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年30年
烂尾楼,从北海到三亚,曾一度成为改革开放30年中一道城市疮疤,信息时报记者也用镜头记录了存在于广州各处烂尾楼的“形象”,其中有些已经被盘活,有些还长久地伫立在无尽的等待中。
“此地钱多,人傻,速来!”这个经典电报范本,正是当年地产暴热、十万人才盲目涌向海南时留下来的灰色讽刺。以为钱真的那么好赚。后来海南泡沫经济破灭后,留下了太多烂尾楼和几何级债务,海南发展银行因此闭门谢客。
在1993年6月一次猛烈的宏观调控之后,海南、北海、惠州等地的房产泡沫迅速烟消云散。这次事件成为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而作为房产泡沫的象征,这场灾难也让全国人民学会了一个新名词——“烂尾楼”。
什么都能拿来“炒”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轰动全世界的消息”,开放的政策使海南成了全国投资者、投机者渴望发财的乐土,“人的眼睛都是绿的,钱从天上纷纷掉下来”。当时在海南,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炒”,炒房、炒地、炒股票、炒大哥大,一切都被拿来“炒”了,就连农业也被用来作为投机的道具。
最终的“炒家”集中到了房地产上。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时为7500元/平方米,而1991年的均价才1400元/平方米。在资本总量上,1989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25亿元,从1990年至1993年开始连续四年急剧膨胀,最高时1993年完成投资额达93亿元。占全国人口6%的海南岛,积压商品房占全国的10%。房地产需求与价格正相关,海南地产呈现出典型的“泡沫”特征。
一张“红线图”串起十几个买家
建省之初,海南为鼓励开发,大量推出了地价低廉的地皮。随后,因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海南很快便成为国内外房地产商首选的风水宝地。1991年,房地产大潮席卷而来,全国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云集海南,约占全国房地产公司的15%。
在热潮席卷下,海口和三亚等热点城市的房价一路攀升,从最初的每平方数百元升至令人瞠目的数千元乃至上万元。据当时的报道,1992年,房地产最热时,海口一处写字楼开出了每平方米一万多港币的天价。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一处尚未兴建的楼盘,转手数十次,即变成了天价地产。
在炒地者的手中,流传着一种“红线图”,即土地部门签发的关于获批土地的范围和位置的草图。这种简陋的图纸,却在炒地者手中成为空中楼阁的凭证。当遇到买家,炒地者便拿出皱巴巴、复印的“红线图”,即便上面看不清方位、面积和地貌概况,但双方已可以商谈。买家说好价格后,便会复印下“红线图”,然后摇身一变成为炒地者,寻找下一个猎物。一张“红线图”,可以串起十几个买家。最终链条终端的买家将天价资金交付银行的公共户头,真正的买卖双方才能见面,中间的炒房者则收取中介费。
开发区热
全国减少耕地面积1000万亩
广东惠州、广西北海也掀起圈地运动和房地产开发热潮,与海南的海口一起,成为1993年房地产泡沫的三个重要受害者。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刚刚发表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进入北海的房地产公司多达1300多家,注册资金超过60亿元。1992、1993年北海批租土地分别达0.85万亩和1.3万亩。几年间北海共批租土地约3万余亩。有的地方,农民出让土地每亩8000元,房地产商倒手每亩就能卖到50万元。开发建设的摊子铺得过大,开发商任意圈地又无力或者根本无意进行全面开发,造成土地大量浪费和资金大量积压。
与房地产热相呼应,全国还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开发区热。据当年建设部公布的资料,截至1993年3月,遍布全国城乡的各类县级以上的开发区达到6000多个,占地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全国城镇城区用地面积总量的1.34万平方公里还多出0.16万平方公里,但实际已开发的土地面积仅0.03万平方公里。在开发区建设热中,全国减少的耕地面积达1000万亩。
银行变海南地产最大的发展商
1993年6月23日,一件影响房地产命运的大事件终于发生。它的实际影响甚至从1993年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发展商耿耿于怀的心头大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这一决定,当时为阻止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次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意在引导过热的经济实现“软着陆”。而同时,也开始了对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清理整顿。房产泡沫在急剧膨胀后砰然破碎。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成了银行的债务人,这些债务人把赚的钱留给自己,留下的房地产则高价抵给银行。
最终,伴随着红极一时的海南发展银行直接破产,800亿元积压资金被钉在了海南。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并长期得不到化解,银行变成了海南地产最大的发展商。“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
“泡沫经济”成为海南、北海房地产热潮的最后注脚,从海口到三亚,550幢“烂尾楼”成为海南最为触目惊心的“风景”;遍布北海城市主干道两侧的“烂尾楼”,成为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北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
政策出台盘活烂尾楼
2002年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下发了《关于处置海南省和北海市积压房地产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给予北海市积压房地产在200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转让销售实行免征营业税、契税的优惠政策。截止2005年5月,北海市共确认停缓建工程项目136个,停缓建筑面积123.8万平方米,已经复工项目118个,已完成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复工率达92%,从城市视觉上基本消除“烂尾楼”的痕迹。
