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大屋,无人住烂得更快
有人渴望搬新房,也有人愿意住旧屋。本月初,西关老街恩宁路正式开拆,再掀起多少广州人心底的怀旧波澜。

  实际上,在广州城区,比恩宁路更老、更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还有不少。这些老房子、旧祠堂、古书院,解放后有的成为公房,有的仍属于家族后人所有。比如批量“出产”名人的高第街许地,曾矗立过广州最大古书院群的大小马站、流水井地区,以及沙面岛上的昔日外国领事馆……住在这些文物建筑里的居民,虽然或多或少地因居住需要对文物造成损坏,但他们也把房子视作“家”来经营和维护,为这些年华老去的建筑注入了活的气息。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看到文物建筑的价值,开始出钱出力进行保护利用。文物变公房是历史原因造成,将当中住户迁出必然是第一步。但接下来对文物如何处理无疑要三思而行,那将关系到这座城市的骨格与新貌。

文献资料来源:2008-12-02   信息时报-A25

作者:黎詠芝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