污水直接排入珠江的问题。据广州市水务局统计,广州市日用水量约为500万吨,产生污水约400万吨,而目前的处理能力只有190.3万吨,部分污水没有得到处理。
《规划修编》明确,广州污水治理的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为此,广州将以改善水质为中心,提高城市公共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和城乡污水处理规模。
广州污水治理的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中心城区达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广州未来总共规划68个污水处理系统,72个污水处理厂。据了解,广州市预测2010年全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总服务人口1225万人,污水总量为566.71万吨/天,规划到2010年,广州污水处理厂达到47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4.4万吨/天。
54.94万吨/天污水将再生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将鼓励污水再生利用,并配套制定相关政策。广州将有计划地将再生水应用于河涌补水、园林绿化、道路清洒、工业冷却水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所,降低自来水消耗量,实现水资源再生利用。
目前,广州已经初步明确了11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再生利用规模,合计每天可再生利用54.94万吨的污水。比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有1万吨/天的污水用于厂内自用和公园景观补水,猎德污水处理厂有3万吨/天的污水用于珠江公园景观补水、猎德涌景观用水和地下空间空调冷却水。
治污难点
难点1
市区15条河涌重度污染
调查显示,广州市区18条河涌水质均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标准,其中车陂涌、西濠涌和沙河涌等河涌属严重污染级,其余15条河涌为重度污染。在所有河涌中,车陂涌污染程度最重,水口水污染程度最轻,最主要的污染物为石油类、氢氮、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和挥发酚。
难点2
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混乱
已实施的排水系统存在排水体制混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游分离、下流合流;主干管分流,收集支管合流等。在规划分流制区域由于污水处理厂、提升泵房及干管建设滞后,使很多按分流制建成的小区的污水没有出路,污水依然只能接入雨水管道排入河涌,再通过河涌截污进入污水处理厂。
难点3
污水处理运行费用不足
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偏低,收费率低,征收费用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建设、运行及维护需要。以2005年为例,全市征收排污费2.05亿元,而市财政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投资为22.33亿元。
难点4
污水管道建设严重滞后
广州管道建设严重滞后,污水收集能力不足。广州市中心城区现有污水管道1034公里,还需建设3400多公里,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规模庞大,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难点5
水系特点增加治理难度
珠江广州河道为感潮河流,潮汐类型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市内河涌的污水来回流动,不能快速排出。此外,广州市河网发达,河涌众多,纵横交错,目前许多主涌虽已截污,但其流域的支涌没有截污,主涌受其影响依然污染严重,难以实现“截一条成一条”的目标。
◎关键词:排水
五羊新城近期分流改造 中心城区2010年分流区域达到15%
本报讯 《规划修编》明确,广州的排水制将以实现雨、污分流制为目标,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广州市中心城区规划2010年分流制区域约占15%。
所谓“雨污分流”,就是通过建设各自独立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分流”,雨水直排河流,污水则送到污水处理厂。目前广州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覆盖率低,管网建设滞后。除中心城区外,各镇区道路杂乱无章,基本上为雨、污合流制或采用明渠(沟)排放,许多鱼塘和河涌直接成为排污沟,污水直接排入江河。
广州市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旧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管道,由于公共管道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广州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体制混乱。城中村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污染环境。
在中心城区分流改造项目中,那些规划为分流制但实际上已形成合流制的新城区将被优先改造。此外,猎德污水处理系统近期的分流制改造范围包括德欣小区、新河浦片区、五羊新城、二沙岛、猎德涌东西两侧。
为推行雨污分流,《规划修编》明确规定,实行雨污分流制的地区在建设雨水和污水管道时,应上报水务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由有资质的单位接入公共排水管网。
◎关键词:污泥
两年新添9座污泥处理厂 2010年中心城区污泥稳定化率要达60%
本报讯 《规划修编》明确,到2010年,中心城区污泥稳定化率达到60%,到2020年这一比率提升到90%。为此广州将新建9座污泥处理厂。
据介绍,广州存在污水处理厂淤泥出路单一,污泥处置能力与污水厂规模不配套的问题。目前,大坦沙、猎德、沥滘污水厂的污泥运至津生污泥处理厂进行综合处置,西朗污水厂污泥运至番禺区镇填埋。随着广州市新建污水厂陆续建成通水,尤其到2010年广州市投产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将达到500多万吨/天,届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的出路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规划,广州未来将建设9座污泥处理厂,到2010年每天可处理565吨污泥,到2020年每天可处理1340吨污泥。其中广州中心城区将在越堡水泥厂内建设一座处理能力在每天40吨干污泥的污泥处理厂,大沙地污水处理厂也将建设处理量在200吨/天的污泥处理厂。
广州还将通过市场手段,确定多家接收污泥的发电厂或水泥厂,焚烧处置污泥,为污泥处置提供多条途径。
◎关键词:埋管
污水管能否建河涌里面 专家认为此举可避开征地拆迁难题
本报讯 市水务局原总工程师余安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和新建44座污水处理厂相比,配套的1320多公里污水管网的建设难度要更大,对此他建议,将污水管建在河涌里面,以避开征地拆迁难题。
余安仁表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建好处理厂后,如何把污水收集起来。
在近几年的河涌整治中,由于污水管网的铺设进度缓慢,有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建好后,却出现了“吃不饱”的情况。如芳村的西朗污水处理厂每天的处理能力为20万吨,但如今该区域平均每天只有约10万吨的污水。
对此余安仁说,污水处理管网是一个系统工程,哪怕只有一米没接上,整条管网都可能成为摆设,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慢就慢在征地拆迁上。为此他建议,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将污水管网建在河涌下面,避开拆迁这一难题。
而对于规划中提到的雨污分流,余安仁坦言这方面的难度更大,“作为一座有着2222年历史的古城,广州的城市建设之前一直是按照雨污合流来做的,现在要在密度如此之大的地方,将管道进行大改,难度可想而知。”
据悉,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老城区的很多地下管网设计图纸,都已经找不到了,对此余安仁建议要正视这些客观情况,在雨污分流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很多老城区不妨保持现状,“但新城区现在是一张白纸,就一定要按照雨污分流来设计。”
文献资料来源:2008-12-16   南方都市报-A203
作者:游星宇 王卫国 王瑾
索取号:X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