烂尾楼,从北海到三亚,曾一度成为改革开放30年中一道城市疮疤,信息时报记者也用镜头记录了存在于广州各处烂尾楼的“形象”,其中有些已经被盘活,有些还长久地伫立在无尽的等待中。
“此地钱多,人傻,速来!”这个经典电报范本,正是当年地产暴热、十万人才盲目涌向海南时留下来的灰色讽刺。以为钱真的那么好赚。后来海南泡沫经济破灭后,留下了太多烂尾楼和几何级债务,海南发展银行因此闭门谢客。
在1993年6月一次猛烈的宏观调控之后,海南、北海、惠州等地的房产泡沫迅速烟消云散。这次事件成为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而作为房产泡沫的象征,这场灾难也让全国人民学会了一个新名词——“烂尾楼”。
什么都能拿来“炒”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轰动全世界的消息”,开放的政策使海南成了全国投资者、投机者渴望发财的乐土,“人的眼睛都是绿的,钱从天上纷纷掉下来”。当时在海南,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炒”,炒房、炒地、炒股票、炒大哥大,一切都被拿来“炒”了,就连农业也被用来作为投机的道具。
最终的“炒家”集中到了房地产上。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时为7500元/平方米,而1991年的均价才1400元/平方米。在资本总量上,1989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25亿元,从1990年至1993年开始连续四年急剧膨胀,最高时1993年完成投资额达93亿元。占全国人口6%的海南岛,积压商品房占全国的10%。房地产需求与价格正相关,海南地产呈现出典型的“泡沫”特征。
一张“红线图”串起十几个买家
建省之初,海南为鼓励开发,大量推出了地价低廉的地皮。随后,因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海南很快便成为国内外房地产商首选的风水宝地。1991年,房地产大潮席卷而来,全国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云集海南,约占全国房地产公司的15%。
在热潮席卷下,海口和三亚等热点城市的房价一路攀升,从最初的每平方数百元升至令人瞠目的数千元乃至上万元。据当时的报道,1992年,房地产最热时,海口一处写字楼开出了每平方米一万多港币的天价。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一处尚未兴建的楼盘,转手数十次,即变成了天价地产。
在炒地者的手中,流传着一种“红线图”,即土地部门签发的关于获批土地的范围和位置的草图。这种简陋的图纸,却在炒地者手中成为空中楼阁的凭证。当遇到买家,炒地者便拿出皱巴巴、复印的“红线图”,即便上面看不清方位、面积和地貌概况,但双方已可以商谈。买家说好价格后,便会复印下“红线图”,然后摇身一变成为炒地者,寻找下一个猎物。一张“红线图”,可以串起十几个买家。最终链条终端的买家将天价资金交付银行的公共户头,真正的买卖双方才能见面,中间的炒房者则收取中介费。
开发区热
全国减少耕地面积1000万亩
广东惠州、广西北海也掀起圈地运动和房地产开发热潮,与海南的海口一起,成为1993年房地产泡沫的三个重要受害者。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刚刚发表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进入北海的房地产公司多达1300多家,注册资金超过60亿元。1992、1993年北海批租土地分别达0.85万亩和1.3万亩。几年间北海共批租土地约3万余亩。有的地方,农民出让土地每亩8000元,房地产商倒手每亩就能卖到50万元。开发建设的摊子铺得过大,开发商任意圈地又无力或者根本无意进行全面开发,造成土地大量浪费和资金大量积压。
与房地产热相呼应,全国还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开发区热。据当年建设部公布的资料,截至1993年3月,遍布全国城乡的各类县级以上的开发区达到6000多个,占地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全国城镇城区用地面积总量的1.34万平方公里还多出0.16万平方公里,但实际已开发的土地面积仅0.03万平方公里。在开发区建设热中,全国减少的耕地面积达1000万亩。
银行变海南地产最大的发展商
1993年6月23日,一件影响房地产命运的大事件终于发生。它的实际影响甚至从1993年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发展商耿耿于怀的心头大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这一决定,当时为阻止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次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意在引导过热的经济实现“软着陆”。而同时,也开始了对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清理整顿。房产泡沫在急剧膨胀后砰然破碎。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成了银行的债务人,这些债务人把赚的钱留给自己,留下的房地产则高价抵给银行。
最终,伴随着红极一时的海南发展银行直接破产,800亿元积压资金被钉在了海南。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并长期得不到化解,银行变成了海南地产最大的发展商。“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
“泡沫经济”成为海南、北海房地产热潮的最后注脚,从海口到三亚,550幢“烂尾楼”成为海南最为触目惊心的“风景”;遍布北海城市主干道两侧的“烂尾楼”,成为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北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
政策出台盘活烂尾楼
2002年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下发了《关于处置海南省和北海市积压房地产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给予北海市积压房地产在200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转让销售实行免征营业税、契税的优惠政策。截止2005年5月,北海市共确认停缓建工程项目136个,停缓建筑面积123.8万平方米,已经复工项目118个,已完成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复工率达92%,从城市视觉上基本消除“烂尾楼”的痕迹。
文献资料来源:2008-11-26    信息时报-A24
作者:
索取号:F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