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鱼档”档主宋志雄 自砸铁碗转行街市卖鱼
宋志雄

  随家人从加拿大归国后,先在铸造厂当工人,有过几次十分危险的经历。27岁加入“卖鱼仔”行列。一开始就赚到了工厂工资三倍的收入。从1983年至1985年短短两年间,宋志雄总共赚了5000多元。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终于决定继续自己的兴趣,重新致力于研究瓷刻版画。

  “上世纪80年代初,三个待业青年在闹市街头合伙开了一家以摩托车牌号命名的雅马哈鱼档。为了赚钱,他们和其他个体户展开了不择手段的竞争。后在人们的热情帮助和引导下,终于使他们懂得了如何通过正确途径经商致富和怎样做人的道理。 ”这部在上世纪80年代初风行一时的电影,取材对象就是当年广州的“卖鱼仔”。

  今年53岁的宋志雄,当年也是一个“卖鱼仔”。20多年前的“卖鱼仔”经历,一切仍恍如昨日。


  不满现状

  干好干坏工资都八十元

  宋志雄一家原是加拿大的归国华侨,带着雄心壮志回国,但没料到的是当时国内的生活是那么苦。

  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铸造厂工作的那段经历,宋志雄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当时这样的铁饭碗很让人羡慕,因而他工作非常认真,每天都是厂里最晚下班的一个,工资加上奖金每月也只有80元。

  那年夏天,和宋志雄一起抬铁水的搭档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心情不好,一路抬一路骂骂咧咧,数百斤的铁水颠簸着前行,宋志雄走在前面心惊胆战,也不知道怎么回事,1400多摄氏度的铁水突然顺着他的高温靴一直流入腿内,那次受伤他整整休息了一个月。更为惨烈的一次是被铜水灼伤,导致要去医院做手术,那次他又休息了三个多月。两次受伤经历给宋志雄带来了很大的阴影,“做得再好负了伤也没有薪酬上的改变,反而搭档吊儿郎当也跟我拿一样的工资。太不公平了!”受伤后的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改变这种情况。

  1980年后市场开始开放,1982年政府开始动员市民领取个体户牌照,但由于此前受到太大的思想冲击,很多市民仍止步不前,怕被扣上资产阶级的“帽子”,虽然急着想发家致富,但宋志雄也不敢贸然行动,直到附近的第一家私人鱼档生意大好后,27岁的宋志雄终于下定决心加入卖鱼行列。


  当个体户

  辛苦一个月收入多几倍

  现在中山六路的中六电脑城,前身是光孝路最大的肉菜市场———惠爱市场。虽然惠爱市场里面也是有鱼档的,但是当时的广东有“三宝”:医生、司机、猪肉佬(包括所有卖肉的),从事这三类职业的人眼睛都长在头顶上,随便切块猪肉扔在砧板上,然后吆喝一句:“要就要不要就拉倒!”

  虽然鱼不像猪肉每天都要吃,但广州人却非常喜欢吃海鲜。市场还没有开放前,想吃淡水鱼是十分困难的,清一色的都是咸水鱼,当时人们已经到了看见咸水鱼都“反胃”的地步。这为年轻的“卖鱼仔”们造就了一个机会。宋志雄的爷爷在惠爱市场旁边有一栋物业,场地还算比较大,比起一般只有几平米的小鱼档,宋志雄的鱼档不仅大,而且还有鱼池,并因装上了先进的氧气装置名扬一时,每天在档口前都会有十几位街坊在排队买鱼。

  开鱼档的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三三两两合伙做起卖鱼生意,骑着的摩托车要么是进口的雅马哈,要么就是国产的嘉陵。骑着去鱼档开工十分威风。鱼档旁边停着的摩托车漂不漂亮也是衡量鱼档生意好坏的一个标准。除了骑好车,抽好烟也是“卖鱼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进口的万宝路烟就是“卖鱼仔”的身份象征,5元一包当时已经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天的工资,那时“卖鱼仔”们几乎每天一包。

  宋志雄说,他和合伙人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每人一个月大概能赚到200元左右,已经是当时人们平均工资的三倍,而负责采购货源的人,收入则又是他们的三倍。


  再次转行

  不再卖鱼致力瓷刻版画

  从1983年至1985年,短短两年间,除去成本宋志雄总共赚了5000多元,这成为了他的“第一桶金”,当年很多年轻人都靠这个做跳板,赚到钱后就向其他行业发展,因为卖鱼的行当实在太辛苦了:夏天即使洗澡洗1个小时,也没办法把这股腥臭味去掉;冬天天冷,洗澡次数少、时间短,身上那股腥臭味有时连自己闻到都想作呕。每个年轻人都知道卖鱼可以赚钱,但真正有勇气入行的却不多,这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后来宋志雄用这“第一桶金”做了不少小生意,在这个过程中,财富才慢慢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终于决定继续自己的兴趣,重新致力于研究瓷刻版画,这才成就了他著名手工艺人的“美梦”,“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我现在可能因为铸造厂的某次事故残废了!”


  时代标签

  个体户

  最初是个贬义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是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听着硌耳,看着更扎眼。但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那时候国家干部的月薪也就是一两百元。

  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户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单位。

  

  工人  

  指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为生的工业劳动或手工劳动者。通常是指为挣工资而被雇用从事体力或技术劳动的人,他们本身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工资性质的收入。

  工人起源于17世纪末期的英国,随着工业国家的出现,当时在英国出现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资本家,他们雇用大量的劳动力为自己开办的工厂劳动,当时称在工厂中劳动的人为工人。

文献资料来源:2008-12-16   新快报-T3

作者:郭晓燕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